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188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故宫博物院院刊、档案天地、重庆建筑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史研讨会、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会议等;中国营造学社的相关文献由161位作者贡献,包括金磊、王其亨、崔勇等。

中国营造学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5.5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3188 占比:94.38%

总计:3378篇

中国营造学社—发文趋势图

中国营造学社

-研究学者

  • 金磊
  • 王其亨
  • 崔勇
  • 罗哲文
  • 何蓓洁
  • 冯棣
  • 单士元
  • 刘致平
  • 建筑文化考察组
  • 王贵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书名:大汗之城作者:王南出版:新星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11月开本:185 mm×115 mm 1/32文字:144千字页码:352页定价:¥48.00元王南,2001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建筑史学刊》副主编。他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著有《规矩方圆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北京古建筑》《古都北京》《农禅寺:水月》(与袁牧合著)《乌镇剧院:并蒂》(与袁牧合著)等,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13年起,由读库陆续出版其“建筑史诗”系列。
    • 肖学军
    • 摘要: 岳南的《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带我走进中国抗战艰危的六年(1940-1946年)。掩卷沉思,李庄,名不见经传的李庄,地图上我不到它。如果没有同济大学迁往李庄,没有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北大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相继内迁至此。李庄就不可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
    • 杨筱
    • 摘要: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云冈石窟中表现的北魏建筑》,以石窟石刻的建筑图案讨论北魏木构建筑,对伊东忠太主张的“西方文化陆上传播说”提出了基于现代学科范式的批驳。文中对石窟“建筑的”价值的讨论,是营造学社以“结构理性主义”建构中国建筑史叙事的重要成果,展现了20世纪初现代建筑史学勃兴阶段中国学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
    • 冯棣; 乔雨蕾; 黄沁雅
    • 摘要: 1939年8月至1940年1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两省的调研过程中,对两地的13个阙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学社离开西南回迁内地后,与阙相关的研究成果次第公开。四川石阙被视为重要的汉代建筑实例,进入中国建筑史。四川石阙皆为墓阙,和家阙、庙阙、城阙的服务对象不同。经过百年间不断的设计探索,墓阙终于被凝炼出和其他阙种不同的设计风格。课题以既往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前提,按照设计特点将四川石阙分为四期,总结其作为墓阙的设计规律及形式演变背后的核心内驱力。分期及规律的总结对贵为国保的石阙遗存保护起着两方面的作用:(1)根据规律,可对因壁体剥落而信息较少的石阙进行鉴龄推测;(2)设计规律的总结可用于目前石阙的修复设计验证。
    • 王凯
    • 摘要: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者,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来后,先后在东北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大学从事建筑学研究与教学。不论是在北平北总布胡同的客厅、遍地烽烟的西南边陲,还是宁静的清华园,他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爱,去感受,去关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梁思成和林徽因位于北平北总布胡同的家是朋友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这个时期,梁思成和林徽因刚刚辞去东北大学教职回到北平,在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营造学社工作。
    • 白鸿叶
    • 摘要: 自20世纪30年代创立伊始,中国营造学社就与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展开了密切协作,包括样式雷图档及穆麟德藏书等特色文献的入藏、样式雷图档等文献的编目整理与研究等。本文详细梳理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缘起、合作等,介绍国图当前在古建、营造等领域提供的服务,继而展望国图未来的定位与功能。
    • 永昕群
    • 摘要: 今年是朱启钤先生诞辰150周年,本文通过研读朱启钤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前后发表的相关重要文字,结合其独特的身世,勾勒朱启钤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图景。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的转折时期,朱启钤是旧时代个别认识到传统建筑及营造匠作之价值并对其加以总结整理的学者中主要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是承先启后的关键核心人物。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1949年之后,朱启钤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筑保护理念、技术及相关实践,通过机构、人员、资料彼此间的关联和承袭,多方面影响了北京(包括之前的“旧都”“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古代建筑修整所,以至于如今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 曹睿原
    • 摘要: 刘南策先生是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之初即全职在社工作的核心成员之一,过往研究却对他关注不多。本文爬梳刘南策的背景履历、学社成立前后的活动经历,发现他是朱启钤先生最早延揽入社的建筑工程学专业人才,曾负责陶本《营造法式》的增附图样重绘,共商学社筹建事宜。学社成立后,参加当时首重的《营造辞汇》编订工作,以及学社首次承接的古建筑修缮合作项目故宫角楼城台勘验等,后期进入北平市工务局。刘南策在学社早期工作中承担的制图、实物测绘等关键内容,一方面反映其学术贡献,更重要的是侧面呈现出朱启钤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路线认识,及其组织开展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的过程中,对实物调查、图释表达等现代建筑学方法和专业人才一以贯之的重视。
    • 周俊良
    • 摘要: “营造算例”是中国营造学社搜集汇编的工匠秘传抄册的统称,曾被公认为工匠体系的营造精要而备受瞩目。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相关史料,挖掘研究细节,还原营造算例的发现与早期研究历程的史实。通过分析算例研究者所处社会环境与个人状态,解读其在研究实践中的动因,进而揭示朱启钤在算例的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深厚学术造诣和卓越组织能力。
    • 贾珺
    • 摘要: 朱启钤先生将古典园林视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予以高度关注,曾主持将北京社稷坛改造为传统园林风格的中央公园。在执掌中国营造学社期间,朱启钤先生积极发起南北方园林研究,大力搜集、整理、出版相关古籍史料,推进园林遗产保护,还在《哲匠录》中为古代造园匠师作传,贡献良多。本文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回顾朱启钤先生在古典园林领域留下的印记,以作纪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