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式建筑

中式建筑

中式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贸易经济、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42141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政府法制、现代装饰、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九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年会、2011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暨第35届年会等;中式建筑的相关文献由284位作者贡献,包括韩亦、于斌、徐廷博等。

中式建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2141 占比:99.94%

总计:342355篇

中式建筑—发文趋势图

中式建筑

-研究学者

  • 韩亦
  • 于斌
  • 徐廷博
  • 王献
  • 翟华
  • 裴旭
  • 陈子豪
  • Coco Z
  • 刘敏
  • 吴桂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佩莉
    • 摘要: 以山东临沂鄪国古城文化旅游小镇项目之民俗客栈中式建筑设计为例,提出中式建筑与街巷设计融于民俗文化旅游小镇的建筑设计策略,使古城文化旅行小镇的建设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生命力。首先介绍了项目背景和项目概况,然后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按旅游业、文化产业及房地产业与城市空间组合的综合化进行了分析解读,然后中式建筑及街巷设计的视角,就民俗客栈区的规划架构(总平布局、设计理念、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竖向规划等),单体建筑及景观系统的街区街巷与建筑体量造型及立面等几个层面进行了分析解读,最后对民俗客栈区的景观系统规划及街巷空间设计进行了分析解读,力图对古城文化旅游项目及中式建筑的街巷设计策略进行分析。
    • 马力
    • 摘要: “我高祖雷正中估计不会想到,百年后祖宅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焕发新生。”位于厦门市世界遗产鼓浪屿上的雷厝是这个“历史国际社区”为数不多的中式建筑,它的第五代后人雷晶晶谈及正在进行的修缮时,难掩兴奋。今年6月,已有125年历史的雷厝经修缮后将全新亮相。
    • 张晓念; 姚夏溪
    • 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工艺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木雕工艺是众多传统工艺中十分重要的分支。其广泛应用在具有中国风格的家具和建筑中,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十分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隐含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木雕工艺也是组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本文对木雕工艺的价值进行了叙述,分析檬子木木雕工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研究我国传统木雕工艺应该如何更好地继承发展。
    • 孙小涵
    • 摘要: 宋代是我国传统建筑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斗栱抬梁的大木作,还是格子门、乌头门的小木作室内装修,均有很大的改变和发展.从唐代到宋代,在各种因素推动下,室内的装修分隔出现从帷幔等织物到木质隔截物的转变,体现木工技术和工具发展的历程,也反映时代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家具和建筑的影响.
    • 龙智峰
    • 摘要: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意识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前中式建筑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意义出发,对中国建筑史上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探索以及继承和创新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中国建筑设计师应当如何利用传统建筑将其与现代建筑思想进行融合,希望能够为现代中式建筑的创新提供研究渠道以及新的发展方向.
    • 赵红蕾
    • 摘要: L传统的建筑装饰,从属历史发展进程当中中华民族持续实践的重要结果,所蕴含古典文化为精神层面传统建筑的装饰活动一种集合,人们现阶段更为追求建筑装饰多元化的美学设计要求,中式的建筑装饰可实现美学意境的营造。新时代背景下,中式建筑的装饰设计更是对我国各种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及发展,是现今建筑装饰整个领域当中我国的特色文化有效融合体现,可实现更具本土的美学特征建筑环境的创造。
    • 沈欣
    • 摘要: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发展与传承历史悠久,在结构间相连接的最小"基数"上,形成庞大建筑体量空间,这是中式建筑的建造语言,而古建筑的魅力不止于此。时代推移,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民居空间中出现了雕刻装饰的影子,人们争先恐后将精美的雕刻艺术装饰标志在自己的庭院空间中,以此彰显身份和地位。上海浦东新区的新场古镇,临近水域,早期以盐场和经销盐业而闻名遐迩,富商云集。镇内民宅空间充斥各式的雕饰纹样,纹样所处位置均在诉说着某种空间的"语言"。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民居装饰元素与庭院建筑空间关系"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与分析,从分论到总论,以民居空间中的单体空间入手,分析古镇民居的各单体空间雕饰呈现的特征,慢慢细入到主体建筑的木作装饰上,记叙雕饰会常出现于木作哪些部位,分析成因,讨论这些木作构件与建筑空间的存在关系。
    • 摘要: 居住,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旧石器时代,先民常常在天然洞穴中营造栖居之所。随着文明的进步,先民开始修建半地穴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城墙、院落等,建筑技术和构件越来越复杂,取材也越来越多样。可惜,年代越早的建筑,留存于世的数量就越少。幸运的是,由于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等造字法,很多和古代建筑有关的信息,都融入了汉字里。透过汉字,我们得以一窥中国早期建筑的风貌,追寻中式建筑的魅力和特色。下面列举了-些与建筑密切相关的部首和汉字,其中的“穴”“厂”,都与建筑形式或结构有关,“木”“土”“金”“石”,则能反映出建筑的取材。
    • 楼学
    • 摘要: 高大的中式建筑,坐落在敦厚的台基之上,“台”因此常常被人忽略。木构易损,而夯上而成的台、铺石而就的阶,才成为最恒久、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拾阶而上”中,寄寓了古人对台阶的诗情与画意。
    • 南铁英(摄影/报道)
    • 摘要: 中法大学旧址是北京重要的红色资源。中法大学旧址位于北京东皇城根北街,临近西南侧的北大红楼。学校由一座灰色西式三层楼房、一座两层礼堂和一组中式建筑组成。中法大学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原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文科迁至东皇城根北街,改称中法大学福尔德学院。中法大学是中共早期活动地之一。1923年,陈毅进入中法大学学习,并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至1925年,陈毅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2020年3月,北京市将中法大学旧址列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