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秦岭山地

秦岭山地

秦岭山地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293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山地学报、地理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7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暨2007海峡两岸地理学家大会——中国地理学会年度研究生联合论文发表会、2004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等;秦岭山地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康冰、白红英、刘康等。

秦岭山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1.5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293 占比:98.40%

总计:5379篇

秦岭山地—发文趋势图

秦岭山地

-研究学者

  • 康冰
  • 白红英
  • 刘康
  • 张善红
  • 张莹
  • 杜焰玲
  • 孟清
  • 王得祥
  • 王涛
  • 赵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善红; 白怡; 宋连环; 展晓玮; 屈妍; 梁佳
    • 摘要: 选用秦岭及其周边7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实测数据,采用M-K检验、Anusplin等研究方法,对1960—2019年秦岭山地≥10°C积温的时空变化以及亚热带-暖温带的界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秦岭山地≥10°C积温呈现增加的趋势,其变化率为71.72°C·(10 a)^(-1)。>1000~2000和>2000~3000°C积温段区域面积占比逐年减少,>3000~4000和>4000°C积温段区域面积占比逐年增加;≤1000°C积温段区域面积占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从空间尺度上看,秦岭山地≥10°C积温在南北方向表现出中间低周边高、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减少的规律;研究区积温高值区面积增加,积温低值区面积减少;秦岭山地≥10°C积温增加趋势显著,其中秦岭北坡增加最为明显。(3)对比阶段Ⅰ(1960—1989年)和阶段Ⅱ(1990—2019年),亚热带-暖温带分界线整体向高海拔攀升和向高纬度北移,秦岭以北“跨越式”进入了亚热带气候格局,随着气候变暖,秦岭亚热带北界可能会跨越秦岭山脉。
    • 李顺东; 赵石军
    • 摘要: 甘肃省武山县洛门中心卫生院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关中--天水经济圈、陇东南商阜重镇--洛门镇。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海拔1450平方米,区域面积114.68平方千米,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卫生院始建于1953年,经过近70年的发展,现为一所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急诊急救、临床教学为一体的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 张善红; 齐贵增; 苏凯; 周林燕; 孟清; 白红英
    • 摘要: 随着极端气候变化,山地灾害频发。基于秦岭山地32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为旱涝量化指标,研究了过去60年秦岭山地旱涝时空变化特征、频率、周期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60—2019年,秦岭山地年SPEI指数以0.124/10a的速度下降,其中,90.23%的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1.96%的面积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在1990年发生干旱突变;秦岭北坡的干旱化趋势大于南坡,且高海拔地区干旱化更为明显。(2)突变前秦岭山地湿润比例平均值为36.94%,突变后下降为18.19%;干旱比例由突变前的17.64%急剧上升到突变后的38.19%;突变前30年秦岭山地极端干旱事件、严重干旱事件极少发生,发生频率几乎为0;突变后30年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秦岭南北坡极端湿润和严重湿润事件近乎销声匿迹。(3)整体上,太阳黑子与秦岭山地旱涝变化以显著负相关关系为主;ENSO事件对秦岭山地的旱涝变化影响较大,在La Nina年易发生洪涝事件,在El Ni1o年易发生干旱事件;在不同时域范围内,海表温度距平(SSTA)对秦岭山地旱涝变化的影响不同:1990年以前,SPEI与SSTA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990年后,SPEI与SSTA存在5—6年的强凝聚性共振周期,且SPEI滞后SSTA约1/4周期。
    • 郭浩淼
    • 摘要: 翠矶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占地面积16.25 km^(2),紧邻太白县城及西汉高速。园区确定了以“水保、科普、宣传、旅游”为主题,以边坡防护、梯田田坎整治、径流小区试验观测、水系连接、坡面整地、水保科教宣传为重点的建设思路,逐步打造成具有秦岭南麓水源涵养保土区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区,包括水土保持坡面防治体系展示区、水土保持科普宜传展示区、秦岭山地自然景观展示区、莓类产业与节水泄溉技术推广区四个功能区。
    • 邓晨晖; 白红英; 马新萍; 黄晓月; 赵婷
    •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山地过渡带植被物候变化规律及区域差异研究对于揭示过渡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7年MODIS EVI2数据,反演了秦岭山地植被物候参数并建立了遥感物候数据集,分析了近18年来秦岭山地植被物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南北差异.结果表明:①秦岭山地植被物候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形和气候地域分异规律,尤以高海拔区的变化最为显著,全区GSS(物候始期)主要发生于70-130DOY(DayofYear),83.29%的区域呈提前趋势,提前主要集中在0-5d/10a(44.46%)与5-10d/10a(28.60%);GSE(物候末期)主要发生于270-310DOY,50.17%的区域呈推迟趋势,变化趋势不明显;GSL(生长期)集中在150-210d,65.34%的区域呈延长趋势,延长在0-5d/10a(19.28%)、5-10d/10a(20.71%)及10-15d/10a(14.12%)均有分布.②秦岭山地GSS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显著大于GSE,南北坡植被物候变化不仅存在区域差异且存在季节差异,GSS北坡较南坡平均约早6.2d且南坡提前趋势较北坡显著,GSE南坡较北坡平均约晚5.8d且北坡推迟趋势较南坡显著,GSL北坡较南坡约长18.7-23.2d.③GSS、GSS及GSS变化表现出显著的海拔敏感性,随着海拔上升,GSS逐渐推迟,GSE逐渐提前,GSL逐渐缩短,三者在海拔≤600m及≥2700m地区随海拔变化的波动幅度较大,南北坡三者随海拔的变化亦存在明显的差异,海拔每上升100m,北坡GSS推迟1.76d,GSE提前0.25d,GSL缩短2.01d;南坡GSS推迟1.50d,GSE提前0.44d,GSL缩短1.94d.④不同植被垂直带上GSS、GSE及GSL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尤以≤600m植被带上及高山灌丛草甸带上的差异最为明显,且三者在高山灌丛草甸带的发生时间及时长北坡与南坡发生转换,表现为GSS、GSE、GSL北坡较南坡分别平均早3.5d、晚2.9d、长6.4d.
    • 孟清; 白红英; 赵婷; 郭少壮; 齐贵增
    • 摘要: 基于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的Terra/MODIS MOD04_3k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产品,通过空间分析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了秦岭山地对AOD的生态屏障作用及气溶胶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秦岭山地对大气气溶胶的生态屏障作用明显.16 a来秦岭北麓年均AOD值均高于秦岭南麓,高值中心均出现在秦岭北麓的关中城市群.在秦岭山地生态屏障作用下,秦岭山地南、北麓AOD差异明显,不论从极值、均值和南北坡相同海拔的AOD值来看,均表现出"南北分异"的特点,进一步说明了秦岭山地对AOD明显的阻隔作用.②秦岭山地对AOD表现出明显的海拔分层效应:AOD分布随海拔上升呈现对数下降趋势,在海拔2000 m(突变点)以下,AOD呈显著的加速下降趋势,速率为0.001/1000 m;在海拔2000 m以上,AOD呈显著的匀速下降趋势,速率接近为0.③AOD在秦岭山地不同地形下分布差异较大.平原区的集聚中心分布在海拔330~420 m处,集聚中心约79%的值集聚在0.35~0.71之间,并且在330~340 m之间出现了高值集聚中心(AOD=0.7);低山区的集聚中心分布在海拔900~1000 m处,约79%的值集聚在0.15~0.32之间;中山区的集聚中心分布在海拔1000~1400 m处,约60%的值集聚在0.19~0.3之间,此3种地形下,AOD均呈雾状分布;高山区AOD呈零星点状分布,无集聚中心.④在秦岭北坡,AOD集聚中心海拔分布为500 m,南坡集聚中心海拔约为1100~1200 m,北坡AOD集聚中心值(AOD=0.6)高于南坡(AOD=0.22).AOD随着秦岭北坡海拔升高而呈对数下降趋势,南坡下降趋势不明显.
    • 郭振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坡度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黄土粒径组成及质地的影响,本研究以陕南山地为研究对象,设计三种坡度梯度(2˚、3˚、5˚)和两种种植模式(小麦、油菜)的坡耕地试验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小麦较油菜使得砂粒含量有所增加,以2˚处理的砂粒含量最高。油菜种植模式下,粉粒含量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以2˚粉粒含量最高,5˚粉粒含量最少。种植小麦与种植油菜相比,土壤的粉粒含量平均减少了1.04%,无显著差异。种植油菜较小麦使得粘粒含量显著增加,增幅为28.57%。油菜种植模式下,粘粒含量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以2˚粘粒含量最高,5˚粘粒含量最少。种植油菜促进了坡耕地细小颗粒的增加,土壤质地向粉壤土转变,以2˚最为突出,可作为土壤抗侵蚀的作物参考。
    • 王雅梅; 宋军阳
    • 摘要: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规划的价值导向由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转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得处于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围绕秦岭生态保护问题和山区农村发展问题,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采用核密度法、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商洛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并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在传统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中增加了耕地规模、学校、医疗点和农村居民点规模四个维度参数,以提高适宜性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在居民点优化中增加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保护农田、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四个因素的考量.研究表明:(1)商洛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典型山地居民点分布特征,受地形因子影响明显.在地形变化大的地方,居民点分布较破碎,地形变化小的地方,居民点面积大,呈现片状、带状分布.(2)商洛市农村居民点整体布局不利于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比较紧张,生态环境压力较大,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优化.(3)经优化后商洛市就地城镇化类、重点发展类、控制发展类和迁移合并类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2.66km2、162.01km2、63.29km2、43.80km2.
    • 王健
    • 摘要: 蚯蚓是土壤中典型的大型动物,在有机质分解、营养循环和土壤形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运用样方调查法,对秦岭山地4种不同土地类型的蚯蚓密度、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蚯蚓种群特征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蚯蚓密度(P 0.05)和鲜重(P 0.05)均存在显著差异,均呈现为园地最高,林地和草地次之,耕地最低。此外,通过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蚯蚓种群特征与土壤铵态氮成强烈负相关,与细根生物量成强烈正相关。蚯蚓种群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将有助于定性预测和评估蚯蚓的生态功能。
    • 曹晓娟; 文平; 牛晓卫; 王栋
    • 摘要: 杜仲,杜仲科杜仲属单属单种植物,第四纪冰川时期仅在中国保留下来的特有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VU)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国杜仲植物资源丰富,大部分省份有天然分布。陕西是杜仲主产区之一,自然分布主要集中于秦岭山地以南、大巴山以北的略阳、宁强、西乡山区,其中略阳县建设有国家级杜仲良种基地。杜仲树干挺拔,树冠紧凑,叶椭圆形或卵形,薄革质,花先于叶开放,雌雄异花,花期3—4月,果期9—11月。生长适宜温度年均9~20°C,在高温44°C、低温-33°C极端条件下也能生长,喜光,耐旱,喜土层深厚肥沃土壤,pH值5.0~8.4。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