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稚贝

稚贝

稚贝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69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遗传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755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第一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中国动物学会成立65周年年会等;稚贝的相关文献由58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金龙、梁箫、刘志刚等。

稚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2.4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755 占比:97.55%

总计:7950篇

稚贝—发文趋势图

稚贝

-研究学者

  • 杨金龙
  • 梁箫
  • 刘志刚
  • 彭莉华
  • 沈和定
  • 尤仲杰
  • 方军
  • 喻子牛
  • 张跃环
  • 方家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娇妮; 廖秀睿; 李曦; 吕布; 杨守国; 臧战; VASQUEZ Herbert Ely; 王爱民; 郑兴; 顾志峰
    • 摘要: 为优化马氏珠母贝苗种运输技术,提高运输效率,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稚贝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有水和无水两种运输方式汽运8 h条件下开展实验,比较分析其在运输前后、运输后恢复阶段的生长、消化和抗氧化性能。结果显示:有水运输后存活率达98%,无水运输97%;在恢复期第14 d,有水运输和无水运输存活率分别达97%、96%;有水运输皮质醇含量由(2607.61±15.27)μg/L显著降低至(1412.98±5.09)μg/L,无水运输后显著降低至(2287.36±10.18)μg/L;在恢复期第7 d和14 d皮质醇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水和无水运输后和恢复期淀粉酶活性不断上升,且有水运输酶活性高于无水运输(P<0.05),最高值为(1.43±0.05)U/mgprot;有水和无水运输后及恢复期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在不断下降,最低下降至(16.00±0.14)U/mgprot,有水运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无水运输(P<0.05);有水运输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上升,无水运输均下降;在恢复阶段,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断下降,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不断上升。有水和无水运输会对马氏珠母贝稚贝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水运输方式相对无水运输方式可使马氏珠母贝稚贝在后期阶段具有更好的存活效果和生长状态。
    • 张柯馨; 曹楚畑; 刘志刚; 吴加莹; 张元; 展建强; 陈麟广
    • 摘要: 本实验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稚贝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在温度耐受性方面:(1)稚贝在低温端温度为4°C、6°C、8°C、10°C时保持90%~100%存活的时间分别为0 d、2 d、3 d、7 d;在高温端温度为33°C、34°C、35°C、36°C时保持90%~100%存活率的时间分别为5 d、4 d、1 d、0 d;(2)在温度胁迫条件下,钝缀锦蛤在48 h、96 h、144 h和192 h的半致死温度在低温端分别为5.02°C、7.68°C、9.01°C和9.20°C;高温端分别为35.44°C、34.74°C、34.43°C和34.25°C。在盐度耐受性方面:(1)在低盐端盐度为13.0、15.6、18.2、20.8、23.4时保持90%~100%存活率的时间分别为1 d、1 d、≥9 d、≥9 d、≥9 d;在高盐端盐度为41.6、44.2、46.8、49.4、52.0时保持90%~100%存活率的时间分别为9 d、2 d、1 d、1 d、1 d;(2)钝缀锦蛤稚贝在48 h、96 h、144 h和192 h的半致死盐度,低盐端分别为14.46、16.02、16.76、16.91;高盐端分别为>52.0、51.79、50.58、48.88;(3)存活的适宜盐度为16.91~48.20,最适盐度为18.20~41.60;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3.58~45.15,最适盐度为33.90。本实验结果表明,钝缀锦蛤稚贝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合在南方温度较高的海域养殖;其适宜生存盐度范围较广,最适生长盐度与外海海水盐度基本相同,适合外海养殖。
    • 张元; 朱战豪; 姚高友; 苏晓盈; 刘晓坤; 刘付少梅; 方家熙; 陈楠生; 王春德; 刘志刚
    • 摘要: 使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与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温度(16~28°C)和盐度(22~34)两个因素对扇贝“渤海红”稚贝存活和生长的互作效应。试验结果显示,温度的一次效应、二次效应和盐度的二次效应对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5)。存活率、稚贝的壳长增长率与体质量增长率的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6、0.9969、0.9966,校正系数分别为0.9391、0.9938、0.9932,预测系数分别为0.7622、0.9726、0.9662。3个模型均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于预测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经过软件优化,得到温度和盐度的共同影响下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的最优结果:温度22.65°C、盐度28.51时,存活率为95.33%,壳长增长率197.50μm/d,体质量增长率21.58 mg/d,其可靠性为0.975。
    • 王永旺; 于瑞海; 李春华; 李海昆; 刘洋
    • 摘要: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以小刀蛏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盐度、温度、底质及饵料对小刀蛏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刀蛏稚贝具有较强的盐度耐受性,可以在较大的盐度变动范围内生长和存活;小刀蛏稚贝生长和存活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5~35,最适盐度范围为20~25;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6~28°C,最适的温度范围为24~28°C;随着盐度和温度的增加,小刀蛏稚贝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底质是小刀蛏生长和存活的必要环境条件,且小刀蛏对底质环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稚贝以海泥底质最佳,实验条件下海泥底质组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半泥半砂底质和细粉砂底质。不同饵料对稚贝的培育效果不同,角毛藻和金藻的投喂效果最好,稚贝生长率和存活率最高,其次为扁藻组,小球藻组最差。研究结果可为小刀蛏人工培育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张哲; 于瑞海; 李海昆; 马培振; 李玲蔚; 王永旺
    • 摘要: 为提高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培育效率,本研究以3种培育模式(下降流、上升流和静水)、6个水流量梯度(20、35、50、65、80和95 m L/s)和6个培育密度梯度(2.5、5、7.5、10、12.5和15个/m L)对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中间培育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中间培育时,上升流和下降流均比静水培育效果好,培育前5天采用下降流、第6~29天采用上升流时,稚贝生长快、死亡率低;水流量小于65 m L/s时,随水流量的增加,稚贝生长加快,死亡率降低,水流量在65~80 m L/s时,单体牡蛎稚贝生长存活最优,第29天时最大壳高达(1534.81±65.23)μm.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稚贝苗种中间培育时,随着培育密度的增大,挤迫效应逐渐显现,密度为7.5个/m L时,死亡率相对较低,且稚贝生长速度快,在第29天时稚贝壳高最大可达(1520.63±51.72)μm.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规模化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稚贝中间培育时,采用上升流和下降流相结合的流水培育方式,适当增加水流量,及时疏散密度.本研究优化了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室内培育模式,为单体牡蛎规模化培育提供了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 霍忠明; 赵雯; 肖友翔; 车宗豪; 刘括; 闫喜武
    • 摘要: 为探究日本海神蛤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结果 显示,日本海神蛤繁殖盛期为5月和10月,单次产卵量为300~500万粒/个,卵径为75~85μm.春季人工将水温升至18.6~19°C,6~9日龄和15~18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壳长生长速率仅为1~3 μm/d.其他各日龄幼虫壳长生长速率为9~15 μm/d.日本海神蛤变态后再经过30~40 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4.94±0.93) mm,稚贝壳长生长速率为50~167 μm/d,平均苗种产量为2 695粒/m3.秋季水温17.4~13.2°C条件下,日本海神蛤幼虫相对春季生长发育较慢,经过148 d的培育,稚贝平均壳长可达(2.88±0.47) mm,平均苗种产量为6 666粒/m3,再经室外池塘中间育成后生长为平均壳长(13.22±2.39)mm的幼贝.通过比较发现,在我国北方秋季可培育出适于底播养殖的大规格苗种,且培育成本较低.本研究为我国日本海神蛤苗种繁育、高效养殖及资源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 魏祎铭; 周燚坚; 王攀攀; 程文志; 李天骄; 史天一; 游宇; 毛勇
    • 摘要: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对浮游微藻的滤食选择及生物沉降作用,分别在稚贝滤食0、3、6、10h后采集育苗池中的微藻水样,分析浮游微藻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测定水体透明度、悬浮物、叶绿素a等理化因子的变化.结果 显示:调查期间共观察到近50种浮游微藻,主要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等.对比滤食前后微藻的种类和数量,发现菲律宾蛤仔稚贝对硅藻门藻类具有显著的滤食效应,其中梅尼小环藻在投喂后10h平均生物量下降了94.02%,占微藻平均总减少量的39.97%,为筛寻一种优质高效的稚贝生物饵料提供了重要思路.同时稚贝的滤食作用使浮游微藻及悬浮物含量迅速减少,水体水色变化明显,悬浮物含量下降85.6%,叶绿素a的含量下降72.9%,水体透明度增加96.7%,证明菲律宾蛤仔稚贝滤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
    • 蔡雨珊; 张秀坤; 竹攸汀; 杨金龙; 梁箫
    • 摘要: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经历浮游、底栖附着阶段,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作为海洋经济物种与大型污损生物,其附着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为探究海洋细菌与厚壳贻贝附着的互作关系,选取了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较高诱导活性的海洋细菌--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采用酸解超速离心法提取P.marina的鞭毛蛋白。将提取的鞭毛蛋白与琼脂糖溶液混合,形成凝胶直接刺激稚贝;再用提取的鞭毛蛋白处理P.marina生物被膜进行稚贝附着实验。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分析形成的生物被膜上生物量、细菌密度和胞外产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marina鞭毛蛋白与琼脂糖形成的混合凝胶可显著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鞭毛蛋白处理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显著提高;生物被膜上的生物量、细菌密度、膜厚、胞外β-多糖、脂质和蛋白浓度都有所增加。研究表明,鞭毛蛋白可以直接调控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也可通过改变P.marina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间接影响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为探究细菌鞭毛蛋白与厚壳贻贝附着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巫旗生; 祁剑飞; 宁岳; 罗娟; 曾志南
    • 摘要: 为探究钝缀锦蛤(Tapes conspersus)稚贝对盐度、pH、氨氮的适应性,本研究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盐度(10、15、20、25、30、35、40)、pH(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氨氮(0.5、1、5、10、20、50、100、250 mg/L)对钝缀锦蛤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不同盐度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钝缀锦蛤稚贝的最适生长和生存盐度为25~35.不同pH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钝缀锦蛤稚贝生存的适宜pH为4.0~8.5,稚贝对低pH耐受性比高pH更强.不同氨氮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氨氮浓度在0.5~10.0 mg/L范围内,稚贝的存活率均为100%;氨氮浓度大于20.0 mg/L时,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稚贝存活率显著下降;在24 h内,不同氨氮浓度下各组稚贝均存活良好,存活率均大于98.33%;48 h、72 h和96 h时,稚贝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3.68、77.36、49.0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12.37、7.74、4.90 mg/L.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