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气灌肠整复

空气灌肠整复

空气灌肠整复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13974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齐鲁护理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中华医学会2004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等;空气灌肠整复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伍焕文、刘红光、宋云岩等。

空气灌肠整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3974 占比:99.97%

总计:214044篇

空气灌肠整复—发文趋势图

空气灌肠整复

-研究学者

  • 伍焕文
  • 刘红光
  • 宋云岩
  • 李宏林
  • 李彬
  • 杨明
  • 林家健
  • 林育成
  • 毕研花
  • 王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韦乐心; 廖立
    • 摘要: 目的探讨X线下空气灌肠对幼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超声检查诊断肠套叠幼儿244例,均在X线下行空气灌肠整复术,予以进一步确诊与治疗,计算肠套叠阳性率、复位成功率,并分析影响复位效果的因素。结果244例超声疑诊肠套叠患者,X线下空气灌肠确诊套叠155例,阳性率约63.5%,确诊后整复成功137例,复位成功率88.4%,未出现肠穿孔等问题。结论在条件允许下,对疑诊肠套叠幼儿,应尽早行X线下空气灌肠确诊并予以及时整复治疗;约90%肠套叠幼儿可通过空气灌肠进行复位。
    • 杨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肠套叠影像学表现特点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肠套叠成功率如何提高.方法 选取该院肠套叠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样本收录时间为2013年6月—2019年6月,根据患者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分为典型组和不典型组,典型组56例,不典型组39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空气灌肠的治疗,对肠套叠患者临床、影像学及整复治疗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肠套叠患者在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典型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不典型组,并且典型组治疗并发症明显低于不典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组治疗后成功率89.3%,明显高于不典型组成功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70,P<0.05),典型组并发症发生率10.7%,明显低于不典型组的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7,P<0.05).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要提高肠套叠空气灌肠治疗效果,就要增强对肠套叠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率,进一步提高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 杨明
    • 摘要: 目的探讨肠套叠影像学表现特点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肠套叠成功率如何提高。方法选取该院肠套叠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样本收录时间为2013年6月—2019年6月,根据患者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分为典型组和不典型组,典型组56例,不典型组39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空气灌肠的治疗,对肠套叠患者临床、影像学及整复治疗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肠套叠患者在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典型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不典型组,并且典型组治疗并发症明显低于不典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组治疗后成功率89.3%,明显高于不典型组成功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0,P<0.05),典型组并发症发生率10.7%,明显低于不典型组的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要提高肠套叠空气灌肠治疗效果,就要增强对肠套叠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率,进一步提高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 林家健; 王浩; 李彬; 林育成; 伍焕文
    • 摘要: 目的:分析经X线检查小儿肠套叠的影像特征,并阐述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具体措施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时间确立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研究对象选定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肠套叠患儿150例,均接受X线检查,并通过空气灌肠实施整复治疗,分析患儿影像特征,计算治疗成功率,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发生肠套叠的患儿X线腹部平片影像显示可见密影,肠道发生扩张,伴有肠梗阻征象,小肠处发现逆蠕动波。本次150例患儿经过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后,133例一次成功,17例失败,未出现肠穿孔等问题。经分析,肠套叠类型、有无腹胀情况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作用。结论:小儿肠套叠通过X线诊断效果良好,可根据影像结果提示治疗效果。空气灌肠整复治疗能够实现治愈作用,提倡推广应用。
    • 林家健; 王浩; 李彬; 林育成; 伍焕文
    • 摘要: 目的:分析经X线检查小儿肠套叠的影像特征,并阐述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具体措施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时间确立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研究对象选定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肠套叠患儿150例,均接受X线检查,并通过空气灌肠实施整复治疗,分析患儿影像特征,计算治疗成功率,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发生肠套叠的患儿X线腹部平片影像显示可见密影,肠道发生扩张,伴有肠梗阻征象,小肠处发现逆蠕动波.本次150例患儿经过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后,133例一次成功,17例失败,未出现肠穿孔等问题.经分析,肠套叠类型、有无腹胀情况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作用.结论:小儿肠套叠通过X线诊断效果良好,可根据影像结果提示治疗效果.空气灌肠整复治疗能够实现治愈作用,提倡推广应用.
    • 李静; 甄鹏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诊治措施,提高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2016-12—2018-04间在西平县人民医院和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38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肠套叠患儿均有哭闹不安(腹痛)、拒乳、呕吐、果酱样大便及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均经腹部超声明确诊断.36例(94.74%)患儿在X线透视下应用空气灌肠成功复位.2例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患儿转小儿外科成功手术复位.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肠管穿孔及坏死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在X线透视下应用空气灌肠,不仅可作为诊断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空气灌肠不能复位,或病期已超过48 h,或怀疑有肠坏死,或灌肠复位后出现腹膜刺激征及全身情况恶化的患儿,应及时转小儿外科手术治疗.
    • 徐东
    • 摘要: 目的:观察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肠套叠的患儿340例,对这些患儿进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治疗效果包括:整复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患儿整复成功332例,失败8例,成功率为97.65%,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为7例,其中肠坏死2例,穿孔1例,脱水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结论: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该疾病可以做到提高整复有效率,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疾病的治疗有临床意义.
    • 刘超凡; 孙多成; 张剑; 汪建华; 劳国荣
    • 摘要: 目的 观察X线下小儿肠套叠的影像特征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效果,分析影响整复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市博爱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治疗的216例小儿肠套叠患儿X线检查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X线下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时杯口状为小儿肠套叠的典型诊断征象,整复成功与否在X线下均有典型的影像特征,套头回缩,软组织消失提示整复成功,套袖状影提示整复失败;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一次成功率达91.7%(198/216),无一例出现肠道穿孔等并发症,复发率为3.5%(7/198);单因素分析显示,肠套叠起病时间、套叠类型、年龄、有无腹胀是影响整复效果的因素(P<0.05).结论 X线对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均具有较高的价值,X线不同征象可以作为提示整复成功与否的有效依据,同时空气灌肠整复受患儿年龄、起病时间、套叠类型和腹胀的影响.
    • 梁展维
    • 摘要: 目的 研究小儿肠套叠采用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100例肠套叠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水压灌肠复位,观察组实施空气灌肠整复.比较两组患儿的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便血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两组患儿复位成功率、便血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复位时间为(5.50±2.27)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35±4.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气灌肠整复、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均较高,但空气灌肠整复的复位时间更短,可促进炎性因子水平改善,临床上需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鲁艳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空气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研究.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儿科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12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空气灌肠整复术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所有患儿整复成功率、不同套叠部位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25例患儿中,术后一次成功率、二次成功率、三次成功率、总成功率分别为:80.80%、7.20%、5.60%、93.60%;术后穿孔、肠管坏死、脱水、休克并发症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分别为:2.40%、1.60%、0.80%、0.00%、4.80%;横结肠、脾曲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部位失败率与盲肠及肝区结肠失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肠套叠的治疗,空气灌肠法具有经济、方便、设备要求低、成功率高,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临床效价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