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罗丹明B

罗丹明B

罗丹明B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87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33篇、会议论文99篇、专利文献5262篇;相关期刊624种,包括功能材料、冶金分析、广州化工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等;罗丹明B的相关文献由7593位作者贡献,包括包晓峰、史学芳、郭萍等。

罗丹明B—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33 占比:26.50%

会议论文>

论文:99 占比:1.36%

专利文献>

论文:5262 占比:72.14%

总计:7294篇

罗丹明B—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万万; 郑永杰; 田景芝
    • 摘要: 使用罗丹明B对微塑料进行快速染色,在波长为365 nm的紫外光下显示荧光,从而将微塑料在土壤介质中分离.选择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和聚苯乙烯为试验材料,将乙醇和去离子水作为溶剂,对罗丹明B的着色能力进行研究;对处在不同条件下的微塑料荧光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乙醇是溶解罗丹明B的最佳溶剂,在红外光谱检测时罗丹明B染色对微塑料识别无显著影响,对处于不同条件下的微塑料仍保持荧光稳定.在加标回收实验中,ZnCl2浮选液对土壤中微塑料分离效果较好,PE和PS回收率均达到99%以上,PP和PU的回收率均高于97%,同组试验回收率稳定,RSD值均小于2%.
    • 邹德君; 姚为众; 陈保森; 杨静; 杨海艳; 史正军; 王大伟
    • 摘要: 以CuCl_(2)∙2H_(2)O和三唑−吡啶羧酸(Htpa)为原料,在DMF和甲醇混合溶剂中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配合物[Cu_(2)(tpa)_(2)(OH)]_(n)的微晶.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和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铜配合物微晶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用[Cu_(2)(tpa)_(2)(OH)]n/H_(2)O_(2)体系光催化降解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染料,并且对两种染料的降解过程作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Cu_(2)(tpa)_(2)(OH)]_(n)/H_(2)O_(2)催化体系对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均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可见光照射90 min时,碱性品红的降解率达到84.0%,可见光照射25 min时,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到96.3%.动力学研究表明,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的降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降解过程的表观速率常数k分别为2.030×10^(−2)min^(−1)和1.246×10^(−1)min^(−1).最后,讨论了[Cu_(2)(tpa)_(2)(OH)]n/H_(2)O_(2)体系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的机理.
    • 宋少飞; 张庆; 周福林
    • 摘要: 在硫酸介质中,草酸能抑制溴酸钾氧化罗丹明B,使体系降低的荧光恢复并增强,且荧光增强程度与草酸浓度成正比,据此建立了抑制动力学荧光法测定草酸的新方法.以265 nm为激发波长,595 nm为荧光发射波长,研究了反应的适宜条件.在最优化条件下,草酸浓度在0.5~30 mg/L范围内与荧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2×10^(-2)mg/L.对浓度为0.5 mg/L的草酸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得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该法简单、快速,已用于菠菜和啤酒中草酸的含量测定,回收率为96.2%~102%,结果令人满意.
    • 秦忏; 周宣伯
    • 摘要: 通过在550°C空气气氛下热聚合三聚氰胺制备得到了石墨相氮化碳(C_(3)N_(4)),再经过在室温下简单的共沉淀方法将铬酸银(Ag_(2)CrO_(4))纳米粒子负载在C_(3)N_(4)表面。所得到的复合纳米催化剂Ag_(2)CrO_(4)/g-C_(3)N_(4)的组成结构和光学性能被详细表征,并通过在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B)来评估所合成纳米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时间为120 min时,Ag_(2)CrO_(4)/g-C_(3)N_(4)纳米催化剂可将97%的RhB降解,而单纯的g-C_(3)N_(4)只能降解掉20%的RhB,可见,所合成的复合纳米催化剂具有较强的降解性能。
    • 卫邦琪; 冉国侠; 宋启军; 王婵
    • 摘要: 采用调控块状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微观形貌来增加比表面积是提高其光催化性能的有效方法。利用不同溶剂的导向作用将前驱体组装成超分子聚集体,并在熔融盐介质中煅烧,成功制备了锥形、花状、珊瑚状和多孔球形形貌的g-C_(3)N_(4)。通过红外光谱、全自动比表面积测定、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其结构,并进行光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相对于块状g-C_(3)N_(4),多形貌g-C_(3)N_(4)均引入了氰基基团,并增大了比表面积,拓宽了可见光吸收范围。由于光生载流子的复合被抑制,多形貌g-C_(3)N_(4)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率明显高于块状g-C_(3)N_(4),其中锥形g-C_(3)N_(4)的降解性能最好,经5次循环后,降解性能仍达到90%。
    • 肖晨源; 王昱喆; 王朋成; 宋芳; 陈璐; 李小怡
    • 摘要: 以六水合硝酸钴(Co(NO_(3))_(2)·6H_(2)O)和硫脲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在不同反应时间下制备硫化钴(CoS)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制备的CoS样品的组成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研究CoS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的性能.结果表明:当水热反应时间为4 h时,制备的CoS晶相出现杂峰,其形貌呈现为许多约为500 nm的小球连接在一起;当反应时间延长至8 h时,得到纯相的CoS粉末形貌表面为凹凸不平的小球,其尺寸约为1μm;进一步延长反应时间至12 h,仍得到纯相的CoS粉末,其形貌呈现为不规则的、弯曲的纳米片连接在一起形成纳米球.通过CoS催化剂对RhB降解能力的研究发现,光照270 min后,在不同反应时间(4 h、8 h、12 h)下制备的CoS催化剂对RhB的降解率分别为56.7%、54.1%、69.8%.
    • 张珍; 陈佳敏; 来素涵; 曾竟; 李佳佳
    • 摘要: 次氯酸(HOCl)/次氯酸盐(ClO^(-))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应用广泛,在机体免疫防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量HOCl/ClO^(-)对环境及人体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建立可靠、精准检测HOCl/ClO^(-)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缩合、还原两步合成得到具有聚集诱导性质的四苯基乙烯-罗丹明类衍生物TPE-RhB2,探针TPE-RhB2在乙醇/水溶液中实现了对ClO^(-)的可视化荧光识别,在505 nm处荧光发生猝灭,猝灭比为90.2%,同时在572 nm处出现新的荧光发射峰。该探针在pH 1~12内荧光响应稳定,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灵敏度,检出限低至5.32×10^(-7) mol/L,Stokes位移高达155 nm,有望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对ClO^(-)的检测。通过ESI-MS谱初步确定ClO^(-)通过氧化水解机制引起了荧光信号和探针溶液颜色变化,根据所建分析方法实现了实际水样中ClO^(-)的检测。
    • 冯少凡; 李征; 李芳; 郝泽坤; 胡乐; 李静
    • 摘要: 采用水热沉淀法制备了ZrO_(2)-(NH_(4))_(3)PW_(12)O_(40)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SEM、TEM、UV-Vis DRS和FTI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评价其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ZrO_(2)与(NH_(4))_(3)PW_(12)O_(40)的配比对催化剂的形貌和光催化性能均有影响,当n(Zr)∶n(W)=1∶5时催化剂的分散性好,光催化活性较高;紫外光照射90 min后,RhB的降解率达到96.69%;重复使用4次后,该催化剂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 郭才兰; 李俊燕; 王迁
    • 摘要: 将改进Hummer′s法合成的氧化石墨烯(GO)用于水中罗丹明B(RB)的去除,探讨了pH值、吸附剂质量、吸附时间、离子强度以及共存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碱不利于GO对RB的吸附,离子强度的增大和共存离子的存在也会抑制GO对RB的吸附。GO对RB的吸附速率主要受电化学吸附控制,RB在GO表面的扩散过程涉及复杂的吸附机理,但其分布则主要呈均匀的单分子层分布。
    • 华丽; 曾建华; 胡庆兰; 翁方青; 朱玉涵; 欧小文; 邵玉娇; 费议俊
    • 摘要: 采用化学沉淀结合煅烧法制备BiVO_(4)光催化剂,并用于对罗丹明B催化降解。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貌表征,考察光催化时间、光催化剂用量及罗丹明B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BiVO_(4)为纳米颗粒,平均粒径约50-70nm,颗粒间分散性较好。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罗丹明B溶液的浓度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并且BiVO_(4)的光催化效果明显优于空白样品。光催化时间为200min,光催化剂用量5g·L^(-1)时,罗丹明B溶液的初始浓度为40mg·L^(-1),光催化降解率较高,可以达到最大为9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