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519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法制与社会、新华文摘、开放时代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重庆市第三届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等;认同理论的相关文献由10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盛、张平、张立辉等。

认同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1.4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519 占比:98.55%

总计:5600篇

认同理论—发文趋势图

认同理论

-研究学者

  • 孙盛
  • 张平
  • 张立辉
  • 李靖
  • 汪金国
  • 王晶晶
  • 路福和
  • 阮艳平
  • 魏康婧
  • 黄小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心怡; 郑晓迪
    • 摘要: 目前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其面临着受众了解和认同层面上的传播困境,所以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不断增添沂蒙红色文化的新内涵、新特点、新意蕴,不断改进传承传播方式,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以认同理论为支撑,提取出"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和"红色景区"作为沂蒙文化传播方向的关键点,通过三种传播形式:以交互设计为特点的互动视频与小程序、以互动情境为基础的直播方式以及以线上线下联动为依托的移动化展馆,探索新时代能够增强受众认同感的红色文化内容与移动化传播路径。
    • 杨颖虹
    • 摘要: 在志愿行为研究方面,现有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西方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而中国则更侧重于实作方面的研究。文章结合管理学和心理学两个范畴,建立整合模型,得出结论:①管理文化对行为持续性影响显著;②认同感在管理文化与行为持续性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激励机制上,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较低,也就是说组织认同的建构在激励机制这方面对行为持续性的影响多见于行为本身,而非态度的转变,故奖励的作用在于短期少利,影响并不长远。价值建构和团队氛围对志愿行为持续性影响显著度高。
    • 杨雅; 郭婧一; 苏健威; 喻国明
    • 摘要: 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下对于“爱国主义”议题的深入探讨是一项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参照意义的工作。本文将学界研究者所构建的爱国主义学理框架与新闻舆论呈现的爱国主义表达框架相互对照,运用文献计量、主题分析等方法,建构更为严整的爱国主义议题的理解维度,探索爱国主义议题的话语实践共振和架构体系。本文认为,在未来的传播实践和舆论形成中,探索来自不同代际的群体,或者异质性社群、多模态传播形式对国家、民族、集体的认同和传播适应可以成为爱国主义研究的突破点,而完善爱国主义的话语体系构建则将成为舆论场域中一个长期的意义导向。
    • 谢刚; 赵佳佳
    • 摘要: 认同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最初多用来探讨海外华人的认同问题,主要集中于社会学研究范畴。其扩展到文学研究领域之后,也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观念的形成。在最初借用认同理论时,少数民族文学作者和评论者对其缺乏足够反思,未能充分认识到西方认同理论的基础是多元文化主义,与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社会文化现实不能完全兼容,致使出现了一些创作迷思和批评误区。
    • 李燕飞
    • 摘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延续的精神财富,是促进民族兴旺最鲜亮的底色,也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以理性认同为切人点,以情感认同为关键点,以行为认同为落脚点,即从理性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人手,三个维度是逐步深化、循序渐进进行,进而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从而真正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 孙盛
    • 摘要: 该文旨在以伯克的认同理论为指导,分析《墨子》一书中运用了哪些实现认同的具体策略,以及这些认同策略的使用在向受众传达《墨子》书中的思想,或者在说服受众或与受众达到同一等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 孙盛
    • 摘要: 该文旨在以伯克的认同理论为指导,分析《墨子》一书中运用了哪些实现认同的具体策略,以及这些认同策略的使用在向受众传达《墨子》书中的思想,或者在说服受众或与受众达到同一等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 汪金国; 张立辉
    •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也是南亚次大陆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所经过的节点国家,其态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影响。"一带一路"推行以来,印度国内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出现了由谨慎观望到消极对冲的转变,这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大多数印度学者主要是从现实主义"竞争论"和自由主义"合作论"两个范式对印度态度的转变进行了阐释。现实主义论者认为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是追求霸权的表现,加大了中印之间在地区的战略竞争,对印度的周边安全和地区形势造成严重挑战;自由主义论者则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对印度来说是一个机遇,印度可以通过加强同中国的合作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共赢。当然,这些范式都不足以全面解释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由观望向抵触转变的动因。这里就需要采用建构主义范式中的认同理论来分析莫迪政府关于国家认同的话语构建及其对"一带一路"认知的影响。就观念认知的角度而言,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莫迪政府关于国家认同话语构建出现了相悖的情况,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则经历了由观望到对冲的转变。
    • 汪金国; 张立辉
    •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也是南亚次大陆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所经过的节点国家,其态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影响."一带一路"推行以来,印度国内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出现了由谨慎观望到消极对冲的转变,这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大多数印度学者主要是从现实主义"竞争论"和自由主义"合作论"两个范式对印度态度的转变进行了阐释.现实主义论者认为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是追求霸权的表现,加大了中印之间在地区的战略竞争,对印度的周边安全和地区形势造成严重挑战;自由主义论者则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对印度来说是一个机遇,印度可以通过加强同中国的合作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共赢.当然,这些范式都不足以全面解释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由观望向抵触转变的动因.这里就需要采用建构主义范式中的认同理论来分析莫迪政府关于国家认同的话语构建及其对"一带一路"认知的影响.就观念认知的角度而言,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莫迪政府关于国家认同话语构建出现了相悖的情况,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则经历了由观望到对冲的转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