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费孝通

费孝通

费孝通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3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661种,包括江海学刊、社会、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等;费孝通的相关文献由102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旭东、丁元竹、张冠生等。

费孝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3 占比:99.5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45%

总计:1319篇

费孝通—发文趋势图

费孝通

-研究学者

  • 赵旭东
  • 丁元竹
  • 张冠生
  • 费孝通
  • 方李莉
  • 刘豪兴
  • 费皖
  • 徐平
  • 明红
  • 朱通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荣山
    • 摘要: 费孝通先生晚年的"补课",既包括中学也包括西学,分别对应文化自觉内外用力的两个方面,本文着重考察了其补西学的一面。费先生之所以在耄耋之年花费极大的精力从帕克入手补西学,是因为文明比较是文化自觉的内在维度。费先生回顾帕克一生学行,看到族群接触中有共生无共识的问题是美国移民社会面临的根本困难。在全球化时代,这个美国的特殊问题已经演变成了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在经济层面已经连接成一个共生体系,在文化价值层面却远没有达成共识,反倒有陷入"文明冲突"之虞。如何再造一个与全球共生体系相配的共识体系?这是费先生晚年文化自觉念兹在兹的核心问题。他看到西方的社会团结模式有其内在缺陷,无法提供再造共识的恰切方案,转而反求诸己,在儒家文明的根本理念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经验中看到了希望,在全球化时代取中西之长,激活"克己复礼"的中国智慧,提出全球礼治秩序的"和而不同"原则,倡导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 刘诗吟
    • 摘要: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在过去,农业意味着“生存”,是一种基本的谋生手段,春种秋收,人们长长久久地耕耘,对农业的依赖可见一斑。而在经济发展增速快、科技发达的现在,农业发展也依旧是亘久不变的“必答题”。
    • 赵滢佳
    • 摘要: 将新乡贤这一新兴力量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重构乡村道德体系、调和乡村社会矛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选择,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对于费孝通乡土重建理论的创造性转化。然而,乡村社会存在的诸多困境,对构建新乡贤参与村治长效机制造成严峻挑战。绍兴市具有丰富的新乡贤治村经验,其给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启示有利于为改善新乡贤治村的治理生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刘新宇; 方李莉
    • 摘要: 刘新宇:方老师好,很高兴能访谈您。近些年您一直致力于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2021年时逢费孝通诞辰111周年,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您的著作《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以及六卷本的《费孝通精选集》。在惊异于这样一个浩大工程的同时,我深知您为此浇注了很大的心力,想了解您从事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什么?
    • 罗明军
    • 摘要: 费孝通毕生“从实求知、志在富民”调查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乡村学”思想体系。大瑶山调查开启了其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乡村研究序幕。随后,江村调查确立了其“乡村学”思想的里程碑。“云南三村”调查研究是“乡村学”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志在富民是“灵魂”,土地问题是“根骨”,发展问题是“筋络”,日常生活是“血肉”,构成了费孝通“乡村学”思想体系的整体。运用“微型社区”的研究方法、将“村庄作为整体中国”的研究进路,以及“接续研究”追踪调查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费孝通乡村学思想的“经世致用”,对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的调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乡土情结,是国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不会过时,即使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也并不意味着乡土社会的瓦解。就像费孝通在《乡上土中国》里说的: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 周鹏
    • 摘要: 费孝通在论述“血缘”和“地缘”之间的关系时曾指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姻缘固定了。”^(1)要言之,在传统乡村社会中,由于农民被农业生产聚集在固定的生活场域之内,为了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和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关系之外,衍生出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彼此互助的关系网络。
    • 徐平; 陈宁宁
    • 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近代以前中国人拥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文化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以后,经过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中国又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正以守正创新精神重建文化自信。两个“大变局”的核心,是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处理好中西文化和文明共存共荣的重大问题。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对我们走好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包路芳
    • 摘要: “无讼”集中体现了古代先贤的社会治理思想和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费孝通先生将“无讼”视为乡土中国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追求和谐,将矛盾消弭于基层,是中国社会一贯的文化特征。伴随着百年来的社会巨变,中国社会治理仍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重新检视和吸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无讼”的积极因子,将“无讼”理念融入现代社区治理,通过扩大社会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共同体。“无讼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守正创新实践。
    • 谷家荣
    • 摘要: 费孝通在其著《生育制度》中所述有关生育制度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和社会观念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学者们习惯将他的这一学术思想追溯到《花蓝瑶社会组织》,认为其前妻王同惠在大瑶山调查付出了宝贵生命从而使费孝通产生了强烈的“同惠情结”,终其一生的学术思想都可以在该著作里找到渊源。但是,当年陪同费孝通到大瑶山调查时,王同惠其实尚不具备扎实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技能,她的很多田野记录都有《甘肃土人的婚姻》一书的影印。因此,追溯到法国神父许让那里去探寻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思想,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更多的学术“元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