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随机接入

随机接入

随机接入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4639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宇宙航行)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67105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电讯技术、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电信科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辽宁省通信学会2016年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年会、第13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物联网专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第20届新技术论坛等;随机接入的相关文献由3951位作者贡献,包括喻斌、郝鹏、戴博等。

随机接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7105 占比:99.64%

总计:67345篇

随机接入—发文趋势图

随机接入

-研究学者

  • 喻斌
  • 郝鹏
  • 戴博
  • 夏树强
  • 吴昱民
  • 李承俊
  • 骆涛
  • 雷静
  • 陈万士
  • 张峻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伟康; 许小东
    • 摘要: 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的Q学习(Q-Learning)随机接入方法(NORA-QL)是实现物联网中海量设备泛在接入的一项有效技术。为了解决NORA-QL方法仍存在的传输能效和过载容量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卫星通信网络的改进方法(I-NORA-QL)。针对传输功耗高的问题,I-NORA-QL利用卫星广播的全局信息改进Q学习的学习策略,将用户发射功率用于奖励函数的构造,同时将学习速率设计为与算法迭代次数相关的衰减函数。I-NORA-QL进一步在接入类别限制ACB(Access Class Barring)的基础上,基于学习过程中的Q值特性和负载估计实现ACB限制因子的自适应调整以进行过载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I-NORA-QL改进方法相比于现有其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用户设备的平均功耗,且在系统过载状态下可以显著提高吞吐量。
    • 景少雄; 袁悦; 熊家炜; 王军选
    • 摘要: 随着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的快速发展,机器类型通信(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幅增长,机器类设备(MTD,machine type device)的部署也越来越密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断电断网等突发情况,在设备通电的瞬间将会有大规模的MTD同时向基站发起接入,设备接入基站需要完成下行同步、接收系统消息和随机接入(RA,random access)等过程。然而基站所能分配的前导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接入需求,从而造成网络阻塞,影响设备的接入概率和接入时延。为了减轻RA的接入冲突,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行子帧和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配置的动态随机接入时机(RO,random access occasion)调整方案,以及针对时延要求高的部分MTD分配特定的前导资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吞吐量,降低设备的接入时延。
    • 沙月; 杨静
    • 摘要: 针对H.266中基于历史块的运动矢量预测(HMVP)技术在换行更新列表过程中无法参考之前运动信息,以及HMVP候选列表在加入Merge列表过程中存在繁琐的去冗余过程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H.266合并模式候选决策算法。通过临时存储一个HMVP候选列表来解决原有HMVP列表在换行清空时存在的无法参考之前运动信息的不足,从而更好地预测运动信息。通过Merge候选列表中原有的空时域候选数量来确定需要进行去冗余的HMVP候选数量,以简化去冗余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与H.266标准算法相比,该算法在随机接入的配置下,测试图像序列的亮度分量能够平均节省0.46%的码率,编码总时间平均缩短4.09%,帧间预测时间平均缩短10.87%,能够提高编码性能同时降低编码复杂度。
    • 魏浩; 张梦洁; 杨立
    • 摘要: 3GPP Rel-16版本对两步随机接入技术的信道结构和接入流程等方面做了增强设计,显著降低了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时延、信令开销以及功耗。对两步随机接入空口增强技术进行阐述和研究,包括上行接收信号的定时偏移分析、基于串行干扰消除接收机的信号检测、上行接收波束优化与发送波束重选以及随机接入类型的自适应选择,同时对两步随机接入技术后续的演进发展进行了预测。
    • 李昕; 孙君
    • 摘要: 在5G大连接物联网场景下,针对大连接物联网设备(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mMTCD)的接入拥塞现象,提出了基于价值差异探索的双重深度Q网络(double deep Q network with value-difference based exploration,VDBE-DDQN)算法。该算法着重解决了在多小区网络环境下mMTCD接入基站的问题,并将该深度强化算法的状态转移过程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该算法使用双重深度Q网络来拟合目标状态—动作值函数,并采用基于价值差异的探索策略,可以同时利用当前条件和预期的未来需求来应对环境变化,每个mMTCD根据当前值函数与网络估计的下一时刻值函数的差异来更新探索概率,而不是使用统一的标准,从而为mMTCD选择最佳基站。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有效提高系统的接入成功率。
    • 惠明明; 翟盛华; 王伟
    • 摘要: 卫星物联网具有广域覆盖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地面物联网的不足。随着海量用户的接入,对接入技术的吞吐量和丢包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以时隙ALOHA及监听信道ALOHA为代表的接入技术在地面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时隙ALOHA在海量接入方面效率低下,不能直接用于卫星物联网,而卫星通信的大传播时延不允许使用监听信道ALOHA。因此,引入干扰消除冲突解决机制的竞争解决分集时隙ALOHA(contention resolution diversity slotted ALOHA,CRDSA)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回顾了CRDSA研究进展,从时隙同步和帧同步两个角度将接入技术分为同步CRDSA和异步CRDSA,在深入研究每种技术路线之后,总结了这些接入技术的特点,并以此进行分类概述。其次,详细阐述了每种改进方式的代表性技术原理,并结合技术特点就其在卫星物联网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未来我国卫星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这一趋势讨论了适用于我国卫星物联网的随机接入技术发展前景。
    • 汪晗; 刁磊; 王梦玲; 荣欣; 李佳珉; 尤肖虎
    • 摘要: 在6G物联网时代,海量终端设备智慧互联,发掘环境信息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更加智能的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和工业的发展,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中工业节点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些工业节点间实时传输交换信息,对通信的时延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有限的时频资源和严格的通信质量要求下,为保证IIoT中海量终端的超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需要从低时延、可靠性、能量效率、频谱效率和可拓展性等方面对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工业物联网场景下,结合URLLC的特点和需求,研究了工业物联网中通信的关键问题:活跃用户检测、随机接入、资源分配和通算融合中的挑战和机遇,对关键问题以及现有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徐方圆; 张治中; 李晨
    • 摘要: 为了使模拟用户和实际用户行为一致,提出一种5G终端模拟系统中随机接入的实现方法,属于通信技术领域。主要从系统开销资源和时间复杂度两方面对5G终端模拟系统中随机接入模块进行设计。使用线程池的思想,可有效减少系统开辟线程资源消耗的时间,并能节省系统20%~50%的资源开销。在用户线程资源调度上,采用两个链表数据结构,处理数据的时间复杂度由传统的O(N)降低到O(1),大大增加了数据传输的速度,且按照R15版本协议标准成功完成5G终端模拟系统的随机接入过程。
    • 戴晓明; 庞立卓; 常争; 张馨月; 邢怡然; 王曦元
    • 摘要: 为提升海量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MTC)设备的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RA)性能,提出一种面向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MIMO)系统的模式分割随机接入(pattern division random access,PDRA)方案。该方案将导频竞争空间扩展到模式域,通过叠加同一ZC(Zadoff-Chu)根序列的L个不同循环移位序列,设计基于“图样叠加”的模式域导频,在不增加物理资源的前提下扩大导频集合。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影响信道估计和数据检测性能的前提下,与传统RA方案相比,PDRA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导频碰撞概率,提高接入成功率。
    • 吴菁晶
    • 摘要: 当NB-IoT基站的覆盖半径较大或NB-IoT终端部署在工作环境不理想的信道(如车库、地下室等)时,所有终端的覆盖类别相同会导致终端处于令人不满意的工作环境中,性能会急剧下降。针对NB-IoT的覆盖类别更新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过程模型,并应用智能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首先,针对覆盖类别更新问题做出合理假设,结合现实场景的实际特点分析更新过程问题,建立了覆盖类别更新过程模型;然后,基于目标函数的特征,对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仿真分析,利用智能算法中的遗传算法从理论上求解过程模型,输出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找到最优解,结合参数分析验证了其正确性,并能有效降低接入失败概率,减少系统功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