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集热器

集热器

集热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8312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7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3109200篇;相关期刊300种,包括节能、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第四届严寒、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大会暨绿色建筑技术论坛、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分会国防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集热器的相关文献由827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宪杰、陈安祥、丘仁政等。

集热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09200 占比:99.98%

总计:3109905篇

集热器—发文趋势图

集热器

-研究学者

  • 杨宪杰
  • 陈安祥
  • 丘仁政
  • 刘至国
  • 黄永年
  • 李文
  • 罗宾
  • 陈汉文
  • 赵炜
  • 不公告发明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灿君; 张岗; 曾勇; 黄静; 廖锷; 兰春旭; 姜铁骝; 张立栋
    • 摘要: 为研究光热发电系统的持续发电时间,根据四季直射辐射(Direct Normal Irradiance,DNI)指数变化下的蓄热规律,建立合理的发电运行策略,对集热器和汽轮机建立了热力模型,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合气候条件分析了光热发电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时间。结果表明:夏季集热效率虽然不是最高,但集热量最多,汽轮机运行时间最长、发电量最多;冬季集热效率稳定但热经济性差,集热量最少且汽轮机运行时间最短,发电量最少;春秋季集热效率高但气候条件不稳定,其发电量比夏季少但比冬季多。
    • 郭光正; 勾昱君; 钟晓晖
    • 摘要: 碳中和背景下,太阳能热泵技术应用前景广阔,针对传统管板式光伏/热(PV/T)集热器的集热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矩形、半圆形、三角形3种新型流道结构,并研究其对PV/T系统性能的影响。使用ANSYS Fluent 2020模拟分析了不同截面形状流道的PV/T系统的工作状况,对PV/T集热器系统进行建模,并使用Matlab/Simulink 2018进行动态仿真,结果显示半圆形和矩形截面流道的综合效果更佳;双向进出口布置能减小压降,提高冷却性能;新型PV/T集热器较光伏电池在1000 W/m^(2)辐射强度下发电量提高了24%,在环境温度25°C时能量综合利用效率达70%以上。
    • 马进伟; 李葱; 方浩; 杜涛
    • 摘要: 太阳能集热器通过吸收太阳辐照能加热水和空气,实现太阳能的光热利用。为进一步探究集热器的集热性能,利用CFD技术对水集热、空气集热、空气-水复合集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换热工质在不同温度、流速条件下的集热特性。辐照度800 W/m^(2)的模拟工况显示:水集热模式下,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集热效率不断升高,流速0.1 m/s、入口温度290 K时热效率最高,可以达到74.73%;空气集热模式下,流速1.0m/s、入口温度300 K时集热效率最佳,为51.74%;复合集热模式下,水集热和空气集热过程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空气、水流速分别0.5 m/s、0.1 m/s,入口温度300 K时,综合热效率最高,达到71.66%。从能量利用效率角度分析,水集热模式适用于春秋两季,空气集热模式适用于冬季,空气-水复合集热模式适用于夏季。
    • 朱国涛; 刘爽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空气太阳能的集热性能,折流板开孔型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被设计出来,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其流动传热特性,并且分析了开孔数量、大小以及在不同开孔数量下进口流速对折流板空气集热器集热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入口流量为0.015 kg/(s·m^(2)),内设4块折流板上开孔数量为3时,集热效率为44.33%,集热效率最高,比未开孔的折流板型空气集热器的集热效率提高了4.11%。
    • 吴思远; 魏子晗
    • 摘要: 菲涅尔式聚光光伏光热(CPV/T)集热器由线性菲涅尔透镜、集热管、光伏电池板及同步跟踪装置等组成,基本结构及光路特征如图1所示。线性菲涅尔透镜将入射太阳光聚焦至光热管,光热管内分频流体吸收目标波段之外的光,收集因光热效应而产生的热能;聚焦后的太阳光通过分频流体后,目标波段之外的光被吸收,具有高光谱响应的目标波段照射到光伏板上,光伏板通过光伏效应产生电能。制备具有理想特性的分频流体对于提高集热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 胡桂; 胡建军; 金健; 谈宏莹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盖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集热效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U型管制造反向射流强化集热板换热的无盖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通过试验研究了该型集热器内部的温度分布特性,以及2020年12月10日和2021年6月20日的集热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反向冲击射流的冷却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集热板表面温度,形成覆盖大部分集热板面积的低温区域,且温度分布较为均匀;作为产生反向射流的U型管,还可以充当肋片结构对进入集热腔内的空气进行预热,夏季晴朗工况下U型管的进出口温差可达3.5°C;该型集热器在6月20日的平均集热效率可达到80%,而12月10日的热效率仅为45%,冬夏集热效率的差别较大。该研究为无盖板型太阳能集热器性能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 廖圣平
    • 摘要: 针对传统的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器均采用从上方阳光直接照射的吸热模式,流体的传热效率受浮力影响而较为低下,本文通过FLUENT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对不同光照角度对直接吸收式集热器内纳米流体的传热影响进行了分析,找出适合提高流体传热效率的方位和角度。FLUENT仿真分析以圆柱体双层真空玻璃管为载体,把石墨烯纳米流体介质作为集热管的工作液,采用浮力驱动模型研究了太阳照射角度分别从上方和下方(0°、15°和30°)照射对集热器内流体传热的影响。发现浮力驱动流动理论在不同角度的热负荷下也是成立的,从上方照射时,管内热流体发生掺混不明显,从下方照射时流体掺混更明显,热量分布更均匀,可以产生更好的传热效果。从上方照射时,不同角度照射流体温度分布相差小于0.5 K,比下方照射时(0.914 K)变化小,15°照射时截面平均温度达到最高299.526 K;通过反射镜使阳光从下方照射时,当0°入射(即底部垂直入射),截面平均温度最高达301.534 K,随着照射角度的增大流体温度逐渐下降。下方不同入射角度导致的流体平均温度301.100 K大于从上方照射299.322 K。总体看来,在相同时间不同角度照射下,下方照射时流体的光热吸收效果比上方照射时好,不同入射角度导致的流体平均温度均大于从上方照射。该对比结果有助于对直接吸收式集热器进行结构改进从而提高集热效率,模拟结果可以在后期太阳能集热器集热实验中进行验证。
    • 王强
    • 摘要: 槽式集热系统作为太阳能热发电核心部件,该文围绕系统热效率制定性能评价指标,应用动态试验方法绘制效率曲线,依据指标评价集热器在不同工况及环境下的光热性能。基于延庆1 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验收性能试验和德令哈50 MW槽式光热发电数据收集,对影响集热系统的传热流体流量、环境温度变化、风速和聚光角度偏差等因素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热性能变化显著,进行模型的多元回归后,得到差异较大的动态测试模型判定系数,通过分析得到集热系统最优判定指标。
    • 胡旺盛; 张少杰; 张昌建; 熊楚超; 孙鹏飞
    • 摘要: 通过结合太阳能集热器与相变材料(石蜡)搭建相变式U形管太阳能集热器性能测试平台,探究和对比与普通的U形管太阳能集热器在产水量和集热性能的表现.实验结果表明:石蜡的应用可以使U形管集热器的产水量增加462g,持续时间延长0.5h.在测定的工况条件下,相变式U形管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效率在夏季和过渡季节分别可以达到54.6%和28.51%.此外,随着工作介质流量的提高,夏季的有用热的提高率从38.26%降至14.66%,过渡季节有用热的提高率从38.67%降至13.85%.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工作流量对相变式U形管集热器的影响.
    • 毕艳亮; 陆宝成
    • 摘要: 对于管钻状太阳能集热器来说,从目前来看,属于一个集齐常见的一种太阳能光热的结构,并且这一机构所需要制造的成本十分的低,其中所能够集热的条件也特别容易被人们所掌控。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依然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集热率以及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而在这几年当中,有很多的求学人士基本上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太阳能光热领域的应用当中,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让集热器提高了光热转换的这一能力,进而能够促进相关企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本人就针对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等相关内容进行一系列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