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ESR测年

ESR测年

ESR测年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3032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地球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第十二次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学术讨论会、全国第十一次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学术讨论会、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等;ESR测年的相关文献由321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功明、刘春茹、李建平等。

ESR测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3032 占比:99.80%

总计:63157篇

ESR测年—发文趋势图

ESR测年

-研究学者

  • 尹功明
  • 刘春茹
  • 李建平
  • 韩非
  • 林敏
  • 高璐
  • 业渝光
  • 周尚哲
  • 赵井东
  • 许刘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康; 尹功明; 魏传义; 程理; 刘春茹; 王莅斌
    • 摘要: 不同流域大量发育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晚新生代的气候信息,也为地貌演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单元——昔格达组,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大河流域中广泛发育,如攀枝花地区金沙江湖相地层。因此,对该地区湖相地层的沉积特征、形成时代及其成因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形成时代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昔格达组颜色上以黄色、灰白色为主,厚度介于几十米到几百米,主要由黏土、粉沙、细沙等细粒组分组成,发育水平层理多数呈半成岩状态;该套地层的分布受现今河流的严格控制,呈孤立状态分布于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河谷中。本文在金沙江中游奉科地区发现出露典型湖相地层,厚约20 m,在奉科剖面采集5个样品,开展ES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地层年龄为440—556 ka,属于中更新世沉积。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结果显示:该套湖相地层直接超覆于基岩之上,且在上覆湖相地层中未发现砾石层和沙层等典型的河流相二元结构,结合ESR测年结果,初步判断奉科湖相地层为大型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
    • 姬昊; 刘春茹; 张沛全; 李冰溯; 聂冠军; 魏传义; 尹功明
    • 摘要: 在缺乏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的碳酸盐岩基岩区,难以确定断层的第四纪活动历史。碳酸盐岩基岩区断层活动往往会在断层面上形成重结晶碳酸盐,这为利用ESR方法研究此类断层的第四纪活动历史提供了物质基础。文中采集了那坡断裂系北段一条R剪切断层基岩面的3个重结晶碳酸盐样品,并开展ESR测年研究。结果表明,该断层的活动时代大致为距今0.2Ma,根据里德尔剪切模型推测,那坡断裂的主干断层可能发生过晚于距今0.2Ma的构造活动;同时,碳酸盐岩基岩区断层活动产生的重结晶碳酸盐作为直接记录断层活动信息的测年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赵希涛; 杨艳; 贾丽云; 胡道功; 李维东; 张耀玲; 林旭
    • 摘要: 青海共和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生代期间形成的北西西—南东东走向构造盆地,由西北部的茶卡小内流盆地,中部非典型的达连海内流盆地和东南部被黄河及其支流深深切割的外流盆地三部分组成.该盆地中充填了上、下两套厚度普遍均在200~300 m间,而最厚部分可达500~600 m的相互叠置的共和组与曲沟组河湖相地层.由这两套湖相地层所重建的古湖被分别称为早期和晚期共和古湖.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基于共和组湖相地层而重建的晚期共和古湖.石英热活化法ESR测年结果表明,湖相共和组地层开始形成于(4.31±0.40)Ma之前,持续到(2.58±0.20)Ma/(2.54±0.20)Ma之后的上新世时期.以尕玛羊曲村附近为顶点的黄河扇三角洲相两套均厚逾200 m砾石层中之上砾石层,形成于(3.15±0.30)—(3.07±0.30)Ma之间,其前缘水下三角洲相砾石层为(2.91±0.25)Ma,而来自北部山前的同期洪积砾石层则为(2.97±0.27)Ma,表明晚期共和古湖在(3.07±0.30)Ma与(2.91±0.15)Ma之间的上新世晚期达到其最盛期.此时,湖面高度达到其最大值海拔(3160±10)m左右,古湖是一个面积近7000 km2、深逾300 m的大型外流的淡水深湖.黄河在尕玛羊曲附近注入古湖,并由盆地东北角的尕海以东流出,经唯一通道古多隆河流入贵德古湖.当古湖面上升到超过共和与贵德两盆地的基岩分水岭时,黄河在现今的龙羊峡位置切割出新的河道——龙羊峡,从而导致了早更新世初古多隆河因"截弯取直"而非"溯源侵蚀"被废弃,开始了黄河逐步下切、T21到T16形成与共和古湖逐渐消亡的过程.共和古湖经历了茶卡盆地开始与古湖主体分离,中部湖区与东南部湖区分离、排干和东南部湖区被完全泄空等3个阶段.这一过程是随着中国区域地壳运动性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而发生的.此时,共和盆地及邻近盆地,甚至中国第一、二大地势阶梯上的大多数盆地,除银川—河套盆地与汾渭盆地等个别盆地外,都由差异性升降的盆-山运动转为整体性的隆升运动.发生于共和盆地的这一运动,曾被徐叔鹰等命名为"恰卜恰(共和)运动",只是其所指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但这一名称被李吉均等改称为"共和运动",作为青藏运动的延续,意指黄河于10或15万年前因该运动而切穿龙羊峡,溯源至共和盆地.作者建议保留原"恰卜恰(共和)运动"的名称与基本含义,而该运动发生时间的争议仍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 方良好; 疏鹏; 路硕; 郑颖平; 解惠婷; 杨源源; 曹均锋; 潘浩波
    • 摘要: 在浮槎山西缘开展野外调查发现典型断层剖面,采集断层泥ESR年代样品,测年结果为(152±30)ka BP和(188±23)ka BP;垂直断裂布设1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获得了近地表高精度浅层地震剖面.断层剖面及浅震解译结果显示,该断裂位于元古代石英岩与白垩纪砂岩之间,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有正断分量.综合断层地貌特征、断层泥测年结果、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及区域断裂构造对比,认为郯庐断裂带浮槎山段池河-太湖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但第四纪以来活动程度较弱;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情况与其所在地的弱地震活动水平有关.
    • 许建东; 于红梅; 赵波; 李建平; 魏费翔; 周斌; 潘波; 黄国华
    • 摘要: 广西北海涠洲岛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海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涠洲岛火山最后喷发时代和对区域核电厂址的潜在火山灾害,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和核电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我们通过对涠洲岛南部地区射汽岩浆喷发的基浪堆积物的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研究了火山喷发物的岩性特征、沉积结构和堆积规模.同时,对系统采集于不同堆积部位的喷发物样品和上覆的黄土样品进行了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测试分析,结合前人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得出涠洲岛火山最后一次喷发的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约13~33ka.
    • 方良好; 疏鹏; 路硕; 郑颖平; 杨源源; 潘浩波; 李鹏飞
    • 摘要: 郯庐断裂带庐江段嘉山-庐江断裂位于大别山东侧的山前盆地内,断裂线性特征较明显,沿一系列NNE向长条状低丘边缘展布.本文对该断裂开展了野外调查,为了确定断裂的形迹及其活动性,我们沿长条状低丘边缘进行详细的追索,发现了多个典型的断层剖面,并采集了断层泥ESR年龄样品.3条剖面中断层特征相似,倾角都较陡,沿断面可均见近水平擦痕,显示该断裂是一条倾角较陡的以走滑为主的断裂.结合断层地貌特征、断层泥测年结果及区域内重要断裂的构造对比,认为郯庐断裂带庐江段嘉山-庐江断裂是一条中更新世断裂.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情况与断裂所在地的弱地震活动水平有关.
    • 孙少林
    • 摘要: 龙门山构造带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部位,是中国最典型的多期次、多层次的陆内造山带。在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发育有典型的NE-SW走向逆冲推覆构造,通过野外考察可以初步厘定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发育有四期构造变形。本次研究通过对龙门山北段的构造事件产物(浅层断层中的石英脉)进行ESR测年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构造期次年代并探讨其构造意义。研究表明大致自60Ma以来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发生过四次显著的构造运动,与喜马拉雅运动在中国的活动期次基本吻合,因此推断喜马拉雅运动是造成龙门山构造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发生强烈冲断作用和隆升作用的主导因素。本次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恢复龙门山构造带的演化历史及其地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 孙少林
    • 摘要: 龙门山构造带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部位,是中国最典型的多期次、多层次的陆内造山带.在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发育有典型的NE-SW走向逆冲推覆构造,通过野外考察可以初步厘定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发育有四期构造变形.本次研究通过对龙门山北段的构造事件产物(浅层断层中的石英脉)进行ESR测年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构造期次年代并探讨其构造意义.研究表明大致自60Ma以来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发生过四次显著的构造运动,与喜马拉雅运动在中国的活动期次基本吻合,因此推断喜马拉雅运动是造成龙门山构造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发生强烈冲断作用和隆升作用的主导因素.本次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恢复龙门山构造带的演化历史及其地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 陈承声; 李玮; 王云鹏; 罗铮娴; 黄钢
    • 摘要: 南秦岭宁陕断裂镇安段北缘的龙脖子剪切带记录了宁陕断裂带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过程.带内3类石英脉体和方解石脉体的ESR年龄分别为125.6~88.7Ma、56.7~32.9Ma和19.8~14.6Ma.其中第一类产出于构造片理和A型褶皱核部的石英脉体,代表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结束、脆性构造活跃的时代.研究表明,宁陕左行走滑剪切带在晚三叠世早期开始活动,且可能持续到早—中侏罗世.第一类脉体年龄的确定表明,宁陕断裂带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最晚可持续到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宁陕断裂带以伸展-走滑脆性或韧-脆性剪切变形为主.因此,早白垩世是宁陕断裂带韧性剪切变形向脆性剪切变形转换的关键时期.宁陕断裂带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晚期快速冷却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缓慢冷却阶段和古近纪以来快速冷却阶段.宁陕断裂带在缓慢冷却晚期(早白垩世)实现韧性剪切变形向脆性剪切变形转换说明,早白垩世也是秦岭造山带陆内变形机制转变的关键时期.
    • 刘顺; 夏特; 武梅千; 周俊; 王源; 魏明浩
    • 摘要: 藏南洛扎地区洛扎断裂属于区域上定日—洛扎断裂的东段部分,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一条重要的断裂,但其总体研究程度较低.运用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的方法研究了洛扎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表现和活动历史等,讨论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格局形成中的意义.主要认识如下:(1)洛扎断裂现今主要表现为一条规模大的脆性-脆韧性断层,SWW-NEE走向,高角度倾向NNW.断层带内发育劈理带、断层泥、构造角砾岩等.运动性质主体表现为正断层.(2)洛扎断裂的南北两侧地块具有显著不同的变形特征,南侧为平缓的大型背斜-向斜构造,北侧为近NWW-SEE走向的倒转褶皱-断层构造.(3)洛扎断裂经历了多期活动,中生代正断活动,古近纪逆冲活动,中新世韧性伸展,中新世晚期逆冲活动以及上新世一第四纪正断活动.现今断层展示的更多是最后一期活动的形迹.(4)依据其规模大、多期活动性、两盘构造变形与沉积的系统差异性等肯定了其作为构造分区断层而存在.(5)洛扎断裂和藏南拆离断层(STD)在研究区均有出露,局部二者出露线近于重合,但洛扎断裂以高角度断面切割了平缓的STD.洛扎断裂是比STD具有更悠久地质历史的区域性断层,只是后者中新世以来的活动性更多受到关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