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业多功能

农业多功能

农业多功能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贸易经济、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专利文献1088334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决策探索、农村经济与科技等; 农业多功能的相关文献由454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杨培源、朱剑文等。

农业多功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88334 占比:99.99%

总计:1088402篇

农业多功能—发文趋势图

农业多功能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杨培源
  • 朱剑文
  • 丁育华
  • 上官盛华
  • 何禺辰
  • 余洪阳
  • 倪洪兴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刘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文君
    • 摘要: [目的]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对乡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构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融合发展业态下的哈尔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探究其系统指标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影响.[结果]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程度在逐渐加深,尤其在2014—2017年,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逐渐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休闲农业产值、农业合作社、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在提升哈尔滨农业整体效益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贡献率主要来自于农业多功能型拓展.[结论](1)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2)协调城乡发展关系,降低乡村产业生产成本,使农民真正从农业产业链中获益是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的关键.(3)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型拓展发展相对较好,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发展潜力.(4)哈尔滨市在农业产业价值提升上应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效率.
    • 李梁; 毛昭庆; 王雪娇; 李隆伟; 鄢文光; 陈良正
    • 摘要: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功能体,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高速度增长,农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不断增强,其生态、文化、社会等功能地位逐步显现,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多功能农业是农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传统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的必然结果,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政策的目标.充分利用云南气候资源、农业产业、民族文化等多样性优势,努力拓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多样性,在生产出更多"云系""滇牌"特色农产品,打造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同时,拓展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对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价值链,全面提升云南农业的综合效益,不断壮大农业经济实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 周琰; 郭红喜; 柯彦若; 杨泽冰; 邵永发; 龚琦
    • 摘要: 利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土地发展、农业多功能、土地多功能的研究现状进行回溯和总结,结果表明: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但对大城市郊区这一城乡交错区的微观区域的研究还要完善;对耕地多功能性指数的测算和评价比较完善,但着眼于农地多功能性的测算,并与农业经济产值进行关联的还可以进一步丰满;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中,对其概念起源与内涵、支撑理论等基础研究已较为完善,对于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指标构建、定量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在不同情景下的动态模拟分析相对少见.
    • 彭锐; 张婷; 张秋玲; 吴政文
    • 摘要: [目的]统筹农业多功能效用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和健康可持续的重要途径,[方法]文章在对农业多功能理论、国外都市现代农业功能特征及大城市近郊农业发展需求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以苏州高新区通安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案例,探究大城市近郊都市多功能现代农业的实施路径.[结果]系统构建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功能体系.并通过对通安示范园的需求分析提出其农业多功能发展路径,包括高标生态田园建设,营造优质城乡环境;高质农业生产供给,稳固产业优势特色;高效农业科创示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高值休闲农业体验,绽放绿色发展魅力,为示范园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城郊农业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结论]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出发,以新的机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构成,更益于城郊区农业空间的有序组织和集约利用,是保障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均衡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 高洁宇; 彭静
    • 摘要: [目的]通过探索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阶段性规划,综合评价其农业多功能拓展的现状及其多元价值的实现路径.[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系统发展指数,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旅游4个维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拓展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10—2017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表明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整体效益在逐步提高,产业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其中,经济功能对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贡献是最大,其次为社会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而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结论]武汉市通过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武汉市农业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旅游功能整体处于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阶段,但应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来促使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市不同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存在差异,各区因地制宜的农业多功能发展促进了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协调发展;武汉市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从功能定位来看,各区在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条件基础上发展多功能农业,体现出完善的农业功能布局.
    • 谢静欣; 陈佑成; 陈鹏伟; 马永强
    • 摘要: 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和丰富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形式,与农业多功能存在交互耦合关系,在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等方面相互影响。乡村旅游与农业多功能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与农业多功能系统指标体系,对福建省乡村旅游与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福建省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和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系统由中度失调发展到勉强协调,其中农业经济功能发展最为迅速。2)2008-2019年福建省乡村旅游与农业多功能耦合系统从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随着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系统协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3)乡村旅游-农业生态功能耦合协调度年均增长最快,虽然乡村旅游-农业社会功能耦合发展缓慢,但已经进入初级协调阶段并呈现上升趋势。由此认为,乡村旅游对农业多功能系统的带动作用明显,双系统的耦合效果比农业多功能系统的单系统耦合效果更佳。
    • 沈琼; 王霄琼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全球经济受到重创,带来了就业与增长难题.农业经济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经济稳定器作用和小农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等新特征.究其原因,农业除了与非农产业一样,具备一般的可价值化的功能外,还具备了多元的非价值化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生态保护、文化教育、生存保障和国家安全稳定功能.挖掘和拓展农业的非价值化的功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福利,需要社会高度认同农业的多元功能、大力发展亲农助农的县域经济、回归与升华农业的本质等举措.
    • 向玉琼; 张健培
    • 摘要: 20世纪后期,在现实危机与理论转型的双重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在历经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范式后,在农业多功能概念基础上提出乡村多功能概念和理论,乡村多功能理论成为西方国家乡村发展的新范式.OECD框架、政策实践与地理空间领域从不同视角对乡村多功能进行理解和阐释,最终形成了几点共识,即乡村价值具有丰富性、乡村主体具有多样性与乡村发展具有灵活性,并因此导向乡村治理的主体多元与合作行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从乡村多功能理论汲取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第一,乡村振兴应遵循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第二,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实现多主体联动;第三,不同乡村可在多种发展方式中做出灵活选择.
    • 王振; 李苗
    • 摘要: 随着新农人生产者群体和城市中高收入群体的兴起,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有机农业作为特殊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均表现出与传统农业有别的多功能性特征.农夫市集作为对接生产与消费的组织平台,以有限边界的食物产消共同体的形式,有效对接小农户和消费群体,促进了有机农业功能向社会领域延伸,在经济溢价、生态环境保护、食物安全信任重建、农业教育和传承农耕文化等方面能够呈现有机农业的多重功能.但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有机农业的多重功能等是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