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 >《“岜沙”的文化定位》

《“岜沙”的文化定位》

摘要

贵州省从江县有一个神秘的苗族聚落叫“岜沙”(当地音读“bia s□”)。当地人说,“岜沙”是苗语音译,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但是,在黔东南苗语中并没有“bia”这个发音。从意思判断,“岜沙”很可能源自苗语“bi sai”。“bi”指“山坡”,“sai”意“荫茂”,按修饰语后置于中心词的苗语语序翻译,就是“草木茂盛的山坡”。至于“bi sai”为什么会变成“bia sai”,这主要是因为苗族在传播稻作文化的过程中曾与古越族结成苗越族群的缘故。其实,“bia”是古越语,“sai”是苗语,两者结合起来才形成“bia sai”这个苗越混合语。笔者认为,“bia sai”是苗越两族共同传播稻作文化的历史见证。在广西与贵州东南部接壤的区域有很多“岜”字地名。贵州省从江县通过都柳江和小环江与广西河池市相连,而河池市则有一座“岜岭”,在附近的环江县还有一个“岜坡”,可见“岜沙”的“岜”确实是“山坡”的意思。另外,河池市有一座“岜色”山,环江县有一座“岜下岭”,河池市南面的忻城县还有一座“岜三”山。笔者推测,“岜色”“岜下”“岜三”都是“bia sai”的音译。不仅如此,百色市的“百色”“百社”以及广西、湖南、浙江等省“白沙”镇或“白沙”乡的“白沙”,恐怕也都是“bia sai . . ”的音译。这些古地名具体而客观地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岜百白”文化圈,而“岜沙”苗寨正是这个文化圈的显著标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