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 >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变及其逆转的机制研究进展

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变及其逆转的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时共同的病理改变.研究表明,TIF在肾脏疾病转归中起主导作用,其病变程度与慢性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近年大量实验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在TIF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探讨EMT机制对TIF防治策略将会产生重要的启发.本文主要就EMT及其逆转的机制作一综述. 一、EMT的定义 Strutz等克隆了啮齿类动物肾脏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ibroblast specificprotein-1,FSP1),且在纤维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现这些蛋白的表达,首先提出了转分化学说.EMT是指成熟的上皮细胞失去其上皮表型,而获得未成熟的间充质表型的过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早已阐明,在胚胎三胚层结构的形成中,上皮母细胞(epiblasts)正是通过EMT的方式形成中胚层的原始间充质细胞.随后,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通过"间充质细胞向上皮细胞转变(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的方式产生次级上皮细胞(secondary epithelium),而次级上皮细胞再次通过EMT的方式形成中胚层和内胚层其他结构的细胞.由于成人肾脏大部分的肾小管发育除了集合管外都来源于间充质向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后肾间充质.因此肾脏EMT可能代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为起源于胚胎期的间充质表型的胚胎发育逆过程.分化发育成熟的上皮细胞在炎症、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下,又可以通过EMT产生间质纤维母细胞,参与组织纤维化的形成.而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也是通过EMT实现肿瘤细胞在体内的转移. 二、EMT与肾脏纤维化 三、EMT及MET的细胞分子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