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变化及意义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变化及意义

摘要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AT-Ⅲ)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探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rn 方法:选择89例胃癌患者为胃癌组,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活检病理、术后病理确诊,并且尚未进行放化疗、免疫治疗及手术治疗,并根据国际新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胃良性肿瘤组65例,患者均经临床、超声胃镜检查或病理等确诊;健康对照组50例,选取自同期健康体检者(均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肝肾功能试验正常,均无肿瘤家族史);各组性别、年龄均具有可比性,均排除近期使用抗凝药物.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后分离血浆,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各组外周血血浆中的FIB、D-二聚体、AT-Ⅲ的活性.rn 结果:①胃癌患者D-二聚体与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胃良性肿瘤组,AT-Ⅲ活性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胃良性肿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胃良性肿瘤组各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②胃癌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和AT-Ⅲ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各组之间水平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胃癌临床分期越高FIB、D-二聚体水平越高,AT-Ⅲ活性越低,在临床Ⅰ、Ⅱ期患者与临床Ⅲ、ⅣV期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AT-Ⅲ活性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胃癌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机制的异常,其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变化与胃癌患者病情发展有关,检测胃癌患者血浆中FIB,D-二聚体和AT-Ⅲ的水平,可以有效的监测预防患者凝血及纤溶状态,同时对病情发展观察和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