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6-12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与高血压、高血脂、脑梗塞的临床相关性.rn 方法:选取高血压67例,高血脂22例,脑梗塞22例以及30例正常健康对照,比较高血压组、高血脂组、脑梗塞组中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rn 结果:高血压组、脑梗塞组中纤维蛋白原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组中FIB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高血脂症组、脑梗塞组中血小板聚集率与正常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高血压、高血脂、脑梗塞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增强,容易形成血栓,在治疗基础病的同时应积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纤维蛋白原与高血压、脑梗塞的发生发展存在临床相关性,而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高脂血症中是否存在异常表达,还需大样本的证实.
  • 摘要:目的:研究住院患者三种不同采血方法对检验科血常规结果的影响.rn 方法:收集本院住院患者124例,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6.3±8.2)岁.经患者同意,分别采集每位患者的留置针对侧肘静脉血、留置针静脉血和左手无名指末梢血、并送检验科做血常规检查.rn 结果:末梢血与直接静脉采血结果比较发现,末梢血WBC、MCV(红细胞平均体积)大于静脉采血结果(P<0.01),HCT(红细胞比积)稍小于直接静脉采血结果(P<0.001).而PVC与直接静脉采血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常规静脉穿刺采血是最准确的采血方法,末梢血简便快捷适用于筛查,而留置针采血与直接静脉采血无明显差异,适用于已安放留置针输液的患者,可减少因多次穿刺采血引起的不适感.
  •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RNA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CyclinD1基因的表达以及其对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影响.rn 方法:将由上海英潍捷基贸易服务有限公司合成的表达CyclinD1siRNA的重组质粒pU6-Cyclin D1-siRNA导人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细胞,同时设立了阴性对照空载体转染组HepG2-neo及空白对照组HepG2.采用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并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荧光定量PCR方法、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yclin D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证实干扰RNA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Cyclin D1基因的沉默效果.rn 结果:经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的细胞株,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转染组的CyclinD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空载体转染组HepG2-neo及空白对照组HepG2比较均明显下降;CyclinD1的干扰RNA可导致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rn 结论:RNA干扰技术可有效抑制细胞的增殖,导致细胞的凋亡,CyclinD1的干扰RNA可使CyclinDl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表明CyclinD1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CyelinD1的siRNA为治疗肝癌开辟新途径.
  • 摘要:目的:探索Per2在C/EBPα参与调控的C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rn 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将真核表达载体pGenesil-3-SiPer2和空载体pGenesil-3-HK转染pEGFP-C/EBPα-K562细胞,利用新霉素筛选稳定干扰Per2的单克隆细胞株(pEGFP-C/EBPα-K562).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组、空载组、对照组细胞P53、c-myc、cyclinB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rn 结果:成功构建稳定干扰Per2表达的pEGFP-C/EBPα-K562细胞株.与对照组和空载组细胞相比,转染组pGenesil-3-SiPer2-K562细胞的P53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eyelinB1和c-myc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Per2基因在C/EBPα参与调控的CML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通路的发现对于研究慢粒急变的发生以及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TRIM29、SQSTM1、RDX基因在不同转移潜能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了解其与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揭示TRIM29在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rn 方法:(1)采用qRT-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高转移潜能鼻咽癌细胞系5-8F和低转移潜能鼻咽癌细胞系6-10B中TRIM29、SQSTM l、RDX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2)脂质体转染法将TRIM29特异性SiRNA载体和空白载体转染5-8F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3)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TRIM29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rn 结果:(1)5-8F细胞中TRIM29、SQSTM l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6-10B细胞,而RDX的表达水平低于6-10B细胞;(2)建立了TRIM29低表达的5-8F细胞系及其空白载体稳定转染细胞系;(3)与空白载体转染的5-8F细胞和未转染5-8F细胞比较,特异性SiRNA转染的TRIM29低表达5-8F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G0/G1细胞增加,而S期细胞减少,细胞迁移能力降低.rn 结论:(1)SiRNA干扰TRIM29表达抑制鼻咽癌5-8F细胞的生长和迁移;(2)TRIM29、SQSTM1与鼻咽癌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预警鼻咽癌转移的分子标志物,但RDX与鼻咽癌转移关系不确定。
  •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21(microRNA-21,miR-21)在乳腺癌细胞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rn 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乳腺细胞中miR-21的表达;收集56例乳腺癌患者、39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以及45例健康对照血清,检测血清中miR-21的表达.应用脂质体将miR-21抑制剂转染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应用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miR-21对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rn 结果:乳腺癌细胞系中miR-21高表达,且高侵袭转移乳腺癌细胞系中miR-21的表达较低侵袭转移乳腺癌细胞系明显升高(P<0.01)。乳腺癌患者血清中miR-21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良性病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miR-2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19),且乳腺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血清中miR-21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l).miR-21抑制剂转染乳腺癌MDA-MB-231后,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P<0.01).rn 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中miR-21高表达;血清中miR-21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miR-21有望成为乳腺癌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新的分子标志。
  • 摘要: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16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主要由胎肝和成人肾皮质的成纤维细胞生成.EPO与其受体结合后主要通过激活Jak2/stat5通路,进而激活Pim、c-Myc、OncostatinM、Bcl-2、Bcl-xL,SOCS和D-type cyclin等基因,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起到抗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等重要作用.EPO的表达受到多种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学调控,本文对其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Ⅰ型变态反应的各类过敏源在临床上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重庆市新桥医院皮肤科2011年7到2012年5月间所检测的临床病例,其中正常对照组100例,过敏反应组200例,用过敏源免疫印迹法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在过敏反应组中,食人性过敏源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以虾、蟹为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吸入性过敏源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以屋尘螨、粉尘螨和屋尘为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变态反应过敏源的检测,发现引起Ⅰ型变态反应的常见因素,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正确规避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测定血清中CEA、CA125、CA153和CA199四种肿瘤标志物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检测58例卵巢癌患者,56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和59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中CEA、CA125、CA153和CA199的含量.rn 结果:卵巢癌患者中血清CEA、CA125、CA153和CA199四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和阳性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和正常健康体检者,4种肿瘤标志物中CA125的阳性率最高,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单项检测.rn 结论:在卵巢癌诊断中,单项检测CEA、CA125、CA153和CA199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而将4项指标进行联合检测,更有临床价值.
  • 摘要:本文将就主流的基因诊断技术在出生缺陷与遗传病检测领域中的应用成果和前景进行阐述,以供同行商榷和指正.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流式细胞仪检测CD66c表达与融合蛋白BCR-ABL基因PCR检测、BCR-ABL基因FISH检测、Ph染色体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评价CD66c在临床B-ALL微小残留灶(MRD)检测中的重要作用.rn 方法:收集上海长海医院2011.9-2014.3月成人初发B-ALL患者未经治疗骨髓标本43例、后续CD66c和BCR/ABL双阳性患者随访骨髓标本108例标本.初发标本均进行了CD66c流式检测、BCR-ABL基因检测、染色体遗传学核型分析,其中36例初发标本同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分析(FISH)进行BCR-ABL检测;CD66c、BCR-ABL双阳性患者后续随访标本均同时行CD66c、BCR-ABL检测.流式及PCR检测均以10-4为阳性判断标准,以SPSS15.0软件Fisher确切概率、似然比卡方检验(Likelihood RatioChi-Square Tests)或McNemar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ROC曲线.rn 结果:(1)43例初发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90%(18/20)表达CD66c;女性患者23例73.9%(17/23)表达CD66c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Likelihood Ratio P=0.167).(2)Ph+患者17例(39.5%,17/43),其CD66c与BCR-ABL均为阳性;FISH检出BCR-ABL23例阳性(63.9%,23/36),其中3例RT-PCR未检出BCR-ABL;PCR检出BCR-ABL阳性23例(53.5%,23/43),其中1例FISH未检出BCR-ABL.(3)初发B-ALL患者中表达CD66c的占81.4%(35/43),阳性者占60.5%(RT-PCR或FISH检测BCR-ABL阳性,26/43),配对McNemar test结果提示CD66c检测阳性率高于BCR-ABL(P=0.022),配对Kappa检验表明两者的一致性不佳(Kappa=0.304,P=0.023).BCR-ABL+患者中92.3%(24/26)表达CD66c,明显高于BCR-ABL-患者CD66c表达率(Likelihood Ratio64.7%,11/17,P=0.042).(4)Ph+患者100%(17/17)表达CD66c,Ph-患者69.2%(18/26)表达CD66c,Ph+患者CD66c表达率高(Fisher's Exact test,P=0.014).(5)不同B-ALL亚型之间CD66c表达无明显差异:common-B-ALL患者88.9%(16/18)表达CD66c,pre-B-ALL患者77.8%(14/18)表达CD66c,pro-B-ALL患者71.4%(5/7)表达CD66c,(Likelihood Ratio P=0.518).(6)不同BCR-ABL融合蛋白亚型患者,其CD66c表达无明显差异:BCR-ABL190+患者中93.8%(15/16)表达CD66c,BCR-ABL210+患者90%(9/10)表达CD66c(Fisher's Exact test,P=1).(7)CD66c和BCR-ABL双阳性患者初发及MRD随访131例标本中,配对Kappa检验显示两者结果一致性高(Kappa=0.817,P=0.000).以BCR-ABL阳性作为MRD存在的诊断标准,CD66c诊断MRD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达0.910,标准误0.27,,95%可信区间为0.858-0.962,提示CD66c诊断价值较高.以CD66c≥0.01%为诊断界值,CD66c诊断MRD检测性能:敏感性84.8%、特异性97.0%、准确性90.8%、阳性预测值96.5%、阴性性预测值86.3%,假阳性率3.1%和假阴性率15.2%,约登指数0.818.rn 结论:(1)B-ALL患者免疫表型流式细胞仪检测、BCR-ABL基因PCR检测、BCR-ABL基因FISH检测在初发B-ALL患者相互之间可互相补充,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同时检测,提高异常细胞检出率.(2)CD66c与Ph染色体异常、BCR-ABL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BCR-ABL与CD66c均阳性B-ALL患者MRD监测时,CD66c与BCR-ABL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以BCR-ABL阳性作为MRD存在的标准,CD66c单指标监测MRD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对于合适的B-ALL患者,采用流式检测CD66c即可进行简单、快速、高效的MRD监测,进而指导临床治疗,相关结论值得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促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us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增殖的分子机制.rn 方法:1)HUVECs经Ghrelin,GHSRla拮抗剂D-Lys-3-GHRP-6或哺乳类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Rapamycin处理后,MM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2)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UVEC促生长激素释放肽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 la,GHSR1a)表达;3)用D-Lys-3-GHRP-6或Rapamycin和Ghrelin处理HUVEC,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TOR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水平.rn 结果:①HUVEC细胞表达Ghrelin受体(GHSRla).②Ghrelin与GHSRla结合后促进HUVEC细胞增殖③Ghrelin磷酸化mTOR下游靶分子P70S6K.rn 结论:Ghrelin通过与HUVEC表面GHSRla结合活化mTOR/P70S6K信号通路促进HUVEC增殖.
  • 摘要:目的:研究尿多酸肽(CDA-2)作用于转移性肺肿瘤小鼠的机制.rn 方法:通过注射鼠Lewis肺癌细胞到C57BL/6小鼠体内建立小鼠转移性肺癌模型.采用HE染色对小鼠肺部肿瘤数、肿瘤大小进行评价.利用Kaplan-Meier(K-M)生存率曲线分析小鼠生存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肿瘤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TUNEL凋亡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rn 结果:经CDA-2治疗后,小鼠的肺肿瘤数和最大肿瘤尺寸均显著低于PBS组肿瘤小鼠,并且CDA-2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肿瘤的生长(均P<0.05).K-M结果显示,使用PBS组肿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CDA-2治疗组,且随着CDA-2剂量增加肿瘤小鼠生存时间不断延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肺肿瘤小鼠经CDA-2治疗后,Ki-67阳性肿瘤细胞数显著低于PBS治疗的肿瘤小鼠(P<0.05);而肿瘤凋亡细胞数却明显高于PBS组(P<0.001).rn 结论:CDA-2可抑制小鼠肺癌的生长;延长肺癌小鼠的生存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摘要: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诊断学》实验诊断学部份实验课教学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通过实验诊断课程中分子生物学实验建立和实践,改善实验诊断知识结构,传授分子生物学中与临床检验诊断关系密切的技术为主,突出重点,紧密联系临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今后开展《分子诊断学》这门学科的实验教学积累经验.
  • 摘要:目的:研究香烟促进小鼠肺癌生长的作用机制.rn 方法:使用髓系细胞RelA/p65敲除小鼠(RelA/p65-/-)和对照小鼠(WT),利用尾静脉注射小鼠肺肿瘤细胞LLC细胞方法建立小鼠转移性肺癌模型,然后将小鼠暴露于香烟中刺激.采用计数小鼠肺肿瘤的肿瘤数、测量最大肿瘤尺寸以及HE染色对肿瘤形成进行评价.利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方法进行小鼠生存率评价.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肿瘤增殖抗原Ki-67、TNFα和CD68表达;Westemblot法检测肿瘤细胞cyclin D1、c-myc的表达.采用TUNEL凋亡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ELISA法检测肺肿瘤中炎症因子TNFα、IL-6和KC的浓度.rn 结果:经香烟刺激后,WT小鼠的肺重量、肿瘤数和最大肿瘤尺寸分别为1.45±0.08g、64.8±4.14个和7.64±0.24mm,均显著高于未受香烟刺激的WT小鼠(均P<0.05);而RelA/p65-/-小鼠肺重量、肿瘤数和最大肿瘤尺寸在香烟刺激前后无明显变化(均P>0.05),并且均低于WT小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RelA/p65-/-小鼠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5);WT吸烟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WT空气组(P<0.05).香烟刺激后,WT小鼠的Ki-67阳性肿瘤细胞显著高于未受刺激的WI小鼠,阳性率分别为60.6±5.44%和43.4±2.91%(P<0.05).RelA/p65-/-小鼠肺肿瘤中Ki-67阳性肿瘤细胞则明显低于wT小鼠,阳性率分别为12.8±3.63%和43.4±2.91%(P<0.05).WestemBlot检测结果表明香烟刺激增强增殖相关蛋白cyclin D1和c-myc表达,而髓系细胞RelA/p65敲除显著抑制它们的表达.WT和RelA/p65-/-小鼠在受到香烟刺激后,渗入到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分别从15.25±3.14个/高倍视野增加到37±4.05个/高倍视野,从18.75±3.09个/高倍视野增加到32.88±3.32个/高倍视野(P<0.05),但是RelA/p65-/-小鼠与WT小鼠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WT小鼠在香烟刺激后TNFα浓度从3574±290.2pg/ml增加到5941±576.3pg/ml,IL-6浓度从4512±1394.2pg/ml增加到11830±703.3pg/ml,KC浓度从4514±139.4pg/ml增加到19440±570.2pg/ml(P<0.05),而它们在RelA/p65-/-小鼠中均下降.rn 结论:香烟促进了小鼠肺癌的生长;髓系细胞的RelA/p65介导了香烟的促肿瘤生长效应;由RelA/p65调控的TNFα可能参与肺癌的发展.
  • 摘要:目的:研究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患者基因突变的特点,分析S区基因突变与P区的关系,深入探究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产生形成的原因.rn 方法:选取3例HBsAg+/HBsAb+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组,4例HBsAg+/HBsAb-患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血清中编码HBsAg的S基因区进行克隆并测序,分析突变位点特点,同时对S区和与P区重叠部分的基因序列进行氨基酸翻译,研究两个功能区氨基酸突变的相关性.rn 结果:同一患者的不同克隆株在同一位点表达为不同的碱基.实验组患者的碱基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这些突变以引起S区氨基酸变化的错义突变为主,实验组的S区错义突变显著多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1.26%vs.0.81%,p=0.000),而其同义突变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0.45%vs.0.33%,p=0.059).P区与S区重叠部分序列错义突变率低于S区,同义突变率高于S区.S区氨基酸的突变主要集中在MHR的a决定簇的第一个环,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13.78%vs.1.28%,=0.000).rn 结论:乙肝患者体内可能同时有几种病毒基因的不同突变组合,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比一般HBsAg+/HBsAb-慢性乙肝患者在免疫压力的作用下更易发生突变,其病毒基因组的复杂程度更高.这些突变以会引起S区氨基酸改变的错义突变为主,同区域内P区的氨基酸突变低于S区,说明在免疫压力下,此区域发生的突变主要对编码HBsAg的S基因区的机构和功能造成潜在影响.这些突变主要集中在a决定簇第一个环状区域内,而这一区域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改变了HBsAg的抗原性,使针对原先病毒株产生的抗体不能中和或不能完全中和这些抗原,是导致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的现象的原因.
  • 摘要:目的:构建超灵敏ZnO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三明治型纳米金信号放大系统,实现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和人体内源性EPO的快速精准甄别.rn 方法:将EPO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固定于纳米金/ZnO sol-gel/纳米金修饰的工作电极表面,探索并优化两次纳米金电沉积的最佳时间和反应浓度,通过系列实验评价传感器的特异性和灵敏度.rn 结果:在最优实验条件下,电化学传感器检测PO/rhEPO的线性分为0.5pg/L~500ng/L,检测限低至0.1pg/L.rn 结论:成功创建了EPO/rhEPO电化学微量检测方法方法.检测信号经纳米金/ZnO sol-gel/纳米金修饰放大后响应电流值增大了3倍.传感器抗干扰能力强,对EPO和rhEPO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并能对EPO和rhEPO进行精确甄别.
  • 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及特异性.rn 方法:收集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证,并检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rn 结果:2型糖尿病各证型的HbA1c水平依次增高,各证型间的HbA1c均有显著性差异(F=13.173,P<0.05);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中医证型有关(P<0.05),各证型中有并发症的HbA1c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2型糖尿病各证型组中的HbA1c均与FPG、Homa-IR呈一定的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HbA1c对2型糖尿病的阴虚热盛证、血瘀脉络证的临床分型判别有较高价值.rn 结论:HbA1c对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分型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核酸传感器开辟了电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交叉学科新领域,具有测定快速、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可快速检测特定核酸片段和痕量基因序列.由于纳米材料独特的电学性质、比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高、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各种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纳米材料与生物传感器相结合用于检测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研究发现机体在感染病毒包括HIV、HBV等后往往伴随NEATl IncRNA的表达显著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NEAT1表达高低反应了机体的抗病毒能力的强弱.因此对其进行有效检测具有很强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用基于纳米空心铂活性界面和生物纳米探针构建的核酸传感器检测NEATl lncRNA的反应信号,通过电流变化值反应捕获探针与靶标的结合程度,从而间接反应病毒在感染细胞中的复制水平和机体的抵抗能力.
  • 摘要:目的:建立微流控芯片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的方法,并探讨其在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谱研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利用自制的石英微流控芯片,选择Tricine缓冲液作为电泳缓冲液,纳米金作为添加剂,分离经硝基苯并噁二唑-C6-酰基鞘胺醇(NBD C6-ceramide)预染的脂蛋白,激光诱导荧光技术检测.研究荧光染料NBD C6-ceramide与脂蛋白结合的特异性、饱和性和稳定性;研究芯片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和重现性;研究微流控芯片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与临床生化血清脂蛋白测定的相关性.研究血清保存方式、检测时间对脂蛋白电泳行为的影响;微流控芯片电泳分析53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患者与治疗前后的血清脂蛋白水平;对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后的脂蛋白微流控芯片电泳图谱与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rn 结果:NBD C6-ceramide与脂蛋白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稳定性,适合于对脂蛋白进行定量分析;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ILDL)、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VLDL和HDL在3分钟内实现基线分离;ILDL,sdLDL,VLDL和HDL微流控芯片电泳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S/N=3)分别为:0.01~0.8,0.04~1.0,0.04~1.0,0.02~0.8mg/L;检出限分别为:5,5,15和8μg/L,对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品连续5次测定,1LDL,sdLDL,VLDL和HDL的峰面RSD分别为3.5%,2.2%,4.5%,3.9%;两种方法测定HDL-C与LDL-C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91;血清冰冻-70℃保存三月、血清采集后四小时内分析结果不受影响;AS患者治疗后sdLDL与VLDL水平增高,HDL水平降低,均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颈动脉AS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及脂蛋白微流控芯片电泳结果显示,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清脂蛋白分析可望实现AS的疗效观察.rn 结论:微流控芯片电泳操作简单、快速、高效、低耗,可望成为血清脂蛋白及其亚型临床常规分析的新手段;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谱分析,对评价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预防、疗效观察及有效制定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目的:调查国内不同厂家腺苷脱氨酶(ADA)试剂的基本性能及结果可比性情况,探讨实现其结果一致化的途径,为ADA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rn 方法:评价国内10个厂家ADA试剂在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空白检测限、不精密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等性能;使用参比系统对新鲜血清校准品进行赋值,比较其校准各检测系统前后的偏差;从8种厂家校准品中筛选基质效应最小的校准品作为长期校准品,经比对实验调整靶值后实现各检测系统ADA检测结果的一致化.rn 结果:10个检测系统的空白检测限为0.1~6.3U/L,各检测系统的批内不精密度和室内不精密度均小于5%,实测线性范围除系统9外均超过厂家说明的线性范围;新鲜血清校准后各检测系统平均相对偏差从14.0%下降至3.0%.长期校准品校准后各检测系统间平均相对偏差为1.8%.各检测系统统一参考区间为5~24U/L.rn 结论:10个检测系统基本性能良好,但各系统间可比性差;新鲜血清和互通性好的校准品可实现ADA各检测系统结果的一致化,提示了ADA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危险分层的关联性.rn 方法:将71例患者根据ACS诊断标准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非ST段心肌梗死抬高组(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ST段心肌梗死抬高组(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根据GRACE(the Global Registry ofAcute Coronary Ev心梗风险;按GRACE评分标准将各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将不同分组ents)标准为患者进行危险评分;根据GRACE评分计算器计算院内以及出院6个月时死亡以及死亡/及不同危险分层间进行比较.rn 结果:71例ACS患者,UAP22例(31%),其中低危组10例,中危组9例,高危组3例;NSTEMI17例(24%),其中低危组3例,中危组7例,高危组7例;STEMI32例(45%),其中低危组4例,中危组18例,高危组10例;根据危险分层UAP组中,超敏C反应蛋白在低危组、高危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在不同危险分层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间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中超敏C反应蛋白在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在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NSTEMI、STEMI三组低危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在UAP与NSTEMI组间,STEM组与NSTEMI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同型半胱氨酸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NSTEMI、STEMI三组中危组、高危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中具有临床指导意义,随着危险分层级别的增高而增高;同型半胱氨酸尚不能作为ACS危险分层及院内死亡危险积分的一个监测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质血清胸苷激酶(TK1)检测在胃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rn 方法:通过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91例胃癌患者、90例胃良性疾病和84例健康人血清中TK1含量,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胃癌组血清中CA199、CEA含量.rn 结果:胃癌患者TK1水平2.1(0.69-2.6)pmol/L显著高于胃良性疾病组0.91(0.56-1.55)pmol/L和正常对照组0.96(0.68-1.38)pmol/L,P<0.01,而胃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TK1阳性率(56.0%)远高于其他消化道肿瘤标志物CEA(30.8%),CA199(25.2%),P<0.01.rn 结论:TK1检测对胃癌患者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丙戊酸对癫痫患儿钙代谢的影响.方法:对应用丙戊酸治疗的癫痫患儿72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检测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以及25-羟维生素D3(25-OH-D3),对照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丙戊酸治疗组25-OH-D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两组间血清钙、血清磷和碱性磷酸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丙戊酸治疗癫痫患儿可致钙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25-OH-D3降低。
  •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前β1-高密度脂蛋白(preβ1-HDL)、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与病情的关系.rn 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52例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artery disease,SCAD)患者和56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preβ1-HDL、ox-LDL和CETP水平,同时检测研究对象常规血脂和肌钙蛋白Ⅰ(TnI)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rn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S患者、SCAD患者血清preβ1-HDL水平(37.75±24.98mg/L vs7.46±5.45mg/L,P=0.000;23.90±18.23mg/L vs7.46±5.45mg/L,P=0.000),ox-LDL水平(0.83±0.51mg/L vs0.45±0.25mg/L,P=0.000;0.64±0.35mg/L vs0.45±0.25mg/L,P=0.003)均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S患者血清CETP水平(3.42±1.80mg/L vs1.50±0.89mg/L,P=0.000)显著升高;与SCAD患者组相比,ACS患者血清preβ1-HDL水平(37.75±24.98mg/L vs23.90±18.23mg/L,P=0.011),CETP水平(3.42±1.80mg/L vs1.77±1.00mg/L,P=0.000),TnI水平(19.87±83.76mg/L vs0.03±0.02mg/L,P=0.000)均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preβ1-HDL水平与ox-LDL(r=0.202,P=0.035)、CETP(r=0.241,P=0.012)和TNI(r=0.241,P=0.017)水平呈正相关;CETP与TnI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09,P=0.000),与ox-LDL(r=0.216,P=0.023)亦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ETP是血清pre p1-HDL的唯一显著的独立预测因子(β=0.281,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reβ1-HDL(OR1.226;95%CI1.120,1.343;P=0.000)、CETP(OR2.109;95%CI l.294,3.438;P=0.003)水平是冠心病的发生的危险因素.rn 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preβ1-HDL、CETP和ox-LDL水平显著升高,CETP可能因促使preβ1-HDL形成,增强LDL的氧化易感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形成.
  • 摘要:目的: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生物学行为具有症状隐匿、发展迅速、难以早诊、恶性度高、根治性切除机会少、预后不佳等特点,因此早期诊断对于ICC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经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为ICC的100例患者临床常用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求ICC发生发展相关的指标,为其预警与早诊提供依据.rn 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期间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00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46例经手术治疗确诊为胆管囊腺瘤(Bile duct cystadenoma,BDC)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收集所有患者术前临床实验室指标包括临床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肝炎标志物、血常规、尿常规.应用SPSS1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指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均数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非参数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所有的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P值,P<0.05被认为具有显著性差异.rn 结果:ICC组和BDC组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有:CA19-9、LDH、ALB;在ICC组与H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TP、ALT、GGT、ALP、DREA、UA、CA19-9、LDH、ALB和AST;在BDC组和HC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的指标有:TP、ALT、GGT、ALP、DREA、UA和ALB.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方面,HBsAg定性检测结果在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ICC与BDC组比较发现ICC患者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BDC患者(p<0.01),HBeAg检测结果在ICC与BD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19-9对ICC诊断的敏感性为62.8%,特异性为81.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95%CI:0.72-0.86);肝癌常用肿瘤标志物AFP在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对ICC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以结合上述研究结果综合利用多种实验室指标,配合影像学诊断、患者症状体征作出.ICC患者起病隐,病程短进展快,生存率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够改善预后,在ICC发生发展过程中综合利用临床实验室数据与ICC的相关性,寻找一组合适的实验室指标提高ICC早期诊断效率并最终建立有助于ICC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多参数诊断模型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对常规化学定量检测项目目标不确定度的确定、定期评估评审不同阶段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探讨其在质量改进和持续改进中的价值.rn 方法:依据生物变异质量规范、WS/T403-2012《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指标》和CNAS-TRL-001:2012《CNAS技术报告-医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测量与表达》为基础,比较5种目标不确定度的确定方式:方式1"基础方式"(通过个体内、个体间生物学变异计算不同等级的目标不精密度和目标偏移);方式2"目标变异偏倚相对不确定度评估值";方式3"生物学变异不同等级目标相对扩展不确定度";方式4"生物学变异不同等级总允许误差目标不确定度";方式5"分析质量指标目标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尝试使用"不确定度目标改进指数(UG)"评审不同阶段不确定度的变化.rn 结果:针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的常规化学具有计量溯源性,参加卫生部室间质评的14个项目,方式2、方式3、方式4的评估结论无明显差异,达到目标不确定度理想值、期望值、最低值及不能达到要求的比率分别为:14.3%,35.7%,14.3%,35.7%;14.3%,35.7%,7.1%,42.9%;14.3%,35.7%,14.3%,35.7%.方式5,9个项目达到目标不确定度要求,占64.3%,Na、CL、ALB、GLU、TG等5个项目未达到目标不确定度要求,占35.7%.利用"不确定度目标改进指数(UG)"评审2012-1213年度的不确定度并与2011-2012年度比较,UG<0分别有TP、ALT、BUN、UA、CK等五项,占35.7%;0<UG<0.2有K、Na、CL、ALB、GLU、CHOL等6项,占42.9%;UG>0.2有ALP、TG,占14.3%.rn 结论:方式5,根据WS/T403-2012《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指标》制定的"分析质量指标目标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同时兼顾质量指标对实验室内复现性精密度和偏倚的要求,容易为实验室接受;方式3"生物学变异不同等级目标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与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方式相同,优于方式4和方式2;方式1是"基础方式",是检验结果未达到目标不确定度的具体原因分析方式."不确定度目标改进指数(UG)"评审不同阶段不确定度的变化,只是一种评价方式的探讨,其价值和实用性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印证.
  • 摘要:目的:评估两种不同生化测量系统血清生化十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rn 方法:按生化十项(ALT,AST,TBIL,GLU,K,Na,CL,Ca,Crea,Urea)项目分别收集单人份血清样本各20份,血清浓度范围均匀覆盖各检验项目的线性范围.每份样本混匀并均分为两份,分别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两种不同生化测量系统上进行测量.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管理委员会(NCCLS)GP29-A文件方法,以已实现溯源的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比较测量系统,以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实验测量系统,对两种不同生化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并作散点图评估.rn 结果:血清生化十项中GLU,K,Na,CL,Ca,Crea,Urea项目两种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在X±D区间内比例在95%以上(不在区间内结果数≤1);ALT,AST,TBIL项目两种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在X±D区间内比例不足95%(不在区间内结果数>1).rn 结论:血清生化十项中GLU,K,Na,CL,Ca,Crea,Urea两种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评估可接受;ALT,AST,TBIL的一致性评估不可接受.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监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循环酶法检测32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血浆Hcy浓度,并与30例非痴呆患者作为同龄对照组血浆Hcy浓度进行比较.结果:AD组血浆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Hcy血症可能是老年期痴呆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建立BECKMAN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临床可报告范围(clinical reportable range,CRR).rn 方法:参考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协会(Clinicaland Labol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EP6-A文件和相关文献,在BECKMAN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功能灵敏度验证实验(Functional Sensitivity,FS)、分析测量范围验证实验(analytic measurement range,AMR)、最大允许稀释度验证实验,并由此建立其临床可报告范围(clinical reportable range,CRR).rn 结果:ALT的分析测量范围为0.4-647.85U/L,最大允许稀释度为1∶16,功能灵敏度为5.95U/L,其临床可报告范围为5.95-10365.6U/L.rn 结论:BECKMANAU2700对ALT检测结果可靠准确,线性范围宽,适合常规检测.
  • 摘要:目的:通过对日立7600-110全自动生化仪和日立7170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比对,探讨不同仪器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UREA)和血糖(GLU)三个项目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rn 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EP9-A文件要求,以日立7600-110作参考仪器,日立7170s作为比对仪器,每天选取新鲜血清,分别在两台仪器上测定各项目,并记录结果.用SPSS10.0软件对两台仪器的结果采用回归和相关分析,求其相关系数r及回归方程Y=bX+a,按照美国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标准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判断依据,判断不同生化分析仪之间测定结果的可比性.rn 结果:2台仪器各项目的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rn 结论:2台仪器上AST、UREA、GLU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 摘要:目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铝中毒不容忽视,慢性铝中毒主要表现为骨软化症、骨营养不良、铝中毒性骨病、难治性贫血、免疫功能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铝还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神经元损伤,影响智力发育,可引起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运动失调等严重的神经毒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铝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病理过程,涉及脑发育的各个阶段,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透析性痴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均与慢性铝蓄积有关.准确而及时的铝负荷测定是诊断和治疗铝中毒,避免铝在体内蓄积引起不良事件的基础.然而目前对国内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铝水平的临床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的报道尚不多见.为此我们检测福建省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铝水平,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铝的影响因素.rn 方法:收集福建省内5个城市的15所医院肾内科病房、透析中心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慢性肾衰竭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用美国PE公司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血清中铝含量.取样品、质控品或标准品20μL与基底改进剂5μL混匀后自动上样,检测条件为波长309.3nm,灯电流80mA;狭缝0.7nm,进样量20μtL;保护气为氩气(Ar),原子化时停气;两步干燥,斜坡升温.由仪器自带程序计算样品铝含量.数据处理用SPSS16.0软件包完成.计数资料分别赋值,例如:性别(女=0,男=1)、是否接受VitD、EPO、磷结合剂及输血等治疗(未服用=0,服用=1)等;计量资料以原始数据为统计量,经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者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其中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对所得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铝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共530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入调查,平均年龄为53.27±14.28岁.26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平均年龄为49.15±12.34岁.福建省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铝平均水平为17.33±5.15μg/L,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铝水平1.57±0.45μg/L(P<0.001);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铝水平与性别、身高、体重、血压无显著相关,与透析频率、24h尿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与使用VitD、EPO和磷结合剂、近期接受输血、透析方式显著相关.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铝水平(28.22±10.02μg/L)显著高于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铝水平(18.30±4.58μg/L),P<0.05.饮食中肉类占10%~20%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铝含量为9.01±3.00μg/L,显著低于肉食比例≤10%及≥20%的患者(P<0.05).rn 结论:福建省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铝水平仍较高,肾功能下降、饮食习惯、治疗措施及透析情况影响患者血清铝水平.故有必要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铝水平进行系统、规律地监测,同时减少含铝食物的摄取,停止使用含铝制剂,适当的进食肉类食物,合理使用VitD、EPO及尽量避免输血,充分透析以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铝负荷,警惕医源性铝中毒.
  •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肌红蛋白(CK-MB)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发现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胸痛发作3小时内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同时选择10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做相同检测,观察各种心肌标志物的变化.rn 结果:ACS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ROC下曲线面积表明IMA仅次于cTnI,高于MYO和CK-MB.rn 结论:IMA、cTnI、MYO、CK-MB联合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唾液酸在健康人群、肝硬化患者以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变化,探讨血清唾液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rn 方法:采用酶法检测22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98例肝硬化患者以及106例健康对照个体血清唾液酸的水平;同时根据同期收集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分层,分析血清唾液酸与肝癌TNM分期、肿瘤大小、是否伴血管侵犯及门脉癌栓的相关性,并用ROC曲线评估血清唾液酸的诊断效力.rn 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9),亦高于肝硬化组(P<0.001).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随肝癌TNM分期增加而明显升高(P=0.001),血清唾液酸水平随着肿瘤大小的增加而升高(P<0.001),伴血管侵犯以及门脉癌栓的HCC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血管侵犯组(P<0.001)和门脉癌栓组(P<0.001).ROC曲线分析发现,在鉴别HCC和肝硬化中,血清唾液酸比AFP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明显高于AFP的曲线下面积0.79.此外,我们应用logistics回归法建立了AFP和SA的参数联合诊断模型FormulaB,其AUC为0.908,在HCC和肝硬化的诊断中明显提高了诊断效力,显著高于SA和AFP的单个诊断指标,灵敏度和特异度大大提高.rn 结论:血清唾液酸的测定可以为临床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提供有效的鉴别诊断价值,并能在HCC病情评估和疗效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适用于大批人群健康筛查.
  • 摘要:目的:了解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对于胸闷胸痛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的预示意义.rn 方法:检测急诊入院的288例胸闷胸痛患者的实验室相关生化免疫项目(包括了心肌肌钙蛋白T、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脂蛋白a、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M亚型),采用两组间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分析出有差异的检测项目,再结合3年后对手术患者电话随访调查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以及ROC曲线分析.rn 结果:随访发现术后3年期间内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的患者其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者(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预示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优势比(OR)为1.97[95%可信区间(CI):1.14~3.39,P=0.015].在心血管高危人群的NT-proBNP四分位组中,NT-proBNP水平对人群中心血管事件再人院的发生也具有预示作用.NT-proBNP水平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中NT-proBN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4(95%置信区间为0.504-0.925),反映其作为预示心血管死亡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特异性.rn 结论:心血管疾病高危患人群的术前NT-proBNP水平能够预示这一人群中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的风险.
  • 摘要:目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抗体是一种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重组型IgG1单克隆抗体,现已应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中.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其对治疗性抗体的效应功能及副作用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糖基化修饰改变对IgG功能和副作用的影响,进而在提高抗体功能的同时降低抗体的副作用.rn 方法:首先应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CHO DG44)构建了抗EGFR抗体的稳定表达细胞株,然后将二等分乙酰葡糖胺转移酶(GnT-Ⅲ)与其共转染,以获得不同程度二等分乙酰葡糖胺基化的抗EGFR单抗;进而分别采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流式细胞仪及ADCC实验检测二等分乙酰葡糖胺基化对抗EGFR抗体的抗原结合能力、FcR结合能力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应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检测了不同抗EGFR抗体的末端α半乳糖基抗原(α-Gal)的表达情况.rn 结果:构建的抗EGFR抗体具有与商品化抗体Erbitux相同的抗原结合能力;通过上调细胞的糖基化修饰酶GNT-Ⅲ,获得了高二等分乙酰葡糖胺基化水平的抗EGFR抗体;抗体的Fab和Fc段中二等分乙酰葡糖胺基化水平均升高,但当Fab段中含有半乳糖缺失和双天线半乳糖基化两种二等分乙酰葡糖胺基化结构时,Fc段中仅含有一种半乳糖缺失的二等分乙酰葡糖胺基化结构.抗体功能的对比实验显示:增加抗EGFR抗体的二等分乙酰葡糖胺丰度后,抗体的抗原结合能力升高为原来的1.36倍、ADCC作用升高为原来的3倍,同时其与激活型FcγRⅠa和FcγRⅢa-158F的结合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在临床治疗中可引起严重超敏反应的α-Gal结构,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检测发现:Erbitux中含有明显的α-Gal结构,但本研究构建的高二等分乙酰葡糖胺基化水平的抗EGFR抗体中未发现明显的α-Gal结构.rn 结论:二等分乙酰葡糖氨基化修饰程度的增加可提高抗体的抗原结合能力,FcR结合能力,并提高抗EGFR抗体的ADCC作用.本实验中构建的抗EGFR抗体不含有可引起超敏反应的α-Gal结构,因而其既具有较高的抗体效应功能又具有较低的副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可溶性B7H3分子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评价sB7H3分子在肺癌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和作用.rn 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肺癌患者血清标本196例,作为肺癌实验组良性肺部疾病对照组各类肺炎患者血清标本50例,以及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ELISA方法检测各组标本血清中可溶性B7H3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表达特点,比较其在各组间的表达水平.rn 结果:肺癌实验组sB7H3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肺部疾病组与健康体检组(良性肺部疾病组:P<0.001;健康体检组:P<0.001),良性肺部疾病组与健康体检组间sB7H3水平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肺癌患者sB7H3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无关(P均>0.05).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sB7H3水平高于未手术的肺癌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4).rn 结论:可溶性B7H3分子对恶性肿瘤有较高的特异性,对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并探讨HBV-DNA载量与其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rn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3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5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率,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者HBV病毒载量.参照201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将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分为2组,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69例,乙肝病毒携带者64例;根据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病毒拷贝数,将它们分为DNA阴性组48例(病毒载量<103copies/ml)、DNA阳性组85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①病毒携带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及NK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CD4+、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及病毒携带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的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②与健康对照组及DNA阴性组相比DNA阳性组的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显著降低,CD8+均显著升高.DNA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NK细胞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CD4+、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CD8+升高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使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平衡失调,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在不同类型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乙肝病毒复制的增加,病毒会诱发机体免疫耐受,加重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检测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可以了解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从而有助于判定病情、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 摘要:目的:PIVKA-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Absence orAntagonist-Ⅱ)也被称作脱--羧基凝血酶原(Des--carboxy-prothrombin,DCP),是一种异常的凝血酶原,最早于1984年由Liebman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血清中发现,其形成的确切机制不明.与正常的凝血酶原相比,PIVKA-Ⅱ的特点是其-羧基谷氨酸结构中一个或多个谷氨酸残基不完全羧化为-羧基谷氨酸,导致其失去正常凝血功能.本文旨在探讨异常凝血酶蛋白(PIVKA-Ⅱ)在乙肝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采用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公司的Lumipulse G PIVKA-Ⅱ检测试剂盒共检测31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疾病对照组选择75例肝硬化(LC)患者,31例肝血管瘤患者,29例转移性肝癌患者及83例胆道系统肿瘤患者,正常对照组选择194例正常人,分别检测入选标本血清中PIVKA-Ⅱ及AFP表达水平,分析PIVKA-Ⅱ在诊断HBV相关HCC中的诊断价值.rn 结果:分析采用PIVKA-Ⅱ:40mAU/ml,AFP:20ng/ml为Cut-off值,PIVKA-Ⅱ单独诊断HCC时,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85.9%,正确指数为0.669,符合率为83.72%,kappa值为0.668,阳性预测值为81.5%阴性预测值为85.4%;AFP单独诊断HCC时,灵敏度为88.4%,特异度为78.1%,正确指数为0.665,符合率为81.38%,kappa值为0.608,阳性预测值为65.5%阴性预测值为93.4%.PIVKA-Ⅱ对于HCC诊断效率经ROC曲线分析提示,曲线下面积为0.868,PIVKA-Ⅱ在Cutoff值为46.5mAU/rnl时,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87.9%.AFP对于HCC诊断效率经ROC曲线分析提示,曲线下面积为0.886,在Cutoff值为6.9ng/ml时,敏感度为80.8%,特异度为87.4%.AFP阴性HCC组PIVKA-Ⅱ值明显高于AFP阴性非HCC组PIVKA-Ⅱ值(P<0.001),明显低于AFP阳性HCC组PIVKA-Ⅱ值(P<0.001).在HCC组中,伴肝硬化的HCC患者血清PIVKA-Ⅱ中含量明显高于不伴肝硬化HCC患者(P=0.007);PIVKA-Ⅱ值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肿瘤直径≥5cm患者PIVKA-Ⅱ值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em患者(P<0.001),且PIVKA-Ⅱ阳性率随肿瘤大小增加递增,总阳性率为82.6%,明显高于AFP阳性率67.8%;PIVKA-Ⅱ值与肿瘤TNM分期呈正相关,TNMⅠ期患者PIVKA-Ⅱ值明显高于TNMⅡ、Ⅲ期患者PIVKA-Ⅱ值(P=0.025).相关性分析显示,PIVKA-Ⅱ与AFP没有相关性,确定系数R2为0.019.rn 结论:PIVKA-Ⅱ检测特异性显著高于AFP,检测敏感性与AFP相当,检测准确性略高于AFP.PIVKA-Ⅱ与肿瘤大小、肿瘤TNM分期等临床指标呈正相关.PIVKA-Ⅱ和AFP没有相关性,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阳性率。PIVKA-Ⅱ,尤其是和AFP联合,可以作为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肝癌早期检测的一个标志物。
  • 摘要:临床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标志物之一-AFP-L3通常是根据AFP异质体对植物凝集素(如小扁豆凝集素LCA、刀豆素ConA或豌豆凝集素PSA)结合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离,然后应用免疫学方法进行定量测定。经典免疫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及免疫酶技术)的不断发展,使AFP-L3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得到不断发展,并指出AFP-L3检测方法仍多以凝集素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而来,其中亲和吸附离心管法技术成熟、应用较多,芯片检侧技术和自动化分析系统将成为发展方向。如何改进AFP-L3的检测技术,建立敏感、快速、经济的方法来进行HCC的早期诊断及其他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探讨了PowerBuilder9.0环境下实现医学检验仪器与计算机双向通信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PowerBuilder9.0来开发罗氏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双向通迅软件.
  • 摘要:随着抗肿瘤免疫疗法的兴起,一些在机体免疫系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逐渐受到人们重视.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Treg)细胞在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着显著相关性.Treg细胞的发育和激活依赖细胞因子的调节,Th1、Th2类细胞因子在胃癌发展进程中发生显著变化,这些辅助性T细胞也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且与Treg的表达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研究胃癌、Treg、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临床抗肿瘤治疗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PCI手术患者血清TSH水平与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rn 方法:初次入组1122名行PCI术患者,根据所设定的筛选标准最后入组1000名患者.根据TSH检测结果,将人群分为正常组、亚临床甲减组和亚临床甲亢组.将Gensini积分和患者是否接受支架治疗作为主要的临床终点事件,以Gensini积分大于50为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较高.rn 结果:正常人群组和亚临床甲减组中,Gensini>50的患者在两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存在显著差异(=0.00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是否为亚临床甲减是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较高(Gensini积分大于50)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55,95%CI:1.244-2.766,p=0.002).而在TSH水平正常的人群中,Gensini积分是否大于50以及患者行支架术的情况在各组中的分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rn 结论:亚临床甲减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正常范围内TSH的改变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as6)、CD36的变化及临床诊断意义.rn 方法:选择心血管内科]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其中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0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血清进行Gas6、CD36的浓度检测,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冠心病组血清Gas6、CD36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CD36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的明显升高.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组的Gas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但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检测血清中凋亡清除因子Gas6、CD36的浓度水平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蛔虫感染小鼠骨髓前体树突状细胞(precursor dendritic cells,p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探讨蛔虫感染小鼠pDCs的免疫刺激活性.rn 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用灌胃方法建立人蛔虫-C57BL/6小鼠感染模型,按1000个/只剂量.2.实验分组:A-感染组DCs与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B—感染组DCs与未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C—未感染组DCs与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E—用ABF冲击未感染组的DCs后与未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F—用B16肿瘤抗原冲击未感染组的DCs后与未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并设立一对照组D—未感染组DCs与未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通过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共分为感染后1、11、34d三个时间段.3.DC的诱导培养及鉴定:无菌条件下制备小鼠骨髓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诱导分化因子培养其成为D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s的生长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达CD80的情况,电镜观察DCs细胞形态.4.脾细胞的分离培养培养:常规无菌状态(详细见全文)制备小鼠脾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ml,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5.CTL细胞因子的表达:CTL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72h后收集的CTL上清中IL-2,TNF-α,IFNγ,IL-4,IL-10,IL-5的表达量.6.绘制B16细胞生长曲线:取对数生长期的B16细胞常规消化计数,准确将细胞分别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每日取3孔计数,连续观察7d.掌握靶细胞基本生长规律.7.CTL对B16细胞的影响:将CTL作为效应细胞,B16细胞作为靶细胞,通过MTI法检测CTL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的影响.rn 结果:1.DCs培养不同阶段细胞分化程度和形态各异,培养7d后,细胞表面可见明显的树突状突起.透射电镜可见典型的DCs的形态特征.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处于高表达状态.其中感染小鼠CD80的表达为(74.53%±6.42%),未感染小鼠CD80的表达为(50.12%±3.25%).2.细胞增值情况在感染后1d,B组OD值高于D组;在感染后11d,B组OD值稍低于D组;在感染后34d,B组OD值稍高于D组.在三个时间段的任一时间段B、D组间OD值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同的时间段各组O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3.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在感染后1d、1id B组CTL分泌的IL-4高于D组;在感染后34d,组CTL分泌的IL-4低于D组.在感染后1d,B组CTL分泌的IFN-γ高于D组;感染后11d、34d D组CTL分泌的IFN-γ高于B组.在不同时间段以及在同一时间段各组CTL分泌的IFN-γ和IL-4有显著性的差异.但在各时间段未检测出CTL有IL-2,IL-5,IL-10,TNF-α细胞因子的分泌.4.B16细胞从第2d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在第5d生长最为旺盛,之后增殖减慢逐渐进入平台期.5.蛔虫感染34天时各组CTL对B16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rn 结论:①受感染小鼠pDCs具有免疫刺激的作用.②受感染小鼠pDCs能够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随感染条件不同增殖率不同.③受感染小鼠pDCs诱导的CTL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随感染条件不同表达量不同.③本实验中,蛔虫感染小鼠34dpDCs诱导的CTL对靶细胞B16细胞株的生长无抑制作用.
  • 摘要:本文拟对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BNP的生理作用以及BNP在CHF的早期治疗、预后评估中发挥作用进行了阐述。
  •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抗氧化型脂蛋白抗体(Atherogenic Lipid-OxidisingAntibody,ALOA)活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rn 方法:1.一般资料45例健康对照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3年5月份的体检患者,男23例,女22例,年龄37-74岁,平均56.2±11.5岁.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本院2013年5月-7月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符合卫生部制定的2012年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行业标准.男34例,女11例,年龄24-89岁,平均59.6±14.3岁.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仪器与试剂:日立008生化仪、美国Molecular Devices SpectraMax M5酶标仪;罗氏TG、TC、LDL、HDL检测试剂、AtheroAbzymeTM IgG Test Kit方法3.1所有检测者均空腹8h以上,次日清晨取静脉血,抽血后30rmin内分离血清,-80℃保存.3.2ALOA活性检测使用Babraham Research Campus的AtheroAbzymeTM IgG Test Kit试剂盒进行测定,方法为ELISA,操作按照说明书进行.每一待检标本分两部分进行处理,一份56℃加热30min,一份不处理.反应完成后,使用酶标仪测定OD值,标本加热孔的OD值为OD2,未加热孔为OD1.实验结果判断:阳性:OD2>阳性质控值×0.6且OD2-OD1>阳性质控值×0.1;阴性:OD2<阳性质控值×0.6且OD2-OD1<阳性质控值×0.1统计学处理ALOA活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TG、TC、LDL、HDL比较采用t检验,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LOA活性阳性18例,阳性率为40%,45例健康对照患者,ALOA活性阳性4例,阳性率为8.9%,缺血性脑脑卒中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世界范围内人类因疾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研究表明AS(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中国人群中颅内AS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因素,AS产生的关键原因是脂蛋白氧化修饰.ALOA是一种新的氧化型脂蛋白抗体,不仅可以与脂蛋白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还可以氧化LDL中的脂类,使LDL转化为ox-LDL,检测ALOA的活性可以直接反应机体内的脂蛋白氧化状态.我们实验结果表明ALOA活性是反应缺血性脑卒中的较好指标,可以反映患者体内脂蛋白的氧化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健康者ALOA活性阳性时,体内有脂蛋白氧化,这可能是发生AS的潜在危险因素,对ALOA活性氧性的健康者进一步长期回访研究,更有助于探讨ALOA活性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与D二聚体在肿瘤病情监测中的意义.rn 方法:按照TNM的分期原则对应的四期分期法与传统分期法对以上125例病例进行按两种分期法进行分组,采集病人血浆分别检测FM和DDI.rn 结果:纤维蛋白单体(FM)和D二聚体(DDI)的阳性率在肿瘤病理分期的Ⅰ期与Ⅱ期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Ⅱ期、Ⅲ期与Ⅳ期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FM和DDI的阳性率在肿瘤传统分期的早、中、晚期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肿瘤病理分期的Ⅰ期至Ⅳ期,和传统分期的早、中期等各组中,FM与DDI之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肿瘤晚期,FM与DDI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n 结论:FM和DDI的检测在肿瘤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泌乳素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本院中医男科治疗的107例确诊男性不育症的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收集本院同期体检中心健康已婚已育男性85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泌乳素、睾酮、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记录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不育症组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8%的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9%的健康对照组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育症组患者血清睾酮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泡刺激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泌乳素水平与卵泡刺激素、睾酮、黄体生成素水平无相关性.rn 结论:测定男性不育症患者血清泌乳素有助于发现不育症的病因,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明确炎症因子TNF-α否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途径促进小鼠肺癌发展。rn 方法:利用尾静脉注射小鼠肺肿瘤细胞LLC细胞方法建立小鼠肺癌模型,然后采用香烟对其进行刺激,诱发炎症反应.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和人肺肿瘤组织中CD68、TNF-α和unphosphorylatedβ-catenin的表达.采用Transwell(@)插入式细胞培养皿共培养人巨噬细胞和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549细胞中unphosphorylatedβ-catenin的表达及磷酸化的GSK-3β和Akt蛋白的表达.rn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香烟刺激肺肿瘤负荷小鼠后,其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CD68阳性)、TNF-α和unphosphorylatedβ-catenin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癌病人肿瘤组织中,CD68和TNF-α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肺腺癌和鳞癌的unphosphorylatedβ-catenin的染色阳性率分别为68.9%和62.2%.其阳性率与患者吸烟与否及肿瘤分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CD68阳性的细胞数在unphosphorylatedβ-catenin染色阳性标本中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不同浓度香烟抽提物(CSE)刺激共培养细胞后,A549细胞中unphosphorylatedβ-catenin的表达随着CSE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上调.在加入TNF-α中和抗体后,A549细胞中unphosphorylatedβ-catenin的表达被抑制.用TNF-Cα处理A549细胞后,磷酸化的GSK-3β和Akt蛋白在2h后表达增加,4小时后unphosphorylatedβ-catenin蛋白表达也开始上调。rn 结论:炎症免疫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浸润并释放炎症因子TNF-α,进而上调肿瘤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这可能是炎症促进肺癌发展的机制。
  • 摘要:目的:探讨HBsAg阳性患者血清学标记物与HBV-DNA水平间的关系,正确评价其临床意义.rn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含量,时间分辩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学标记物,通过对578例HBsAg阳性患者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出现的组合模式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578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血清学标记物出现三种组合模式,模式1为HBsAg(+)、HBeAg(+)、HBcAb(+)166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83.1%,HBV-DNA的平均水平为2.41×105;模式2为HBsAg(+)、HBeAb(+)、HBcAb(+)306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3.1%,HBV-DNA的平均水平为6.48×103;模式3为HBsAg(+)、HBcAb(+)106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3.4%,HBV-DNA的平均水平为5.31×103.rn 结论:由于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出现的滞后性,所以不能仅依靠血清学标志物判断病毒复制的情况,HBV-DNA水平更能反映病毒复制的情况,临床上应尽力开展此项目.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ITS基因序列分析对浅部真菌病中分离的15株暗色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了解致病菌株种类及指导临床治疗.rn 方法:对浅部真菌病中分离的暗色真菌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特征,并基于ITS序列对其进行PCR鉴定.rn 结果:经形态学鉴定为15株暗色真菌的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Tanon-3500凝胶成像系统鉴定扩增所得条带在500~700bp之间,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其中两株鉴定为链格孢,两株鉴定为球孢枝孢酶,两株皮炎外瓶霉,枝状枝孢霉、新月弯孢霉、微皱篮状菌、Phaeobotryon cupressi、极细枝孢霉、裴氏着色真菌、威尼克外瓶霉、Exophialaoligosperma、Fonsecaeamonophora各一株.rn 结论:ITS基因序列分析可有效的鉴定暗色真菌,避免了由于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漏检和误诊。
  • 摘要:目的:对本院一名患者左膝关节脓液中分离到的1株少见病原菌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探讨该方法在临床病原菌鉴定方面的意义.rn 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细菌形态学、以及商品化的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API20NE、API20E与API50CH系统的生化实验进行细菌的表型鉴定.rn 结果:该菌在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生长缓慢,麦康凯平板不生长;血平板上菌落形态呈1-2mm"油煎蛋"圆形凸起,边缘光滑、半透明、湿润;镜下革兰染色阴性,呈链状排列,菌体1-3μm,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等;Vitek2GN-13、API20NE、API20E均为不能鉴定的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该菌与念珠状链杆菌的相似度为100%.rn 结论:该膝关节脓液分离出的病原菌为念珠状链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能提供有力的遗传学证据,结合细菌的生化反应可准确地鉴定该菌。
  • 摘要:本文以"广州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guangzhouensis)"为实例,对细菌新种的鉴定和国际认可方法进行阐述,从而为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发现和命名新的病原菌提供指导.
  • 摘要:目的:对MRSA感染患者住院期间利奈唑胺临床累计用量与体外MIC值进行比对分析.并对感染过程中的3株MRSA进行同源性分析以及对其常见耐药机制cfr基因及23S rRNA点突变进行检测.rn 方法:菌株鉴定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II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体外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法及E-test检测minimal inhibitoryconcentrations(MIC),应用diversilab技术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异质性耐药菌株的筛选采用菌谱分析方法,并通过PCR测序技术检测相关耐药基因.rn 结果:该患者不同时期感染的MRSA均为spaST-030,diversilab分型显示其同源性高达98.8%以上,说明该3株菌为同一来源.3菌株均未检出cfr,23S rRNA点突变进行检测表明,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相比,菌株083与标准株完全一致,而158和231均出现G2603T(S.aureus numbering)点突变,并且菌株158为异质性耐药菌株.利奈唑胺临床累计用量与体外MIC值进行比对分析显示,体外MIC值与累计用量存在直接相关性.rn 结论:该研究表明,长期应用利奈唑胺治疗MRSA感染,可以诱导MRSA出现23S rRNAG2603T点突变,从而介导利奈唑胺的异质性耐药,若再次接触利奈唑胺诱导刺激后,异质性耐药菌株可以演变为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利奈唑胺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特别适用于MRSA感染的治疗.由于MRSA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利奈唑胺在抗击感染治疗中一直被临床寄予厚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