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强迫机制下的MCS对比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快速同化系统LAPS资料,结合云图、雷达、地面逐小时加密观测信息,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12-13日,发生在鄂东北的连续两次大暴雨过程.分析发现两次降水过程发生在不同的环流背景条件下,其中第一阶段主要是暖区降水,其西风槽偏西,表现为更强的不稳定条件和热力条件,而第二阶段降水发生时,西风槽明显东移,引导地面冷锋南下,形成锋面降水.其中尺度环境条件也有明显的区别,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同样具有充足的整层水汽、较低的拾升凝结高度及一定的对流抑制,但是暖区降水相对具有更高发生中气团温度较环境更高,且不稳定更强,并具有更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分析结果显示:两次降水过程发生的强迫机制明显不同,前者主要是由于暖平流强迫触发了初始对流的生成,初始对流产生降水在地面形成冷池,冷池外围的下沉气流与暖湿气流汇合,触发新对流,形成后向传播,强降水得以维持,在这个降水过程中,热力因子起到主导作用,一定的地形抬升对降水有增幅作用.而第二阶段降水主要是锋面南下,产生锋生,促使对流发展,在这个降水过程中,动力因子起到主导作用.在两种不同动力机制条件下,前者MCS稳定少动,持续时间长,对流云团呈不对称分布,强回波伸展高度高,强降水主要位于TBB梯度大值区,产生的雨强也更大,并伴有强雷电活动.后者对流云团呈对称分布,强回波伸展高度较低,强降水主要位于TBB大值中心,表现为明显的暖雨过程.但是两种动力机制下,同样形成了长时间的降水:一是由于对流降水单体传播和移动相互抵消,形成后向传播,从而使对流系统稳定维持;二是强降水单体依次经过同一地点,形成列车效应,从而产生较大的累计降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