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2017全国茶业创新学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2017全国茶业创新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7
  • 召开地: 陕西西乡
  • 会议文集: 2017全国茶业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茶叶学会
  • 出版时间: 2017-10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4/5>
81条结果
  • 摘要:茶树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多酚类物质、芳香类物质及茶氨酸等,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影响着茶叶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的形成.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了4个茶树品种中多酚类物质代谢和萜类香气物质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差异,旨在研究茶树特征代谢物在不同茶树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 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转录组学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原理,并对转录组学在茶树上的应用做了分析.当前转录组学方法主要基于杂交技术或者测序技术,代表性方法有基于DNA杂交技术衍生的cDNA微阵列(cDNAmicroarray)和DNA芯片(DNA chip)、基于核苷酸测序技术衍生的基因表达系统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ion sequence tag,EST)分析以及基于下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转录组学研究方法(RNA-sequencing,RNA-Seq)等;转录组学可用于茶树功能基因的挖掘,次生代谢研究,抗逆、抗病分子机制及验证特定基因表达情况,但是如何快速测序以及科学分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作者认为转录组学在论证分子机制时需要谨慎,更需要借助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综合验证.
  • 摘要:干燥工艺是绿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对绿茶品质的形成和香气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贵州绿茶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贵州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特征的影响,以贵州茶区一芽二、三叶的福鼎大白茶春季茶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工艺制得揉捻叶分别以热风烘焙、滚筒炒干、组合干燥(热风烘焙与滚筒炒干结合)及微波干燥等处理方式加工得绿茶样品,采用国标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法对4种干燥处理茶样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及香气成分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并对供试茶样进行感官审评。
  • 摘要:红茶菌是一种以茶叶为原料的发酵饮料,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本文分别以滇红茶、普洱茶和绿茶为原料,按传统方法加工红茶菌,感官审评评价红茶菌质量,研究建立云南茶叶的红茶菌加工方法.初步建立了以沸水提取茶汁,1∶10加入白糖,30℃发酵5d的红茶菌加工方法.其色泽透亮无浑浊,味道酸甜可口;发酵过程溶液pH值下降,多酚类含量上升,咖啡碱下降,简单儿茶素上升,酯型儿茶素下降,儿茶素总量下降.分离鉴定出木醋杆菌(Acetobacter senegalensis)和热带木醋杆菌(A.tropicalis)两种细菌.
    • 作者:刘路路,
    • 会议名称:2017全国茶业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茯茶属于黑茶的一种,是以黑毛茶为原料经过筛分,汽蒸,渥堆,发酵,压制成型,发花,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加工过程中的'发花'工序是茯砖茶制作的关键工艺,主要是微生物的氧化和湿热作用。本研究针对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其中包括29个细菌和13个真菌,进行对嘌呤类生物碱的体外转化实验。通过这一初步实验显示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具有转化生物碱的功能,并挑选出有明显转化生物碱功能的微生物进行下一步验证。将此结果与茯砖茶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进行结合,可解释其加工过程嘌呤碱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现象。本实验对研究微生物对嘌呤碱类成分的代谢机制和提高茯砖茶品质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茯砖茶中微生物代谢机制的基础,在科研领域和生产加工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更可为有效开发利用茯砖茶以及其他茶叶及其活性成分和茯砖茶深加工提供广阔的前景。
  • 摘要:红紫芽茶树富含花青素,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本论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比较了6个红紫芽茶样品的花青素、儿茶素、咖啡碱等14个化学成分的含量.从各样品中检测到6种花青素,含量最高的是矢车菊素,另外红紫芽3#和红紫芽4#样品的花青素含量高于紫娟;儿茶素含量最高的红紫芽1#.6个样品的酯型儿茶素含量都高于简单儿茶素.本文初步揭示了这6个红紫芽茶的化学物质组成,为今后培育富含花青素的茶树品种提供了实验基础.
  • 摘要:普洱生茶的品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产地对普洱生茶品质与化学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来自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三大产区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对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表型进行研究分析.
  •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以目标分子为模板,制备对该目标化合物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模拟酶、催化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有较广阔的空间.茶叶深加工是指以低档或废弃茶资源为原料,采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生产出含有茶或茶叶有效成分的新产品的加工过程,近年来针对其所含茶碱、儿茶素、EGCG等成分的功效性分析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对分子印迹技术在茶叶深加工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概述,旨在为分子印迹技术与茶叶深加工的进一步\"合作\"开拓思路.
  • 摘要:将蜜制柠檬——以蜂蜜腌制柠檬果匀浆制成的可以直接食用的休闲食品——干燥后与速溶红茶粉调配后可制得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柠檬蜂蜜红茶粉.但是,由于蜜制柠檬的制作工艺存在随意性,导致其品质稳定性不高,且其营养和功能成分的研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检测蜜制柠檬腌制过程中的生化成分(还原糖、抗坏血酸、柠檬酸、总多酚、柠檬苦素)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感官评价蜜制柠檬品质和风味,分析与抗氧化能力相关的主要生化成分,为蜜制柠檬的生产加工提供一定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同时,探究蜜制柠檬粉与速溶红茶粉的拼配比例,以期开发出方便可口、营养丰富的速溶柠檬蜂蜜红茶粉.
  • 摘要:为了解白茶压饼过程各工艺关键点对白茶品质形成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将白茶压饼过程分为瞬时蒸汽高温高湿ZQ、模拟压饼时湿闷状态SM、压饼力作用YS、压饼力作用后长时烘干YB作用,探讨白茶压饼过程各关键点ZQ、SM、YS、YB处理中白茶在制品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ZQ、SM、YS、YB处理对白茶外形由松散变为紧实作用效果显著,容重比原始样增加1~1.5倍;ZQ处理是影响在制叶色泽的重要工序,降低氨基酸含量,散发青气;SM处理促进蛋白质水解,积累氨基酸,大幅度提高茶红素含量;YS引起茶多酚下降,茶汤浓度增加,滋味转鲜爽;YB处理水浸出物大幅度提高,香气由青,杂气味转化为陈,药香味,滋味变浓醇,形成白茶饼特征品质.
  • 摘要: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是不同芳香物质以不同浓度组合,并对嗅觉神经综合作用所形成的茶叶特有的香型.茶叶香气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茶树品种、生长季节、施肥种类和加工工艺等.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素以\"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信阳毛尖茶以春季生产为主,因此,探讨春季不同生产时期对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影响,对评价春季不同生产时期信阳毛尖茶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生产时期对信阳毛尖茶中的香气成分有着重要影响,清明节前后信阳毛尖茶中的香气成分存在有差异,香气成分可以作为信阳毛尖茶生产时期判别的指标。
  • 摘要:铝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摄入过量的铝会导致贫血、骨质疏松、损伤大脑神经等.茶树是一种典型的富集铝的植物,体内A1含量远远高于同一环境生长的其他植物,各部位以叶片中的铝含量最高.黄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随着消费者对茶产品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黄茶产销量均有所提升,饮茶安全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但是,A1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生物可利用性及毒性不完全取决于总量,而是与其化学形态有关.目前茶叶中测定的铝含量多以总铝含量表示,很少关于其形态的分析.已有研究指出,KC1、NH4Ac、HC1和NaOH能将食物中不同形态铝浸提出来,利用差减法,即可得出各种形态铝的溶出量.本研究利用KC1、NH4Ac、HC1和NaOH四种浸提液,对黄茶中不同化学形态的铝进行浸提,并采用铬天青S(CAS)分光光度法测定铝含量.
  • 摘要:茶汤滋味是评价青砖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目前缺乏一种便捷有效的评价方法.试验以不同厂家生产的青砖茶为研究对象,在对茶汤滋味进行感官审评后,测定其主要内含成分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筛选代表茶汤滋味的主要内含成分,最后结合主成分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茶汤滋味品质评价方程.结果表明,筛选出5个与茶汤滋味品质密切相关的内含成分(P<0.05),按照对茶汤滋味的贡献大小,分别为EGCG、儿茶素、茶多酚、ECG和EGC;以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五种内含成分的茶汤滋味品质方程预测结果最佳:Rc2为0.9730,RMSECV为0.9211,Rv2和RMSEP分别为0.9479和1.1307.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拟合方程实现了对青砖茶茶汤滋味品质的准确、可靠预测,所得预测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当,这为青砖茶茶汤滋味品质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摘要:红(米)砖茶,由轧制红碎片末茶、切碎红毛茶、红片茶等加工而成,中国特有,湖北特产,在产区,人们有饮用红砖茶防治糖尿病(DM)的传统,但缺乏科学的实验数据支撑.本研究参照《辅助降血糖功能评价方法》中动物实验方法,对红砖茶水提物辅助降血糖功效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红砖茶水提物对正常动物空腹血糖无影响,对DM动物能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糖耐性,且血脂指标无明显升高,根据《辅助降血糖功能评价方法》规则,可认为红砖茶水提物辅助降血糖功能动物实验结果阳性。
  • 摘要:以普洱茶茶褐素为对象,研究普洱茶茶褐素对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大鼠血糖及其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MS(代谢综合征)模型组,低、中、高剂量(即给药量分别为0.281、0.562、1.124g/kg.bw)茶褐素组及洛伐他汀对照组和罗格列酮对照组.观察普洱茶茶褐素对大鼠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表明:干预期结束后,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茶褐素组能抑制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大鼠体重的增加,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大鼠血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增加,尤其是高剂量茶褐素组效果比较明显(P<0.5),说明茶褐素具有减肥和抑制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糖升高的功效.
  • 摘要:EGCG是否可以抑制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对感染J亚型禽白血病的DF-1细胞添加不同浓度的EGCG,检测其对ALV-J感染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在正常培养的DF-1细胞中,胞浆内的p50和p65亚基都显著高于细胞核内;在外源病毒的刺激下,只有p50和p65亚基从细胞质显著的转移至了细胞膜,而但当加入了l0ug/mL的EGCG后,这种跨膜现象得到了抑制,胞浆和细胞核中的p50和p65亚基含量没有显著差别。
  • 摘要:肥胖是因特定生化因子引起的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肥胖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并取代了由营养不良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1999年WHO己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目前研究证实,茶叶具有抑制肥胖和缓解代谢综合征的功效,其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茶儿茶素上,而红茶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茶类,约占消费量的80%.因此,红茶类的生物活性研究更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英红九号红茶水提物为材料,分别用0.5(低浓度)、1.0(中浓度)及2.0 g/kg BW(高浓度)的英红九号红茶水提物灌胃ICR小鼠两周并连续检测小鼠摄食量和体重变化,研究英红九号红茶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及其抑制小鼠肥胖作用机制。Western bolt检测结果表明,英红九号红茶可上调小鼠肝脏中p-AMPKa表达水平,并进一步上调其下游p-ACC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FAS蛋白表达水平。初步明确了英红九号红茶可能是通过调控AMPKa信号通路而抑制小鼠肥胖。
  • 摘要:本文以茶多酚为原料,应用体外模拟氧化体系制备高茶黄素含量的茶色素;并进一步应用中压制备色谱制得三种主要茶黄素单体.应用血管紧张素Ang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了两种茶黄素单体对血管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
  • 摘要:红茶是国际上消费量最大的茶类,其中印度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以及我国的祁门红茶被誉为世界4大高香红茶.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围绕四大红茶提香技术及高香红茶品种选育等方面展开,然而,由于红茶香气成分繁多复杂,世界四大高香红茶间的特征性香气活性成分目前罕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报道,限制了人们对红茶香气的深入认知和科学评价.本研究拟采用先进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建立世界四大高香红茶香气成分的精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手段查明世界四大高香红茶间的关键差异性成分;并通过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s)测定从而鉴定出四大红茶间的特征性香气活性化合物;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茶叶香气化学理论,并可为高香红茶品种的选育及研发红茶定向调控加工技术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 摘要:氨基酸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含量以及它们的降解产物和转化产物直接影响茶叶品质,其中茶氨酸还具有放松镇静、保护神经、抗肿瘤等众多生理及药理功能.随着氨基酸健康功能的不断开发,及其与绿茶品质相关性认识不断加强,人们先后培育出白叶1号、中黄1号、黄金茶1号等高氨基酸茶树品种,因其所制绿茶具有滋味鲜爽、香气馥郁且集观赏、健康于一体,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丰富湖北茶区高氨基酸茶树品种,提高湖北省名优绿茶竞争力,一些地方先后引进了黄金茶1号、安吉白茶和中黄1号3个高氨基酸茶树良种,但对3个引进品种在湖北茶区的绿茶适制性鲜有报道.本实验以湖北茶区主栽品种鄂茶1号为对照,通过对3个引进品种春梢(一芽二叶)所制绿茶的主要滋味成分、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进行研究,旨在初步了解3个引进品种的绿茶适制性,以充分利用各品种的优良特性和生产性能,为3个引进品种在湖北茶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