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7
  • 召开地: 贵阳
  • 会议文集: 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 出版时间: 2017-08-18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2/3>
55条结果
  • 摘要:本文以石景山铁路隧道为例,应用hypermesh联合ansys16.0/ls-dyna进行隧道爆破仿真模拟,采用流固耦合的模拟方法,建立直孔延时起爆,直孔同时起爆以及斜孔延时起爆三种不同爆破方式的有限元模型,对直孔延时起爆方式与试验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仿真的有效性;研究三种不同爆破方式下隧道上方的防护通道的岩体振动回应,通过实测振动与模拟振动波形、振动速度、加速度时程曲线以及峰值对比,以获得振动回应最小的最优爆破方式为斜孔延时起爆,为铁路隧道下穿既有结构物的支护结构设计、爆破参数及开挖方法设计、隧道规范的修订、提供了有利依据.
  • 摘要:本文介绍了MJS工法的技术特点、工艺原理、主要施工设备及工艺特征、施工工艺参数与应用实例,可供类似工程参考.经过MJS工法的引进、应用与完善改进,发展了我国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目前,MJS工法在上海地区已广泛用于附近有地下管线或构筑物需严格保护的地基加固施工,最大成桩直径达4.2m、最大成桩深度达60m。
    • 作者:LIN lu,林蓼,
    • 会议名称: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日本阪神地震的经验说明,需要重视地铁工程的抗震问题.常规地铁车站结构体系,结构中柱是最薄弱的环节,存在弯、剪、压的共同作用.计算地铁车站的侧墙与结构中柱的抗弯刚度,可以得出弯矩在侧墙与中柱的分配比例.新型柱端铰接的地铁车站结构体系,通过在柱端设置球型钢支座(或盆式支座),避免中柱复杂的受力状态,使其仅承受轴力,提高了中柱的安全度.这种新型的结构体系适应性强,在实际工程有广泛应用前景.
  • 摘要:现有隧道力学模式及分析常采均质等向方式描述岩体力学特性,对于岩体中不达续面空间分布与力学特性考量不足,难以有效模拟岩栓束制节理面变形特性的影响,以致岩栓支撑功效被大幅低估.本文基于一非线性规则节理岩体组成模式,透遇数值模拟途径探讨围岩应力状态及节理面剪胀效应对岩栓支撑功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节理面的剪胀效应可有效加成岩栓的支撑功效,且在低应力状态下最为明显.低覆盖压力时,节理面剪胀效应较易发挥,岩栓可有效束制围岩节理面的剪位移与膨胀量,围岩较不易破坏,塑性区舆变位量减小.高覆盖压力时,岩楔较不易滑动,岩材破坏比例升高,岩栓透过节理剪胀效应抑制岩楔滑动的支撑功效相对较不明显.
    • 作者:MAO Jintao,毛锦波,
    • 会议名称: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针对我国近年来软岩隧道施工塌方事故不断,采用分部开挖法或多台阶法施工时施工工序繁琐、材料浪费严重、掘进效率低的状况,以稳定隧道开挖面围岩、提高掘进效率为目的,研究超前预加固对软岩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玻璃纤维注浆锚杆对开挖面前方待挖核心土进行预加固,能明显改善围岩的工程特性;隧道开挖面玻璃纤维注浆锚杆加固密度达到0.69根/m2时,开挖面水平位移、地表位移变化以及开挖面前后方拱顶沉降位移比未采用玻璃纤维注浆锚杆加固时急剧减小,开挖面前方待挖核心土体未采用玻璃纤维注浆锚杆加固条件下贯穿的剪切滑移面,再经玻璃纤维注浆锚杆加固后转变为了顶部和底部的局部破坏区,隧道开挖面前方待挖核心土的塑性区深度大大降低,由此推断超前预加固能够提高软岩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摘要:仁水隧道新建工程属台9线苏花公路山区路段改善计昼之一环,计昼路线全长38.8公里,共有八座隧道,隧道占工程比例达63%,仁水隧道位于苏花公路和中~大清水段.仁水隧道新建工程范围北起和仁车站南侧,南至大清水服务站附近,本新建工程路线全长约34公里,隧道长度约2.95公里,全区位于太鲁阁国家公园保护区之环境敏感区域内,本文就工程团队面临本隧道新建工程各项重大挑战逐一克服之施工对策及环境保护策略经验分享.由于补充地质钻探的钻孔数量有限,北洞口施工开挖遭遇巨石群,须及时变更施工处理方式以降低施工进度受影响,南洞口施做边坡地锚保护时,须辅以现地地锚钻孔确认岩盘线位置并调整地锚自由端长度。本隧道工程属山岳隧道,施工方式采钻炸法施工,使用之炸药种类、布孔等与现地地质条件机动调整。通风为隧道施工另一重要环节,本隧道工程利用隧道断面差异及配置特性,灵活调整通风方式。安全回家的道路是本舒最重要的信念,在有限的预算全力提升道路安全是不变的信条,因此催生南洞口边坡工程安全再提升作为。
  • 摘要:为了研究砂岩同时受冻融和卸荷作用的力学特性和细观结构特征,本文对砂岩进行冻融循环试验、三轴卸荷试验以及对破坏后岩样进行电镜扫描试验.通过对冻融后的岩样进行三轴压缩卸荷试验,研究得到受冻融循环作用的饱和砂岩的力学特性如下: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岩样的卸荷峰值强度降低;在不同的初始围压下,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岩样的卸荷破坏围压逐渐增大;冻融循环后岩样的泊松比都随体积应变的增大而减小.通过电镜扫描试验,研究破坏后岩样的裂隙扩展情况如下:在同一围压下,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岩样破坏由张拉破坏发展为剪切破坏;微裂隙的长度、宽度、面积都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些研究成果为寒区的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摘要:因应台北都会区电力系统负载之增加及为强化供电品质,台湾电力公司计昼于台北市区增建松湖、大安等超高压变电所,以确保供电品质.台电大安345kV电缆潜盾工程主要为办理连接相关超高压变电所间之345kV地下输电电缆线路兴建工程,同时亦要联结运用信义路及市民大道之共同管道.由于介面复杂,且为避开堤防、捷运、铁路、桥梁等既设地下构造物,台湾首次在深达50m高水压下砂土与卵砾石等复合地层施作潜盾洞道、潜盾洞道T分歧、潜盾洞道机械式地下接合、洞道设置可挠性环片、压入式沉箱直井、冰冻工法等特殊技术,系难得一见采用新方法和新技术之隧道工程.
  • 摘要:以三峡水运新航道的泄水通道盾构开挖工程为背景,以构造应力场下并行的6条浅埋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建立三维隧道开挖模型,将构造应力视为沿深度线性变化的水平初始应力,再叠加自重应力以模拟初始应力场.在此基础上,对隧道依次施工引起的地表竖向变形演化规律和围岩应力分布特性进行深入讨论,揭示出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特性和围岩变形规律的一致变化关系,探讨了构造应力大小和隧道间净距对围岩变形和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挖使隧道围岩形成上下型的承载拱;邻近隧道开挖对原隧道的拱顶隆起和应力集中有削弱作用;地表隆起对构造应力水平和隧道间净距变化较为敏感.
  • 摘要:解决特厚泥质顶板煤巷维护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围岩裂隙演化规律.以黄岩汇煤矿15107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借助钻孔窥视、地质雷达和顶板离层监测等手段对巷道围岩裂隙演化规律进行了现场探洲,并采用UDEC数值模拟分析了对不同泥质顶板厚度和岩层强度下围岩裂隙演化及变形特征.研究表明:该类巷道开挖后围岩的裂纹扩展、开裂、离层等现象表现为向上渐进发展的动态过程,锚固区内裂隙发育、离层破碎严重.而在回采阶段锚固区内离层较小、锚杆受力基本稳定,但锚索受力快速增大,锚固区外离层持续增大直至锚固区出现整体垮冒.据此提出了强化顶板承载结构、帮顶协同控制的围岩控制原理,详细阐明了具体支护措施的控制机制,并进行现场应用.工程实践表明,采用高强度锚梁网支护、高密度高预应力锚索支护及锚注加固技术可以有效确保巷道的安全稳定,对类似工程条件的支护技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摘要:以上海9号线地铁为研究背景,通过开槽的方法模拟管片环向接头,展开室内相似模型试验,研究外部荷载作用下通缝拼装管片的裂缝分布规律、位移与土压力变化情况,进而分析管片的横向变形特征及其与土压力的对应关系,并提炼结构破坏时的横向变形评价指标.研究表明,地表垂直荷载作用下,1)裂缝主要集中于环向接头薄弱面、封底跨中内侧;2)底部垂直土压力最大,顶部次之,两侧水平土压力为顶部垂直压力的1/2;3)随拱顶土压力增加,管片竖直压缩量、水平拉伸量线性增加,而椭圆率则线性降低;4)管片结构破坏时,横向变形评价指标为:竖直压缩量为81.8mm,水平拉伸量为71.6mm,椭圆率为0.97.
  • 摘要:针对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下极破碎围岩巷道呈现大变形及支护困难等问题,以贵州某矿141712运煤上山为工程背景,通过工程调研、室内实验及理论分析等方法,总结得出此类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机理.基于"刚柔相济"双层支护结构和"内外拱承载效应"协同控制作用原理,分析提出"锚索+套棚+灌浆"联合支护方式修复方案.现场采用YJDM3.6矿用激光巷道断面检测仪对修复后不同时期的巷道变形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支护方案效果显著,修复后的巷道最大变形收敛率为11.89%,巷道的变形量在可控范围内,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复杂条件下极破碎围岩巷道控制提供借鉴.
  • 摘要:基于公路路线线形与用地考量,台湾地区曾兴建数座连拱型(或称眼镜型)公路隧道,惟由于连拱型岩石(山岳)隧道之开挖支撑方式、衬砌结构受力行为等与一般双孔型岩石隧道大不相同,故其后续营运阶段之维护管理方式、数值分析方法、安全等级评估等亦应有所不同.本文透过台湾中部某一连拱型公路隧道之实际检测与监测、数值模拟与分析案例,说明并探讨连拱型隧道之异状种类与特性、检测与监测方式,以及数值模拟与安全评估等,以供尔后连拱型公路隧道维护管理作业参考.
  • 摘要:目前对于隧道系统的碳排放研究较少,为研究隧道施工通风系统碳排放,首先定义了典型的独头压入式隧道施工通风系统的边界,在此边界条件内,分阶段阐明了碳排放的核算边界及其具体核算内容.在明确了碳排放路径的前提下,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归纳整理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隧道施工期通风系统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 摘要:为了研究地下掘进爆破地震波对巷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变量的方法,求解得到了围岩中质点振动速度随轴向距离、径向距离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结构动力学理论,研究了端锚式锚杆在爆破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爆破地震波引起的围岩中的速度峰值随径向距离的增大呈现正负号交互的波浪式衰减,即出现交替拉压状态,这加强了围岩的层状破裂和碎化,在高地应力状态下更易发生岩爆;爆破振动对于迎头5米范围的围岩的影响最为剧烈.不同锚杆长度时锚杆受力状态不同,靠近巷道的锚杆段可能受压也可能受拉,但锚杆较长时锚杆整体受拉,且无论轴力还是剪力都比较小,也就是说爆破振动扰动一般不会使锚杆产生破坏失效.成果对掘进爆破安全技术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作者:HWANG Jinhung,黃俊鴻,
    • 会议名称: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为避免隧道开炸对既有工程结构物与邻近聚落之影响,本研究规划、设计与执行「新鸟山岭引水隧道工程」之前导爆破试验.前导试验模拟此隧道工程钻炸法单孔爆破及多孔延迟爆破之最大装药量来进行,量测并分析爆炸时于距爆破点不同距离处之邻近自由场、边坡、水工结构物与旧引水隧道所引致之振动量.根据其波形、振幅随距离衰减关系、富氏谱以及反应谱,探讨并比较其振动量与振动特性.依据量测分析结果,进而评估新建隧道采钻炸法开挖时所产生之振动对邻近聚落与既有工程结构物之影响,可作为拟定新隧道施工开炸程序、既有工程结构物之安全监测以及施工期间各项减振与隔振对策之参考.
  • 摘要:根据过往施工经验,隧道开挖灾变的发生原因常由于无法充分掌握前方地质状况,以至于无法预防突发隧道破坏事件,因此本研究将利用FLAC3D商业程式,以弹塑性模式分析探讨隧道开挖面接近不同地质界面之力学行为,考虑不同地质状况条件下,探讨塑性区发展对于开挖面应力传递及变形发展之影响,并以影响线,趋势线与位移向量方位趋势线等方法预判前方地质情况.
    • 作者:LI Wencheng,李文成,
    • 会议名称: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摘要:为解决磷石膏、黄磷渣、井下废石等排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开磷矿区实际条件,建立了以磷石膏、黄磷渣为主要充填料的井下采空区充填系统,研制了新型耐水磷石膏砖与改性磷石膏公路基层砂浆等新型建筑材料,实现磷石膏与黄磷渣的资源化利用;同时,结合矿山已有的磷石膏与黄磷渣充填工艺,建立了井下废石胶结充填系统,并研制了页岩砖与白云岩-混凝土砌块等建筑材料,实现了井下废石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了矿山废料的零排放,不仅消除了矿山废料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减少了土地资源占用与地质灾害的产生,带动了同行业乃至全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对于国内大部分矿山企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摘要:掌握地铁浅埋隧道爆破振动特点对保障地铁施工安全及保护周围建构筑物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地铁1号线东线隧道中营工-小西沟区间段为工程背景,对地铁隧道掘进爆破时地表产生的振动效应进行了多次监测,得出地表掌子面前后存在"空洞效应"现象,随着距离掌子面越来越大,空洞效应现象逐渐减弱;对爆破振动信号进行HHT变换分析,得出爆破产生的振动能量主要分布在时间段0~1.2s和0~60Hz的低频段.通过对掏槽孔进行分段爆破,显著降低了掏槽孔爆破产生的地表振动效应,不仅保障了施工安全,同时有效控制了隧道爆破施工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
  • 摘要:基于非线性统一强度理论,借助最大剪应力模数,推导出圆形水工隧洞围岩抗力系数的计算公式.该公式不仅能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还能体现出围岩强度的非线性特征.它可以退化到经典的理论公式,还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的结果.通过退化到传统的统一强度理论,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和通用性.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