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北京
  • 会议文集: 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深圳弘法寺;北京大学
  • 出版时间: 2015-04-11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3/3>
55条结果
    • 作者:王志远,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中国佛教是面向世界的宗教,从汉唐开始,就不受国界的束缚,不仅不断地从海外走来,也不断地向海外走去.最为突出的是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在亚洲形成具有历史传统的汉语系佛教传播区域乃至近代向欧美扩张,在世界许多区域分布着藏语系佛教的传承体系,在东南亚南亚维系着与巴利语系佛教的密切关系.从历史沿革来看,中国佛教不存在走出去的问题.突出“时代特色人间佛教”的中国佛教思想,把“以人为本,四众和合,契理契机,依法弘教”作为“四项原则”,把“清净庄严、悲智修证、求同存异、辅世教化、传道人寰”作为“五大传统”,求得各国佛教信众乃至民众的认可,建立中国佛教徒与各国佛教徒的一致信仰取向,打好心灵沟通的基础。
    • 作者:班班多杰,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今天北京大学举办以本焕长老对中国当代佛教的特殊贡献为主题举行学术研讨会,意义重大.今年,本焕长老的舍利在佛教的发源地尼泊尔的中华寺安奉.在南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国家泰国又修建了本焕寺.这两个事件表明了本焕长老作为中国佛教的符号和代表走向了世界,也说明中国佛教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由此便引发了我今天的发言主题:用诠释学视角聚焦中国佛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佛教是由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所组成,这里我主要以汉传和藏传为例来简要回顾中国佛教的过去,审视中国佛教的现状,展望中国佛教的未来。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协调通和起来,形成交流、沟通、对话的局面,发挥各自的优长,取长补短,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 作者:张风雷,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中国佛教走出去”需要具足各种条件,众缘和合才能顺利实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大国形象日益彰显,为中国佛教走出去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整个社会的变革发展,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大宗教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大批佛教寺院得以恢复重建或新建,寺院的经济基础和硬件条件显著改善,佛教对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影响力和摄受力大大增强,出家僧尼和在家信众的素质结构明显变化,中国佛教已走到从恢复重建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历史节点,这不仅为中国佛教走出去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也为中国佛教走出去提供了内在动因。
    • 作者:李利安,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中国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一千年的发展,到唐末以后实现了中国化转型,并最终与儒道两家圆融共处,形成稳定、和谐、有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又经过一年的延续,随着国门的打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转型,西方文化的蜂拥而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原有的儒释道三教并立互补、会通共存的文化格局迅速瓦解,新的文化格局在新的社会体制酝酿之时也正在形成之中,佛教的文化角色和文化定位也面临新的调整,中国佛教的文化安全与发展命运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其严重性可能并不亚于佛教进入中国之时.针对佛教文化性强这一特点,充分挖掘、整理并重视佛教的文化资源,在保证为信众提供信仰功能的前提下,大力弘扬其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功能。如果说基督教靠神在中国开路,那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得靠文化开路,这是由这两种宗教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佛教界应在传统弘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转型,迎接基督教和新兴宗教的挑战,在提升自身素质和弘法效果方面实现突破。应该充分借鉴基督教在华传播、新兴宗教全球复兴、藏传佛教内地流行的经验,在保持个性特色与优势的前提下,实现弘法效果的全面突破。
    • 作者:程恭让,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大师曾提出用《大乘起信论》的“体大”、“相大”、“用大”建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的理路,他深刻地阐述了人间佛教的教体、教用、教相:“佛说的”、“人要的”,是人间佛教之教体;“净化的”、“善美的”,是人间佛教之教用;星云大师不仅系统地、深刻地阐述了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规划了人间佛教的基本蓝图,而且他所阐述及规划的这种人间佛教的思想和蓝图,并不仅仅是他通过佛学研究得来的一个佛学成果,也不是一个纯粹理想化而无现实依据的观念的“乌托邦”,而是与他的弘法实践密切地关联在一起,他的人间佛教思想学说是从实践中探索而来的,是经过了实践的充分检验并被证明为确实行之有效的。
    • 作者:董群,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中国禅宗史上,禅与茶有着特殊的联系,作为一种禅门生活的常用品而与丰富的禅意、多变的禅机相联系.禅门的农禅并重的生活中,有一部分就包含了与禅相关和各种劳动生活,禅首先是农禅并重的体现,而与茶相关的劳动,在禅门中也有丰富的记载,包括从茶树的栽种、茶园的管理、采茶、制茶,至于具体的吃茶,禅籍中也记载了不同的形式,包括了磨茶、点茶、煎茶等等,禅门中甚至还有与茶相关的专门的职事僧.茶是佛教徒生活中的常用品,而种茶也与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传统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吃茶反映了禅门中农禅并重的精神。茶在禅宗的历史有着特殊的位置,禅门有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之说,将茶与禅雨者结合在一起。茶在禅文化的地位,和禅门的普请制度相联系,作为禅门生活必需品,茶是需要僧人自己栽种、管理、制作,是普请的一项活动,而具体与茶相关的劳动,成为一项专门性的事务。吃茶在禅门中有不同的吃法,构成禅茶的多重形式,同时,禅师们也常常以吃茶会机,进行不同内容的开示或接机,特别是,许多禅师们常常以一个“吃茶去”作为接引之语,尤其以赵州从捻的吃茶去最为著名,因此,人们常常称禅门之茶为赵州茶。
    • 作者:伍先林,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从\"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以本分事接人\"、\"主张穷理参究而自悟\"和\"悲智一如\"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赵州从谂的禅学思想和禅风特色.赵州禅门庭廓落,气象宏深.赵州继承了南泉普愿\"独超物外\"的禅风,与禅宗五家宗派不同,不另建立特殊的门庭设施,而是注重以本分事和平常语接人,也就是注重在现前的日常生活中,极具艺术性和灵活性而圆转无碍地应用平常生活中的语言,启发学人直截悟入绝对本体之大道.易见而难识的赵州禅是既平实而又峻拔,可以说是一种悲智一如的禅风.
    • 作者:杨维中,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近百年来,学者已经习惯了以佛教宗派来叙述评价隋唐佛教.然而,近年来,这一研究和叙述范式,受到学界的质疑,大有摇摇欲坠之虞.学界的质疑大致在四个方向上.一是在事实层面质疑隋唐宗派早期祖师传承的历史真实性.二是竭力证明,所谓的隋唐祖师并没有\"宗派意识\",因而不会存在所谓\"创立宗派\"的行为和事实.三是认为\"学派\"和\"宗派\"的界限和标准难于确定.四是认为现今以佛教宗派来叙述隋唐时期的佛教发展是夸大了宗派三这一时期佛教中的重要性。
    • 作者:惟善,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斯里兰卡禅修属于上座佛教禅修体系,所有上座部禅修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不论是缅甸的马哈希((Mahasi Sayadaw)和帕奥(Pa-Auk)的内观禅修系统,还是泰国的隆波田((Luangpor Teean)的动中禅,都是基于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和觉音的《清净道论》等注疏发展出来的.本文主要是想从当代佛教徒对禅修的不同观念,实际禅修的情况,以及目前兰卡著名的一些禅修道场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享,以期对现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所借鉴.
    • 作者:王颂,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常盘大定(1870-1945),日本宫城县人,著名的佛教学者.他出身于日本净土真宗大谷派僧人世家,十七岁入仙台市道仁寺修行,二十九岁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哲学科,曾先后任教于真宗中学、天台宗大学、日莲宗大学、真宗大学、丰山大学、东京帝大等大学.他著述等身,专长于中国佛教.他组织、主持的中国佛教古迹考察,在中国佛教学术史上是一项创举,具有重要意义.其考察成果结集出版为《支那佛教史迹踏查记》《支那佛教史迹》《支那文化史迹》等著作,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
    • 作者:李海涛,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公元4世纪,佛教经由中国传入韩国,发展至今已有1500余年.纵观韩国佛教的发展演变,它主要是吸收和继承了中国化的佛教思想.从九山禅学自称为曹溪门下弟子,到普照知讷领导曹溪山修禅社,确立曹溪宗,再到太古普愚等人将曹溪宗宗风转向临济看话禅,进而到西山休静等人融会佛儒,最终到大韩佛教曹溪宗宗团的建立,可以说,在韩国禅学发展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上,都有来自中国禅学及其后学的影响.
  • 摘要:2012年4月2日,本焕大师于深圳弘法寺示寂,世寿106岁.4月5日至12日,弘法寺按佛门仪轨为本焕大师举行荼毗仪式,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众多舍利.三人——奚三彩、张品荣、祁海宁,此前从未与弘法寺结缘,本焕大师荼毗产生舍利之事最初亦是通过网络报道才略有所知.不过由于2007至2010年参与过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地宫的考古发掘工作,亲身接触和实际保护过地宫出土的\"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等多份舍利实物,因此有幸受到弘法寺印顺大师、顿华法师等人的邀请,先后多次前往弘法寺,参与了本焕大师舍利保护和数量统计工作.
    • 作者:冉万里,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陕西咸阳博物馆收藏有1件隋仁寿元年的舍利塔铭,介绍者将其命名为\"延兴寺舍利塔铭\".该铭呈方形,边长32厘米,厚9厘米,阴刻正书5行,中间一行空4字.其铭文为:\"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月十五日,延兴寺比丘智璆为皇帝及法界众生造舍利塔一区,与国家世塔同时建立.\"但遗憾的是这件舍利塔铭出土地点不详.客观而言,在目前尚不能证明铭文中所言的延兴寺另有所指的情况下,可以初步认定该塔铭就是隋文帝在大兴城为高僧昙延所建的延兴寺.
    • 作者:赵胤宰,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佛教最早由印度东传至中国,早期佛教文化仅传入佛经、佛像,而佛寺、佛塔及的瘗埋则经过了一段时间才得以形成.但是目前在中国、韩国及日本等地发现的历代佛塔,与古印度佛教中流行的典型性覆钵形佛塔不一,反而更接近于中国的楼阁式木塔结构建筑,成为了一种楼阁式的木制结构佛塔.当佛教经由中国传至韩半岛的古代国家时,传来的佛教已经中国化、且脱离了印度典型佛教文化的面貌,其中佛塔的形状与痊埋佛舍利的整个环节及规制,也基本受到中国的影响,所以在韩国发现的古代佛教舍利庄严,无论是形制还是艺术与工艺,都与中国古代的佛教舍利容器有着密切的联系。
    • 作者:汪海波,
    • 会议名称: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正脊两端常见突兀翘起的\"鸱尾\".虽然司空见惯,却很少有人问津其名实之由来.鸱尾究竟是什么,最初的形象又怎样?鸱尾起源问题自东晋以来1600多年,一直有人探究而不得其解.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从建筑考古角度再起对鸱尾的研究.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和刘敦桢等曾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日本学者松本文三郎著有《鸱尾考》,村田治郎著有《中国鸱尾史略》等;近年来国内研究活跃,成果斐然.但鸱尾起源问题至今没有可靠的统一结论.本文通过对襄阳新发现汉代浮屠祠模型的研究,探索鸱尾的初始形态及其宗教内涵.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