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河北沧州
  • 会议文集: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河北省儒教研究会;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 出版时间: 2015-11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2/3>
55条结果
    • 作者:刘增光,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孝经》学是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经学研究正呈向上之势。历来研究孔颖达者,很少关注其《孝经》学,盖因文献不足微也。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孔颖达之前有《孝经郑注》、《孝经孔传》,在他之后有唐玄宗《孝经注》及邢是疏。而隋刘炫《孝经述议》又从日本回传。《孝经》学的发展在六朝隋唐之际可以说我们是所知甚少。而孔颖达《五经》正义正是使唐代经学定于一尊的重要著作,故其本人对《孝经》的看法与注解在当时亦当有一定影响。若能据现有传世文献对孔颖达的《孝经》学进行一番勾勒,必定能对认识这一时期的《孝经》学发展有极大帮助。
    • 作者:鲁娇,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教的思想与文化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儒学自汉武帝始,一直处于\"独尊\"地位,但本土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不断发展壮大,晋魏时,儒、释、道三教逐渐并立,威胁到儒家的统治地位.至隋末,王通提出\"三教可一\"的主张,倡导站在儒学的立场,吸收和借鉴佛、道两家的思想,兼容并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 作者:吕笑龙,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川西夫子刘沅,应世乾嘉道成,六代家学渊源,八年明师亲授,圭臬二帝三王,归宗老孔圣学;汇通三教真源,发明天良一贯;恒解四子六经,详注孔孟圣典;开创法言道坛,穷究天人之际;太极含三化一,天良包容并育;讲学六十余载,嘉惠巴蜀闽浙;六百万言巨著,堪为后学指南;毕生发明圣学,创立槐轩学说.
    • 作者:马兴祥,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春秋》学是宋代学术中的显学,学术史上对宋代《春秋》学的梳理和研究,多以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为始,对宋代自建国至庆历初八十余年的《春秋》学则鲜有论述.这段时期的《春秋》学固然缺乏具体文献的遗存,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期的《春秋》学没有其成就和特色.考之于《宋史》的\"志\"\"传\",这时期出现了不少热衷《春秋》之学(尤其是《左传》学)的士大夫、文人,也有不少专门的学术著作,反映出这个时期《春秋》学的总体成就.从解经方法来看,不拘泥于传统三传异同论,不对体例过度解读,而是强调联系现实,发挥《春秋》义理对现实政治的指导功能,是这时期《春秋》阐释学的主要特点.这些内容也应该是构成宋代《春秋》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某些义理(如\"尊王\"说)的阐发也深刻影响了仁宗庆历之后《春秋》学主流思想的形成和走向.
    • 作者:苗泽华,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商科改革与人才培养中,实施新儒商工程,培养新时代儒商,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向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既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重塑大学人文精神的客观要求.新儒商作为一个群体既体现了市场主体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或者商人伦理道德底线的要求,又反映了经营管理者面向全球化的个人品格、理想、愿景与远大胸怀.实施新儒商工程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既要积极继承并弘扬优秀的传统伦理与文化,又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管理之精华.
    • 作者:彭耀光,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董仲舒立足于汉代政治的需要,在广泛吸收当时各家学说基础上对儒家经典及孔子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构建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庞大儒学体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一方面吸收当时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宇宙及人与宇宙的关系做了一个相对理性的说明;同时又继承、保留了三代以来神秘主宰之天的地位,并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就理论效果而言,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实现了宗教与人文、道德与功利(幸福)的统一.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这一理论特色对于儒学当代形态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
    • 作者:秦焕泽,李顺成,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河间王刘德与淮南王刘安,这两个人,刘德是千古贤王,刘安是叛逆乱臣,按说不可相提并论.但从文化角度,刘德是《五经》奠基人,刘安是《淮南子》编著者,二人都代表着汉文化东方和南方两个文化中心,代表着先秦儒文化和道文化的传承.西汉景武之世,有三个文化中心:一个是京城长安,是今文经学文化中心;一个是河间国(今献县),是古文经学文化中心;另一个就是淮南王国,是道家文化中心.了解汉文化、献王文化,分析比较三种文化,三个代表人物刘安、董仲舒、刘德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据史所鉴,比较一下河间王刘德与淮南王刘安,分析可见,二人身世相似,志趣迥异,功罪各领.
    • 作者:韩义豪,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予自2006年加入《中华经典在大中小学或全民终生教育过程中之地位及其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之关系》课题组,卽行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与素质教育实验研究,并为之学儒脩身与实验教学而勤奋努力.适逢国学回暖,民生随经济发展而宽裕,民族因国家强盛而觉醒,千古华夏文明负国民之自豪感以\"国学\"之名复兴.于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热,自王财贵先生力主青少年读经,至净空法师提倡《弟子规》力行,私塾书院四兴,国学夏令营、培训班遍地.又逢中小学教育大纲与高考制度全面改革,国学热潮涌动不休.
    • 作者:何少林,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邵雍对人文思想的探讨走了一条异予以往儒家伦理实践理性主义的理路,他以\"太极\"一元宇宙观为切入点,以\"先天之学\"立论,遵循以\"天心\"规范\"人心\"而达于\"内圣\"的基本思路,注重探索伦理道德形成的形上依据,形成了以\"天地人于道一也\"为核心的人文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邵雍有关人文思想的观点及其研究方法,对于当今社会及其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 作者:惠吉兴,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宋代,无论是朝廷还是儒家知识分子,都非常重视用礼仪规范和礼学精神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这种广泛而持久的礼俗整合过程其实质就是宋代礼教文化的重建过程.作为精英文化的礼学对民间文化的风俗的整合,在文化走向上体现了礼学的民间化和理学的礼教化.民间化是礼教文化模式的完成,礼教化则是理学意识形态化的完成.
    • 作者:解光宇,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新安理学是朱子学在宋明徽州的重要分支,新安理学从南宋时期形成一直到清代转型,共经历600多年的历程.新安理学的活动与影响范围,主要是宋元明清徽州所辖婺源、休宁、歙县、绩溪、祁门、黟县.新安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时期,即南宋新安理学形成时期、元明新安理学发展时期、晚明心学兴盛时期、清初新安理学转型时期.新安理学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学中的求实求真精神和经世致用的务实态度,特别是对\"理\"的诠释,体现了对朱子学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坚持和创新的统一.
    • 作者:Ruidong Cao,曹瑞冬,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利益于人类类似食物于蚂蚁,利益最大的地方就是人类最密集的区域.千百年来人类与时代的共同使命是将利益趋向于更多、更广大的人民身上.这是一个美好愿景,却是无数人奢望的梦想.传统意味着代代相承,传统思想代表着人类对历史、过往、回忆的记载与传承,但时代的脚步一直向前,从未停止.传统思想与时代的融合考验人类对于利益的追求,对人性的彰显,对关系的建构.很多时候,传统思想与时代步伐一致,创造着人类的奇迹,也有时候,传统思想成为统摄人心的工具,妨碍着时代的节奏.人类不是时代的宠儿,在追求幸福与发展的道路上牺牲的代价只能用历史衡量.思想不是物质,它由人类创造,但却不任由人类把玩,中国的儒家思想验证了传统思想的兴衰,也迎合了时代的道路.它由兴盛到衰落,再到复兴,这是传统的定律,也是人民和时代的抉择.《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进程探究——以儒家思想的演进为例》旨在探究不同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与时代发展的融合程度,研究其兴衰演替的根源,从春秋到当今社会中国对传统思想的认知道路,研究对于儒家思想等传统思想的应有态度.思想是时代的演象,而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的重要标准是利益的天平倾向于更多人还是更少人.
    • 作者:曾维术,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政教的大致过程,并简要探讨了可以围绕这个传统“建中立极”,然后去衡量西方的政教。
    • 作者:常会营,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典解释学的源流考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确有自身的解释学传统,也便是自孔子所开创的\"寓作于述、信古而阙\"的解释传统,而且很早(大约西汉时期)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解释理论和方法,即经学的解释方法.在两汉,经学的解释方法主要表现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种,今文经学偏重阐发义理,古文经学偏重训诂考据,它们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汉初年献王刘德所创立的河间学派,广泛搜集先秦古文典籍,并亲自编纂撰述,开启了古文经学之解释学传统.在长达两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解释学经历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历史发展阶段.而在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之后,这种\"寓作于述、信古而阙\"的解释学传统以及以义理和训诂为特色的解释方法渐趋衰弱,逐步被西方解释学理论和方法所取代.本文最后从普世经典文本与时代背景张力下的不同解读、解释者个人思想体系与经典文本的互动以及中国古典解释学方法略例(内证法、外证法和集释法)几个方面,对于中国古典解释学研究及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新时代中国解释学的创立寄予厚望.
    • 作者:成兆文,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关注的是儒学道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建构问题的分析,认为有两个倾向值得重视:一个是金钱对价值观的宰制,造成价值观的扁平化,丧失了国人精神追求维度的丧失;一个是本能的金钱欲望没有长效的精神性因素引导,会导致即使在扁平化维度价值张力的松懈.文章还从近代中华民族命运、国外思潮以及政策引导入手,分析了当代价值流变的原因,由此以史为鉴,以汉代为例,提出儒学道统对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重要性.文章最后结论认为:中国当代价值的核心问题是铸造新的民族魂,这需要高度重视以\"伏羲(女娲)—龙\"为符号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 摘要:《论语》的编撰者们在选择士人作为\"劝学\"对象之前,他们的\"劝学\"目标乃是君王这样的为政者.首先,频繁的战乱与憯越的频发促使君主需要广纳贤才来应对,因此君主有接受士人\"劝学\"的需要.其次,儒家为了维护其自身上下有序的政治理想与黎民不饥不寒的民生理想,需要维护政治秩序与君主的地位,因此儒家有以\"劝君王学\"为手段帮助君主成圣成贤以提高其能力的必要.\"圣王一体\"的君王观使得儒家\"劝君王学\"的目的在于塑造理想的君主.而《论语》中儒家学者采用\"虑事广肄\"的劝学形式向君主推介\"切己自省\"、\"躬身践履\"的成圣成贤路径注定不会被君主所接受.最终,儒家学者放弃了对\"劝君王学\"的追求,转向\"劝士人学\".
    • 作者:付金才,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镇相国庄)人,生于公元882年,卒于954年,一生与五代相始终.冯道出身农家,为学入仕,身为宰辅,历事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冯道以以儒为主、辅以佛道的安身立命之学,作为人生指导,努力从事政治,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武人当政、战乱不断给社会造成的恶果;倡印儒家经典,保存中华文脉,教化世道人心;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关键时刻敢于决断勇当大任;尽自己之所能帮助他人;俭约自律,廉洁从政,胸怀宽广,幽默诙谐.这样一位乱世之际的杰出明相,从当时到现在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表达出各种褒贬不一的评说.关于冯道的评价,五代之时,褒扬肯定是主流.自北宋至清,批评责备是主流.近代以来,虽批评冯道的声音尤在,更多的人注意到冯道的政治文化贡献和高洁的品行,指出应肯定冯道,不应局限于纲常臣节;还有学者对冯道做了深层次的反思.本文力图针对从五代至当今有关冯道的评价做一次梳理,并加以分析,以就教于方家.纵观五代以来至今关于冯道的评说可以感觉到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双向的,既和历史事实有关,更和研究评说者的思想观念有关。研究者的思想观念会使研究者重视与其思想关系密切的事实,漠视与其观念相抵触的事实。
    • 作者:金焕东,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畏乎西洋坚船利炮,清人乃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策,先以器物革新,渐进国体改革。夫中学西学,宗旨表述各异,然其理一也。盖不出以天朝文明礼乐统帅器用,进而变更国体实现主动变夷也。夫天邦制度曰教,诸侯制度曰学,岂有弃教从学者乎?斯举实自我矮化,委身夷狄之术也。天朝自有文明制度、巧技术用。术用出乎天道,故体用不二。强植西用于中体,是谓胡乱嫁接。如此则中体不存,西用亦难独兴,故实不可取也。清人惶恐于西人,亦无力以自强,以此异端文化镣铐自身,而妄思或奋神威之臆想也。吾人彻底丧失文明自信,乃遭逢民初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之巨厄。中西说阴影笼罩,至今不散,吾人至今不敢全面肯定中学价值意义,今之学界亦多以欧美社会说、哲学说、政治说解析传统,论证文化。
    • 作者:孔祥林,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文庙是遍布在中国、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礼制庙宇,由于以孔子为主祀,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孔子庙或孔庙.其实,孔子庙是奉祀孔子庙宇的通称,按照其性质应该分成五类.第一类是建造在国立各级学校奉祀孔子的庙宇文庙,第二类是建造在孔子故里曲阜的阙里孔子本庙,第三类是建造在孔子活动纪念地或纯粹为纪念孔子建造的纪念庙宇,第四类是建造在书院的奉祀庙宇,第五类是散居世界各地孔子后裔建造的奉祀家庙.纪念孔子庙、书院孔子庙和孔氏家庙没有列入国家祀典,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但其作用与礼制孔子庙是不能相比的.学校孔子庙的正式名称是文庙,不论是中国还是朝鲜、韩国、越南以及部分日本孔子庙都是采用这个名称,这类孔子庙最多,是孔子庙的主体,奉祀制度、祭祀制度和祭祀礼仪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是列入国家祀典的礼制庙宇.曲阜孔子本庙虽然有庙无学,但国家为其设置专门的奉祀爵位,制定专门的祭祀制度,也是列入国家祀典的礼制庙宇.
    • 作者:李奎良,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河间儒学是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历代多有评说.近些年形成研究热潮,成果繁盛.学者们对于河间儒学的形成过程、内涵、学术贡献、历史地位、学术风格等均有讨论.本文旨趣不在于对河间儒学自身的探究,而是从文化建构的视角,对河间儒学作一些思考,试图得到某种有益的启示.从目前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来看,西汉前期除关中地区外,在诸侯国领域,至少形成了四个文化高地,尤其在高祖至武帝五朝,特征鲜明.其一,长沙国,以黄老之学和兵家学术为主,兼有医学等.马王堆汉墓考古资料显示,从高祖至文帝时期,在长沙国聚集了大量帛书和少量医简.帛书中包括《易》经文及传、说,《老子》的不同版本,还有《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和十种无篇题的医学帛书以及《养生方》等.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