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体小静脉移植管壁结构组织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6h】

自体小静脉移植管壁结构组织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对照缩略语

声明

第一部分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缺损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自体小静脉移植管壁结构组织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自体静脉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建立大鼠自体小静脉移植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外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缺损后的血管通畅情况及小静脉移植后管壁结构的组织学变化特点,为提高临床断指再植成功率提供资料。 方法: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10只,采用外径1mm以下不同外径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其动脉的缺损,并通过对比研究,提供不同外径小静脉移植后血管通畅情况的实验研究资料。另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8只,试验组采用外径0.6mm~1.0mm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其相近外径股动脉的缺损;对照组行小动脉直接吻合术。术后不同时间段行血管取材,光、电镜观察,免疫染色,通过对比研究,提供小静脉移植后管壁结构组织学变化的实验研究资料,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1.大鼠自体小静脉修复股动脉和隐动脉的即刻通畅率均为100%,术后1个月移植股静脉的通畅率仍为100%,移植隐静脉的通畅率为50%。股动脉和隐动脉直接吻合组的即刻通畅率均为100%,术后1个月股动脉通畅率为100%,隐动脉通畅率为80%。2.小静脉移植术后24h后出现内皮细胞的脱落、坏死,部分VSMCs坏死;术后1周,移植静脉可见新内膜,较正常静脉内膜明显增厚,血管平滑肌层增厚;术后2周,移植静脉新内膜进一步增厚,其中的平滑肌细胞核也明显增多;2~4周,新内膜持续增厚,平滑肌细胞核数开始减少。术后6~8周,新内膜不再继续增厚。移植静脉管壁增厚至一定程度后保持稳定,具有类似动脉的结构特征。 结论:1.外径0.4mm~0.5mm的动脉缺损行静脉移植修复后通畅率低,但其直接吻合通畅率与外径0.7mm~0.9mm的小动脉直接吻合有相同的远期通畅率。用外径0.7mm~0.9mm的小静脉移植修复外径与其基本一致的小动脉缺损,其结果与同样外径的小动脉在无张力下直接吻合后的即刻通畅率及远期通畅率均比较满意,具有同样高的通畅率。2.用外径0.6~1.0mm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缺损,可以达到动脉直接吻合的效果,移植小静脉发生了“动脉化”血管重塑,出现内膜增生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至术后6周管壁结构不再有明显变化。

著录项

  • 作者

    马智强;

  •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军医大学;

  • 授予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
  • 学科 骨外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黄继锋;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622.4;
  • 关键词

    移植; 自体小静脉; 管壁结构;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