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郭沫若写作于20年代的自传文学叙事策略初探
【6h】

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郭沫若写作于20年代的自传文学叙事策略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论

第一部分 自传文学叙事的界定

第二部分 自传文学的叙事策略

一、《今津记游》:叙事结构上的“核心”事件

二、《百合与番茄》:叙事策略逐渐走向丰富

三、《离沪之前》:自由跳跃的叙事节奏

四、《我的童年》:叙事技巧的多维度超越

五、《反正前后》:个人叙事与历史叙事的有机结合

第三部分 叙事策略比较阐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主要是以诗歌和戏剧占据了文坛的一席之地。然而,作为一个球形般的“天才人物”,郭沫若的自传文学也具有较高的价值。郭沫若是较早具有自传写作意识的作家,其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作的包括《少年时代》、《学生时代》、《革命春秋》和《洪波曲》在内共110余万字的《沫若自传》是中国最长的一部自传;郭沫若自传文学作品在20年代就以其透露出的繁复、丰盈的叙事策略奠定了其自传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自传文学作品中的先驱者地位,郭沫若的自传文学叙事也成为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 由于任何自传性作品(包括日记在内)都是同忆性的,作者的记忆可能因为距离事件发生时间的长短和作者的现实遭遇而产生错位或是缺失,只有依据写作时间来对沫若自传进行重新排序才可能使自传呈现出反应作者心灵成长的主线索,以及呈现作者自传的叙事基调线条。因此,本文打乱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1-14卷)》中对于郭沫若自传以历史时间来作划分,而重新按照郭沫若自传的写作时间进行划分,将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郭沫若自传文学的叙事进行界定。自传表达了真实的个人经历,自传文学又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自传文学异于小说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故而自传文学叙事也就不得不把个人的真实经历考虑在内,这也是自传文学叙事异于小说叙事的地方。 第二部分,探讨创作于20年代自传文学的叙事策略,总结郭沫若早期自传文学的叙事特征:叙事结构上对于“核心”事件的简单叙写;叙事文本中预设巧妙的转喻:叙事顺序的重叠;叙述视角上叙述者与真实作者合二为一;采用多样化的手法设定文化密码,在叙事过程中体现出逆于普通自传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分离:叙事时间中所指时间与能指时间交替出现使得文本的叙事视角的张力极度扩张;个人叙事与历史叙事的有机结合而显示出郭沫若自传叙事策略的日渐丰盈。 第三部分,比较郭沫若创作于20年代的自传文学与其他同时代作家自传文学叙事策略的差异,凸显郭沫若自传文学独特的叙事特征:叙述焦点兼用内外聚焦;叙事时距上短时间大容量:叙事总体风格碎片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