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直立不耐受晕厥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
【6h】

儿童直立不耐受晕厥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流行病学

1.2 诱因

1.3 先兆及临床表现

1.4 晕车史、家族史

1.5 直立倾斜试验(HUT)

1.6 直立状态下病理生理

1.7 危害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临床特征

3.2 晕厥组与非晕厥组比较

3.3 偶发晕厥组与反复晕厥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年龄、性别与晕厥事件发生的关系

4.2 BMI 与 OI 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关系

4.3 诱因与OI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关系

4.4 伴随症状与 OI 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关系

4.5 晕车史、家族史与OI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关系

4.6 HUT阳性时表现与OI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关系

4.7 HUT血流动力学类型与OI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关系

4.8 晕厥相关意外伤害与OI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患儿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诱因、伴随症状等临床特征与儿童直立不耐受晕厥事件发生的关系,探讨儿童直立不耐受晕厥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以反复发作的头晕、胸闷、叹气等先兆晕厥或不明原因但可自行恢复的晕厥为主诉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并利用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确诊的117例OI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询问、收集并记录患儿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诱因、伴随症状、晕厥次数、晕车史、家族史、HUT阳性时表现、HUT血流动力学类型、晕厥相关意外伤害情况。根据患儿病史中是否伴有晕厥事件的发生,分为晕厥组(n=75)与非晕厥组(n=42);再根据患儿病史中晕厥频次的不同,将晕厥组患儿再次分为偶发晕厥组(n=27)与反复晕厥组(n=48)。比较晕厥组与非晕厥组、偶发晕厥组与反复晕厥组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①共纳入117例直立不耐受患儿,其中男童56例,女童61例,男童、女童比例为0.92:1;年龄6~18岁,平均年龄10.52±2.82岁,病史中伴有晕厥事件发生的患儿75例,发生率为64.10%,病史中伴有2次及2次以上晕厥事件发生的患儿48例,发生率为41.03%。②晕厥组以持久站立为诱因的患儿所占比例、以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冷汗和面色苍白为伴随症状患儿所占比例、有晕车史患儿所占比例较非晕厥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晕厥组相比,晕厥组患儿体质指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诱因、其余伴随症状,两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家族史、HUT阳性时各表现、HUT各血流动力学类型,两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③反复晕厥组有晕车史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偶发晕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偶发晕厥组患儿相比,反复晕厥组患儿体质指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诱发因素、伴随症状、HUT阳性时各表现、HUT各血流动力学类型、家族史、晕厥相关意外伤害情况,偶发晕厥组与反复晕厥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质指数偏低,持久站立为诱因,伴随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冷汗和面色苍白,有晕车史的直立不耐受患儿容易发生晕厥事件;尤其当OI患儿体质指数偏低或(和)有晕车史时,更应预防晕厥事件的发生,并且需警惕晕厥事件的反复发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