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唐至宋川渝地区的圣僧造像及圣僧信仰——以僧伽、宝志、万回造像为例
【6h】

晚唐至宋川渝地区的圣僧造像及圣僧信仰——以僧伽、宝志、万回造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简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川渝地区圣僧造像遗存及粉本流传

第一节 现有资料概况及图像学分析

第二节 造像题材的图像粉本流传

第三章 安岳西禅寺僧伽三十二化因缘变相图考

第一节 西禅寺石窟一号龛概况

第二节 僧伽三十二化因缘变相图考释

第四章 圣僧造像组合关系形成原因

第一节 晚唐至宋民间佛教信仰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圣僧造像组合形成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晚唐至宋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佛教世俗化表现明显,许多僧侣生前被传具有神异功能,圆寂后更被百姓目为圣僧,开龛造像,顶礼膜拜。他们所代表的另一种范式的佛教信仰,形成了对正统信仰意识无可回避的挑战。本文所要探讨的僧伽、宝志、万回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造像遗迹于全国许多地区均有发现,而川渝地区不仅是圣僧信仰的盛行区域,而且图像材料比较丰富,其中既有单体造像亦有造像组合,对本课题的研究有较重要的意义。
   本文关注晚唐至宋川渝地区民间佛教的发展情况,民众的信仰诉求,以及圣僧信仰逐渐形成和盛行的过程,圣僧造像组合的形成原因等问题,结合文献资料对已发现的图像材料从造像风格、题材内容、粉本流传等方面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在具体分析中,鉴于前人对此类造像关注不多,尤其是组合问题几乎无人涉及,笔者力图将研究对象置予区域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察,避免就图像论图像的片面研究,充分关注造像与区域民间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结合世俗文献与宗教文献所提供的信息,从而更加客观地揭示出圣僧造像及其组合的历史内涵。
   文章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川渝地区圣僧造像资料的发现情况并对其做相关图像学分析,兼及造像题材的图像来源与粉本流传的可能途径等问题。第二部分将关注点较多地放在新发现的四川省安岳县西禅寺石窟一号龛的僧伽因缘变相图上,笔者先按造像所在位置将其分几部分进行图像志的描述,再对照文献中就僧伽和尚生前及灭度后的神异感通事迹所提供的信息,阐释每组图像的内涵。第三部分从唐宋时期民间佛教信仰的基本状况、变迁趋势等方面入手,结合区域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众对三位圣僧的信仰诉求,分析圣僧组合在功能上的强化及互补关系,力求揭示出形成造像组合关系的社会历史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