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间道教科仪重构希望之艺术与力量——玉林市陆川县清湖镇永平蚊龙村大幡醮仪竹山仪式解读
【6h】

民间道教科仪重构希望之艺术与力量——玉林市陆川县清湖镇永平蚊龙村大幡醮仪竹山仪式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人类学仪式研究基本理论脉络

(二)国内仪式文化内涵与象征研究

(三)国内仪式功能研究

(四)道教斋醮仪式研究

四、研究方法及工作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工作安排

五、本文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桂东南闾山教源流、特点与科仪概况

一、闾山教发源及入桂

二、闾山教巫、道、佛相融的特点

(一)源于巫法

(二)融合道教

(三)吸收佛教

三、闾山教科仪概况

(一)祈安醮事科仪

(二)功德道场科仪

(三)保护法事

四、闾山教法器

第三章 大幡醮仪概念、流变及概况

一、大幡醮仪的概念

二、大幡醮仪的历史源流

三、大幡醮仪的概况

(一)大幡醮仪举办背景

(二)大幡醮仪运行机制

(三)大幡醮仪程序及内容

第四章 竹山仪式的存在根源

一、竹山仪式的信仰根源

(一)道教信仰

(二)土地崇拜

(三)鬼神信仰

二、竹山仪式的文化根源

(一)先天命定的命运观念

(二)阴阳五行与八字命理

(三)趋吉避凶的求福文化

三、竹山仪式的巫术根源

四、竹山仪式的心理根源

第五章 竹山仪式总体介绍

一、竹山仪式场景概况

(一)法场布置

(二)法器、道具、乐器

二、竹山仪式的程序

三、科仪本与疏文

(一)开朝竹山科仪本

(二)八字疏文

(三)十二门官状

第六章 竹山仪式解读

一、仪式象征解读

(一)桥

(二)竹子

(三)十二

(四)镜子

(五)剪刀、镰刀

(六)锁

(七)长命钱

(八)福寿桥

(九)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

(十)阴阳碗

(十一)水

二、仪式内容解读

(一)仪式是连接人、神两界的纽带

(二)仪式是神力的载体与媒介

(三)仪式通过符号表现意义

(四)神系复杂多元

(五)奏诰体系严谨有序

(六)“魂归闾山”的宗教内涵

三、仪式艺术性解读

(一)音乐、舞蹈、表演与场景的艺术性

(二)象征手法的艺术性

(三)巧妙化煞的艺术性

第七章 竹山仪式的主客观功能与意义

一、竹山仪式主观功能之消解危机

(一)驱邪斩煞,除关解厄

(二)增福添寿,接吉迎祥

(三)洁净消灾,得运聚财

(四)故后飞升,魂归闾山

二、竹山仪式主观功能之重构希望

(一)强化信仰

(二)愉悦心灵

(三)重构希望

三、竹山仪式客观功能之社会意义

(一)传播信息与共享意义

(二)心理认同与族群凝聚

(三)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

(四)情感宣泄与愿望表述

(五)情境表演与观赏娱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仪式是与人类历史相始终的古老的人类实践活动,充满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也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民间科仪是民间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依靠信仰实现心灵诉求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它是传统文化和观念的衍生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民众的生活也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桂东南玉林地区的闾山教道公团体所做的大幡醮仪竹山仪式进行解读,揭示其存在的诸多根源和价值。通过挖掘竹山仪式背后的信仰主导力、文化助推力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回答人们为什么会信;通过解读竹山仪式的象征与内涵,回答仪式如何去做;通过对参与竹山仪式的民众进行观察和访谈,回答仪式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本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等。第二部分概括介绍了大幡醮仪竹山仪式的归属教派桂东南闾山教的发展源流及入桂、巫道佛相融的特点与科仪情况等。第三部分对大幡醮仪的名称含义、性质、目的与特征等概况及其历史源流和发展演变,大幡醮仪举办的背景条件、运行机制、程序及仪式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第四部分分析竹山仪式存在的道教信仰、土地崇拜、鬼神信仰等信仰根源;命运观念、阴阳五行与八字命理、趋吉避凶的求福文化等文化根源、巫术根源和心理根源。第五部分对竹山仪式进行全面介绍,包括法坛、五方神坛、竹山桥、福寿桥、水碗桥这些场景布置与法器道具、程序与内容、科仪本与疏文这三个方面。第六部分对竹山仪式进行详细解读,包括仪式中诸多象征符号解读、仪式内容解读、仪式艺术性的解读这三个方面。第七部分阐述竹山仪式消解危机的具体功能、重构希望的力量与其具有的广泛社会意义。第八部分为结语,总结了竹山仪式存在的诸多根源,仪式中所蕴含的丰富象征内涵,仪式使希望实现重构的艺术与力量,仪式所具有的重要的社会意义等,期望作为传统文化活化石和丰富展板的民间科仪能得到人们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受到广泛关注和全面的保护,实现良好的发展和长久的传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