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贵州省县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及空间差异研究
【6h】

贵州省县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及空间差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在首轮退耕还林工程取得重大成果后,新一轮退耕还林在2014年全面启动,工程转入了成果巩固和实施并重的阶段。贵州是西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重点对象,同时也是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目标的省,在当前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水平的重要阶段,研究现阶段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在空间上存在的差异对平衡全省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贵州省2014-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为研究对象,在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效益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效益评价模型,根据计算公式模型计算得出全省2014-2017年84个退耕县生态效益为462.76亿元/a,其中,涵养水源效益10.10亿元/a,占全省生态效益的21.83%,保育土壤效益33.31亿元/a,占71.99%,固碳释氧2.58亿元/a,为5.57%,净化大气效益0.24亿元/a,占0.52%,积累营养物质效益0.05亿元/a,占0.1%。在全省范围内,毕节市生态效益最高,为11.74亿元/a,其次为黔西南州9.03亿元/a,贵阳市0.65亿元/a,遵义市5.17亿元/a,安顺市3.06亿元/a,铜仁市5.82亿元/a,黔东南1.81亿元/a,黔南州4.00亿元/a,盘州市四个县域的生态效益共计4.99亿元/a。县域尺度上,七星关区生态效益最高为2.41亿元/a。 各项生态效益空间分布图展示了全省2014-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空间差异特征,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效益均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2014-2017年县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在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差异,并以贵阳为中心,生态效益向东部、南地区递减,向西、北部地区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单位面积生态效益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充分说明省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在旧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取得卓越成效,而西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的赤水河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这也反映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以巩固和完善工程不足,使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在空间上达到相互平衡。 本文根据贵州省及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特点选取了25°以上坡耕地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等20项影响因素并进行因子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以找出影响县域生态效益的影响因子。经过因子分析法求得各县影响因素的综合得分,全省88个县域的综合得分在空间上存在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与前述生态效益空间特征基本一致;综合得分与各县域生态效益相关系数为0.688,与涵养水源效益相关系数为0.604,与保育土壤效益0.656,与固碳释氧效益0.645,净化大气效益0.547,与积累营养物质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667 ;利用20项指标与各项生态效益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25°以上坡耕地面积比例、平均海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石灰岩面积比例、平均降水量、轻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以上影响因素是造成各项效益的重要原因。各县总的生态效益与轻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相关系数为0.615,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相关系数为0.573、与平均海拔相关系数为0.573、与年日照时数为0.471,与石灰岩面积比例为0.463,论证了影响因素对全省各县2014-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影响较大,同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也影响了生态效益的空间特征。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明确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14-2017年的规划后期更具针对性,克服生态效益影响因素,提高质量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