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肺表面活性蛋白D与IL-16在变应性鼻炎及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6h】

肺表面活性蛋白D与IL-16在变应性鼻炎及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图

个人简历

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粘膜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鼻息肉(nasalpolyps,NP)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为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的鼻黏膜慢性持续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则至今尚不清楚,其病因可能与变态反应性因素关系较为密切。
   肺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protein,SP)主要覆盖在肺泡表面,由4种表面活性蛋白构成:亲水性SP-A、SP-D为大分子蛋白;具有疏水作用SP-B、SP-C是小分子蛋白;它们在肺脏承担各种重要作用。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proteinD,SP-D)具有显著的肺特异性,在维持肺泡表面的稳定性及参与肺组织局部免疫具有重要作用。SP-D主要表达于肺部下呼吸道,但最近研究发现在机体其它组织均可发现其存在。随着上、下呼吸道炎症相关性及一致性研究的不断进展,SP-D在整个呼吸道变应性炎性发病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得到广泛的关注。白细胞介素-16(Iinterleukin-16,IL-16)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在机体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广泛参与机体免疫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本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SP-D和IL-16在变应性鼻炎及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二者在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材料和方法:
   本实验对象共分为三组:变应性鼻炎组共15例,取自鼻内镜手术中变应性鼻炎患者部分下鼻甲组织标本;鼻息肉组共15例,取自鼻内镜手术中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中鼻道息肉组织,术后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鼻息肉;对照组共15例,为单纯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患者的部分下鼻甲黏膜组织。以免疫组化检测SP-D及IL-16在病变组和对照组表达,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结果:
   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变应性鼻炎组及息肉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粘膜组织腺体增生及部分毛细血管扩张。对照组少见炎性细胞浸润。
   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光学显微镜下阳性细胞为棕黄色。变应性鼻炎组中SP-D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尤其以鼻黏膜纤毛细胞、黏膜下腺体分泌细胞及致炎细胞多见;鼻息肉组SP-D以细胞质显著表达,但以黏膜上皮细胞、腺体及其周围血管及浸润的炎性细胞中多见;对照组SP-D的表达少量分布于间质中,并呈现弱阳性。同理,在变应性鼻炎组IL-16多集中表达于细胞质中,黏膜表面腺细胞和多种浸润的炎性细胞为主;鼻息肉组IL-16也是表达于细胞质中,但以上皮层及其下层多见;对照组弱阳性表达。
   3、统计学结果以SP-D及IL-16阳性细胞中的吸收度(A值)为统计学指标。SP-D吸收度(A值)在变应性鼻炎组为167.69±4.79,在鼻息肉组为164.04±4.50,而在对照组为95.91±5.61,故SP-D在变应性鼻炎组和鼻息肉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16吸收度(A值)在变应性鼻炎组为172.07±3.62,在鼻息肉组为170.37±3.31,而在对照组为105.12±4.42,故IL-16在变应性鼻炎组和鼻息肉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P-D和IL-16在变应性鼻炎组和鼻息肉组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SP-D及IL-16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均有表达。
   2、SP-D可能参与了在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炎性反应过程。IL-16是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病变中重要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并增强了嗜酸性粒细胞的局部作用,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病变过程。
   3、本研究可能为将来治疗变应性鼻炎及鼻息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