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脱逃罪问题研究
【6h】

脱逃罪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1 脱逃罪的主体问题

1.1 “依法被关押”的含义

1.1.1 “依法”的标准

1.1.2 “被关押”的范围

1.2 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身份辨析

1.2.1 脱逃罪中罪犯的含义

1.2.2 脱逃罪中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界定

1.2.3 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免责情形

1.2.4 “劳教”及“双规”人员脱逃的定性和处理

1.3 争议性脱逃罪主体的认定

1.3.1 无罪的人能否成为脱逃罪主体

1.3.2 违反法定程序关押的人能否成为脱逃罪主体

1.3.3 被超期羁押的人能否成为脱逃罪主体

1.3.4 保外就医的罪犯能否成为脱逃罪主体

1.3.5 离监探亲的罪犯能否成为脱逃罪主体

2 脱逃罪的行为问题

2.1 非暴力性脱逃

2.2 暴力性脱逃

3 脱逃罪与近似罪的区别

3.1 脱逃罪与破坏监管秩序罪的区别

3.2 脱逃罪与组织越狱罪、暴动越狱罪的区别

3.3 脱逃罪与战时临阵脱逃罪的区别

3.4 帮助脱逃与私放在押人员罪的区别

4 脱逃罪的犯罪形态问题

4.1 脱逃罪既遂标准

4.2 脱逃罪着手标准

4.3 脱逃罪中止问题

5 脱逃罪的追诉期问题

5.1 脱逃罪追诉期的争议

5.2 脱逃罪追诉期的解决

6 完善脱逃罪立法体系

6.1 强化法条的准确性、严谨性

6.2 加重处罚力度

6.3 增设附加刑——罚金

6.4 增设被监视居住者脱逃罪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国家对于犯罪的人以及其他有必要被限制自由的人,具有依法羁押的权利。而脱逃罪的保护法益,就是国家的羁押权。关于脱逃罪的认定问题,在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上表现得比较复杂,造成具体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的司法机关对于同样的逃脱行为的认定,可能会给出截然相反的判决。这种出现在司法实践中的瑕疵,在造成刑法实施混乱无章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我国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脱逃罪的主体具有特殊性,仅限于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羁押、刑罚执行场所或者押解途中逃走的行为才构成本罪。正确理解“依法被关押”,应着重考虑是否符合程序法的规定,同时兼顾实体法,且应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判断。无罪而被错误羁押的人如没有暴力、胁迫、毁坏监管设施等行为,只是单纯脱逃的不宜认定为脱逃罪。违反法定程序关押的人,如果该关押行为是由法定机关做出,而被关押人又符合逮捕、拘留的条件,只是实施关押的程序有所欠缺,可以成为脱逃罪的主体。被超期羁押的人以及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保外就医罪犯保外期间擅自外出、保外期满故意超期不归的,罪犯离监探亲脱逃的都可成为脱逃罪的主体。
   脱逃行为根据方式、手段的不同可分为非暴力脱逃和暴力脱逃两种形式。脱逃罪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实施脱逃是为了逃避羁押和刑罚处罚,发展过程中既有完成形态,又存在未完成形态;可以单人实施,也可表现为共同犯罪。脱逃罪既遂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适应的标准进行判定。判断脱逃罪着手与否,应从犯罪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本质与作用出发,创造脱逃现实的可能性为预备,而要变完成犯罪的可能性为现实性则为着手。脱逃中止必须同时受制于其主、客观两个条件。主客观方面危害性不大的预备阶段的中止,不应视为犯罪。出于某种考虑又自动返回的,以及出于某种考虑而暂时中断的,均符合脱逃中止的法律待征,应以脱逃罪论处。不具有脱逃罪主体特殊身份的人教唆、帮助具备脱逃罪主体资格的人脱逃,应成立脱逃罪的共犯。脱逃罪属于状态犯,应受追诉期的限制。
   现行刑法规定存在不足之处,从而造成脱逃罪的具体认定中有较多的争议。应对之进行完善。具体应修改为:依法被关押在羁押场所或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构成脱逃罪。对逃犯应从重处罚并增设罚金刑,促使罪犯或其亲属从经济角度考虑,早日自首。将脱逃罪细化,在《刑法》中增设被监视居住者脱逃罪及帮助脱逃罪。司法机关应从多方面入手积极预防脱逃罪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