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反思
【6h】

论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2选题意义

1.3写作思路

1.4创新之处

第2章高校道德教育中精神关怀的迷失

2.1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错位

2.1.1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回顾

2.1.2我国德育目标的评价和分析

2.2.1当代大学生经历的三种精神饥渴

2.2.2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

2.3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

2.3.1说服与惩罚而缺失精神反思

2.3.2“美德袋”与个体需要的矛盾

2.4本章小结

第3章精神关怀迷失的深层原因分析

3.1现代与传统的双重挑战

3.1.1现代化带给道德教育的挑战

3.1.2文化传统丢失的冲击

3.2性与信仰孰执牛耳

3.2.1理性主义的反理性悖论

3.2.2信仰到哪里寻找

3.3现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误区

3.3.1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

3.3.2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素描

3.4本章小结

第4章对精神家园和道德教育本质的思考

4.1人的本质与生命价值

4.1.1人的本质的探讨

4.1.2生命价值的思考

4.2精神家园的寻找

4.2.1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4.2.2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想

4.3道德教育本质的思考

4.3.1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

4.3.2道德教育与精神家园

4.4本章小结

第5章高校道德教育中精神家园的构建

5.1几对关系的再思考

5.1.1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

5.1.2人与人关系的再思考

5.1.3人与社会关系的再思考

5.2加强主体性道德教育

5.2.1生命教育

5.2.2公民教育

5.2.3信仰教育

5.3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国外德育模式借鉴

5.3.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借鉴

5.3.2体谅模式的借鉴

5.3.3社会行动模式的借鉴

5.4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现代的大学生活在某些方面被功利化了,大学生失去了由精神代表的生命特征.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因袭着社会本位的传统,缺乏对生命个体的精神关怀.而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又进一步将道德教育置于边缘化地位.无力的规范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加大了大学生的实利化倾向.生命的最高生存意义不在于物质利益的获得,人的生活是由物质层向精神层跃进的.本文从构建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高度,反思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为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提供全新的视角.即从道德主体的幸福出发,设计了人性化的树型精神家园.期望借此塑造完美的道德主体,引导大学生过上一种德性生活.而若要实现精神家园与道德教育的对接,必须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开展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信仰教育,同时借鉴国外先进德育模式并将其中国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