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
【6h】

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区域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获取区域竞争优势关键因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总的来说,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创新驱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如果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需要准确评估区域创新能力,深入分析区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结构模型;需要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分析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探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因此,运用新的测评方法和新的视角探讨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和提升机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以系统科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创新理论、知识管理、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等多学科为理论基础,以支持向量机、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为技术手段,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和提升机制为研究核心,构建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针对区域创新能力特征不显著的不足,从区域文化、社会资本、合作创新等新视角界定了区域创新能力,突出了社会性、文化性、互动性、非线性等新特征,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区域内各种创新组织依托创新网络运用创新资源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与国家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相区别。提出了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能力的载体,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构建了三层次的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模型,为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和深入研究提升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针对已有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内部结构模糊、要素关系不够清晰的不足,整合了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提出了五要素区域创新能力结构模型,即区域创新资源、区域文化、社会资本、合作创新、创新产出构成区域创新能力,并详细分析了五个要素之间互动关系,明确了区域创新能力内部结构,为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现有研究测评指标随意性、权重主观性、线性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创新非线性的不足,通过专家参与、经过相关分析、鉴定力分析从61项指标中筛选30项指标,构建了测评指标体系;根据区域创新能力小样本、多维度、非线性特征,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测评模型,发现测评结果更真实、更准确,克服了线性测评方法、神经网络测评方法不足。
  整合了创新网络、知识管理、学习理论,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模式:中心突破、梯次带动周边、螺旋式上升。宏观上,揭示了区域创新的实质是一种组织间学习过程,提出了创新组织间学习模型,分析了该过程环节、影响因素。微观上,创新组织需要具备创新资源、联结能力和整合能力,提出了创新过程是一个多样化、异质性知识聚集的过程,创新组织从创新网络搜索、转移知识,经过知识整合实现创新,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产业链传导、产业间传导、示范效应三种机制带动产业链、相邻产业、地理相邻组织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包括若干小周期,每一小周期创新能力都会提升。
  从动态角度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概念,能够使每个区域在同自身纵向比较中抵消客观基础条件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克服了以往静态比较的不足。将支持向量机与数据包络分析整合,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测度方法,能够真实测度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程度,使得测评结果更客观。测度了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3~2006年创新能力提升度,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类,发现A类7个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最快,B类9个区域较快,C类11个区域一般, D类3个区域缓慢。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总量、增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创新产出、创新合作的总量、以及创新产出、合作创新、创新资源、社会资本的增量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相关系数较高。
  对四类区域进行深入讨论,全面分析了四类区域经济背景以及创新能力五要素实力,根据四类区域实际状况,从创新资源、合作创新、创新产出、社会资本和区域文化五方面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