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研究
【6h】

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与社会治理转型

2.1 中国互联网发展概况(1994-2014)

2.2 互联网时代的内涵与虚拟社会

2.3 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总体特征

2.4 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要求

2.5 社会治理转型的方向及协同的新形势

2.6 本章小结

3 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要素

3.1 基本概念与基本要素

3.2 互联网时代协同治理的主体

3.3 互联网时代协同治理的组织形式

3.4 互联网时代多元协同主体的动力

3.5 互联网时代协同治理的基本条件

3.6 本章小结

4 美国“开放政府”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4.1 改革概要

4.2 改革的政策逻辑

4.3 案例分析:“公众专利评审”(Peer-to-Patent)项目

4.4 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实践与协同模式

5.1 三个典型案例

5.2 协同机制构建的三种模式

5.3 协同模式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与原因分析

6.1 主要障碍

6.2 原因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7.1 机制设计的两点考虑

7.2 协同机制体系框架设计

7.3 加强协同机制构建的对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中国互联网发展二十年来,深刻改变了国家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发展思路。互联网时代带来了社会革新,提供了创新工具和创新理念。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治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治理面临新的转型。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阶段,研究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的机理和机制构建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提出了一个分析协同治理机理的理论框架:一方面,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建立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互联网时代协同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协同治理主体、协同组织形式、协同动机、协同基本条件、协同障碍等要素在互联网时代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从美国和中国的治理改革实践出发,由实践到理论,探究互联网时代协同治理模式的理论。
  对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研究。从虚拟化、离散化和泛在化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社会的新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治理面临三个新要求:促进互联网治理创新与维护网络安全有机统一,扩大社会民主与加强社会监管有机统一,加强社会协同与增进社会自组织有机统一。中国社会治理将向网络化、平等化和开放性三个方向转型,协同治理也因此面临着技术、民主和合作三个层面发展的新形势。
  对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协同的主体、对象、组织形式、动力和基本条件等,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多元主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态势,在协同过程中承担不同职能,发挥不同作用;协同的组织形式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民主合作;认为应根据多元主体自身的协同动力需要出发,从政策上鼓励和促进主体的协同动机;协同的基本条件包括:多元主体间的信任、目标的一致性、有效激励、有效沟通与协调和制度保障五个方面。
  通过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美国“开放政府”改革实践的基本情况和政策逻辑;对“公众专利评审”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得到六个方面的启示:协同机制的一般框架、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公开、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激励、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协调、法律体系的保障作用和对改革进程的理性认识。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中国协同治理实践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归纳和总结当前中国存在的三种不同协同模式,即:“信息公开”、“互动协商”和“合作创新”;论证了三种模式的完备性,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侧重点,并指出三种模式之间存在层级关系。认为协同模式与技术平台无本质联系,只与治理理念和治理措施有关;强调选择合适的互联网技术平台也同样重要,应因地制宜。关于模式的选择,认为应在不同层面、不同场合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通过总结归纳,认为中国协同的主要障碍包括:社会信任缺失、协同目标不一致、激励不足、多元主体沟通不畅、法制保障不足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形成障碍的原因,指出协同机制的设计和构建需要破解这些障碍。
  设计了一个基于“合作创新”模式的协同机制框架,指出机制设计应注重系统性,还应克服协同的障碍因素。从长期、短期和即时运行阶段三个层次设计了相应的机制环节,并进一步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包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加强法治建设、尊重改革规律。
  最后,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剖析研究不足,并就具有未来具有研究价值的相关领域进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