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研究
【6h】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

2、认知主义的“认知-发展”与“有意义学习”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1、基础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

2、新时期中学历史课程发展的需要

3、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4、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现状调查

(一)目标

(二)过程说明

1、问卷调查的题目设置

2、调查方法与问卷样本来源

3、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三)问卷分析

1、基本信息统计情况分析

2、“初、高中不同阶段历史学习状况”的比较调查分析

3、“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状况”现状调查分析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初、高中升学考试的地位差异

(二)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差异

(三)初、高中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差异

(四)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异

四、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探索

(一)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策略

1、紧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熟悉初高中历史教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2、厘清历史发展线索,构建时空观念

(二)初、高中历史学科能力的衔接策略

1、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打造“学习中心”课堂

2、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培养史料概括与阐释能力

(三)初、高中历史正确价值观培养的衔接策略

1、利用好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现有的例子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找准情感代入的切入点

3、紧扣时政热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五、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反思与建议

(一)从学情出发,重视学生作业

1、关注学生在初、高中不同阶段的学情差异

2、布置有意义的学生作业,亲自批改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史兴趣

1、代入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2、多讲一些幽默生动的历史故事

(三)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教育学专业的培训,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世纪之初新课程改革到如今新课标、新教材的公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深化。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人文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着巨大的任务。将初、高中作为中学的不同阶段本是人为的分割,却也因此造成中学历史教学的断层现象,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也是每一位中学历史老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遂作此研究。
  本文采取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了解已有研究成果,立足于实际的问卷调查,找准自己的立意点和创新点。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从教育理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入手,来分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为了深入了解初、高中历史教育衔接的现状,笔者特针对高一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第二章就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分析进行了概述。第三章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出现衔接问题的归因分析,笔者将其归纳为:初高中历史教学地位的差异、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差异、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差异、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自然也要落实于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即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的专业性、学生的能力要求以及人文学科的教育性,第四章便基于核心素养从知识、学科能力、价值观三个角度来探索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提出可行的方法;第五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高中教师的角度,针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提出自己的反思与建议。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初、高中历史教育都应该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承担起衔接的任务。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基于核心素养探索衔接的策略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