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期创伤经历对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中介效应研究
【6h】

儿童期创伤经历对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中介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1 儿童期创伤经历

2.1.1 创伤的概念

2.1.2 儿童期创伤经历的概念

2.1.3 儿童期创伤经历的测量

2.1.4 儿童期创伤经历的相关研究

2.2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

2.2.1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概念

2.2.2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种类

2.2.3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来源

2.2.4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测量

2.2.5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干预

2.2.6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相关研究

2.3 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

2.3.1 抑郁易感人格的概念

2.3.2 抑郁的认知易感性

2.3.3 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来源

2.3.4 抑郁易感人格的测量

2.3.5 抑郁易感人格的相关研究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测量工具

3.4 研究程序

3.5 数据处理

第四部分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样本的差异性检验

4.1.1 性别差异

4.1.2 主要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2 相关研究

4.2.1 儿童期创伤经历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各维度间相关分析

4.2.2 儿童期创伤经历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各维度间相关分析

4.2.3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各维度间相关分析

4.3.1 总分的相关分析

4.3.2 中介效应分析

5.1 样本的差异性检验

5.1.1 儿童期创伤经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抑郁易感人格的性别差异

5.1.2 儿童期创伤经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抑郁易感人格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5.2 相关关系研究

5.2.1 儿童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易感人格相互关系

5.2.2 儿童期创伤经历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相互关系

5.2.3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抑郁易感人格相互关系

5.3 中介效应检验

5.4 基于研究结果对图式治疗的建议

第六部分 结论

第七部分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1.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儿童期创伤经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三个主要变量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探讨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是否在儿童期创伤经历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2.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所用问卷包括《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Young图式问卷简式中国版(YSQ-FS-C)》、《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
  3.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及Baron&Kenny(1986)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探讨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儿童期创伤经历及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关系。
  4.研究结论:
  (1)儿童期创伤经历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在具体维度上有所差异。男性与女性被试在性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仅在情感虐待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及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则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儿童期创伤经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在独生子女情况、生源地、年级三个人口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3)儿童期创伤经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三个主要变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各因子之间关系也较为密切。
  (4)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社会孤立/疏离图式、对疾病或伤害易感性图式、情感压抑图式、权利/夸张图式在儿童期创伤经历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5)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社会孤立/疏离图式、对疾病或伤害的易感性图式、情感压抑图式、权利/夸张图式在情感虐待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6)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社会孤立/疏离图式、情感压抑图式、遗弃/不稳定图式、对疾病或伤害的易感性图式在躯体忽视和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