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女人,何以向“肋骨”说“不”?——中国现代女性文本母亲形象流变探析
【6h】

女人,何以向“肋骨”说“不”?——中国现代女性文本母亲形象流变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研究综述

引 言

第一部分“母史”:无性别无年龄的女性存在

第二部分“圣母”:脱胎而不能换骨的女性书写

1、婴孩时代的“圣母”意象

2、孩提时代的“崇母”心理

第三部分“苦母”:突围而未能突破的女性书写

1、社会型“苦母”:时代理性中的女性书写

2、个体型“苦母”:感性边缘上的女性书写

第四部分“巫母”:解构而未能建构的女性书写

1、母性神殿的坍塌:一种新的可能

2、解构之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中国现代女性文本中母亲形象的塑造,经历了初期以冰心为代表的集体式圣母颂,到后期张爱玲冷峻的巫母式剖析的巨大变化。基于此变化所呈现的单面化的主流性与大跨度的变异性,再结合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下女性极其低下的地位来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对母亲的表现与塑造,体现着她们对女性的审视与塑造;她们对母亲的认识与书写,体现着中国现代知识女性自我认识与自我重塑的努力。 全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母史”:无性别无年龄的女性存在。“母亲”与“女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两个价值分离的所指。“女人”唯有凭“母亲”身份才有可能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力系统,其前提却是放弃自身的女性意识及特征。这种剥离使得母亲/女性的存在成为一种失却性别年龄的存在。 二、“圣母”:脱胎而不能换骨的女性书写。“五四”女性作家的集体“圣母”书写,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萌芽。但此时期的女性的性别年龄,尚处于稚弱的婴孩时代。与此相应,此阶段女性文本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亲切、慈爱、神圣、无所不能、无所不对诸般特征,带有浓重的传统母亲的痕迹。 三、“苦母”:突围而未能突破的女性书写。随着性别年龄的增长,此阶段的女性文本开始关注到“母亲”的苦难生存:社会之苦与个人之苦,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新的母亲形象。此时期的母亲书写比前一时期更为贴近现实,却或者由于主流话语的遮蔽,或者由于精神层面的无法深入,而呈现出“突”而不“破”的尴尬。 四、“巫母”:解构而未能建构的女性书写。张爱玲的出现意味着女性性别年龄的重要增长。超越了生理层面与社会层面的外在阐释,张爱玲以其鲁迅式的灵魂解构,直面母性/女性的精神痼疾。虽然只是解构而绝少建构,但她的深度挖掘无疑指向了一种真正认识与重构的可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