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牺牲硅胶法杨梅黄素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性能研究
【6h】

基于牺牲硅胶法杨梅黄素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1.2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1.2.1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1.2.2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1.3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1.3.1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过程

1.3.2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

1.4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1.5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研究

1.6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6.1色谱分离介质

1.6.2膜分离介质

1.6.3抗体或受体模拟物

1.6.4化学仿生传感器

1.6.5固相萃取

1.6.6模拟酶催化

1.6.7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

1.7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趋势

1.8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基于牺牲硅胶法杨梅黄素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2.1实验试剂、仪器与方法

2.1.1实验试剂

2.1.2实验仪器

2.1.3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2.2杨梅黄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2.2.1牺牲硅胶法制备MYR-MIPs

2.2.2制备条件的优化

2.3 MYR-MIPs的表征

2.3.1形貌特征

2.3.2颗粒表面分析

2.3.3红外分析

2.3.4热重分析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杨梅黄素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与分子识别特性

3.1实验试剂与仪器

3.2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评价

3.2.1 MYR/甲醇溶液紫外吸收工作曲线

3.2.2平衡结合实验

3.2.3吸附动力学

3.3结果与讨论

3.3.1紫外吸收工作曲线的绘制

3.3.2吸附等温线

3.3.3 Scatchard分析

3.3.4 印迹效率评价

3.3.5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3.3.6聚合物印迹过程机理的探讨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MISPE-HPLC离线式联用

4.1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实验试剂

4.1.2实验仪器

4.2实验内容

4.2.1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4.2.2固相萃取

4.2.3 HPLC分析条件

4.2.4静态分配系数KD分离因子α

4.2.5再生性实验

4.3结果与讨论

4.3.1样品溶液的流速

4.3.2 PS-SPE淋洗和沈脱液选择

4.3.3 HPLC分析条件的选择

4.3.4标准品工作曲线的绘制

4.3.5色谱评价

4.3.6聚合物的再生性能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印迹方法对印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5.1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实验试剂

5.1.2实验仪器

5.2本体聚合法制备MYR-MIPs

5.3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5.3.1微观结构分析

5.3.2红外分析

5.3.3热重分析

5.4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和分子识别特性

5.4.1等温吸附曲线及Scathard分析

5.4.2印迹效率评价

5.4.3吸附动力学曲线

5.4.4色谱评价

5.4.5再生性能

5.5基于两种不同印迹方法的印迹聚合物性能比较

5.5.1微观结构

5.5.2吸附性能

5.5.3印迹效率

5.5.4动力学性能

5.5.5色谱性能

5.5.6再生性能

5.6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制备对目标化合物(模板分子)具有强亲和力和高选择性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新型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Polymers,MIPs)在空间结构和功能基位置上与模板分子高度吻合,从而对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专一性的识别能力。目前MIT广泛应用于分离、分析、催化、传感器等各个领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草药成分复杂,对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是提高中草药制剂质量和药效的关键。因此,开展从复杂的中草药体系中选择性地分离和提取有效功能因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MIT的基本原理、MIPs的制备和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对MIT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本实验以杨梅黄素为模板分子,基于牺牲硅胶法制备了杨梅黄素分子印迹聚合物(PS),运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镜(SEM)、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光谱法考察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非共价作用,并研究了致孔剂用量、功能单体种类、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条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分子识别性能,对聚合物的印迹机理进行了探讨。同时,采用本体聚合法在该条件下制备了杨梅黄素印迹聚合物(PT),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比较了PS和PT在表面微结构、吸附性能、印迹效率、动力学性能、色谱性能及再生性能上的差异。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PS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以甲醇为溶剂(用量:MYR0.2 mmol时为6 mL),n(MYR)∶n(2-vP)∶n(EDMA)=1∶8∶40,60℃下聚合36 h。利用本体聚合法,以相同物料配比,60℃条件下聚合24h制备了PT。
   2.紫外(UV-vis)、红外(FT-IR)、热重(TG)、扫描电镜(SEM)、比表面分析仪等分析表明:MYR与功能单体2-VP间存在着较强的非共价键作用;PS为粒径均一的球形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良好的热稳定性;PT颗粒不规则,表面呈多孔状,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3.PS对模板分子MYR具有很好的亲和性及吸附选择性,其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PS对MYR存在等价的同类结合位点,其平衡离解常数Kd1=3.751×10-3mol·L-1,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1=75.901μmol·g-1。PS的表观印迹效率Eial为90.7%;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PS与底物的结合速率很快,在1h左右就达到了平衡。
   4.PT对MYR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及吸附选择性,其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Scatchard分析表明,PT对MYR存在等价的同类结合位点,其PT平衡离解常数:Kd2=7.728×10-3mol·L-1,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2=60.540μmol·g-1。PT的表观印迹效率Eia2为72.3%;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PT在约1h内,与底物结合速率非常快,然后速率有所下降,2.5h基本达到平衡。
   5.将PS和PT运用于固相萃取,并与HPLC离线式联用。结果表明PS和PT对MYR的静态分配系数均大于其他底物,表现出较好的分子识别能力;对类似物的分离因子α均大于1,说明PS和PT可以对各底物产生有效的分离和识别。
   6.通过对PS和PT在表面微结构、吸附性能、印迹效率、动力学性能、色谱性能及再生性能的比较表明: PS颗粒粒径均一规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PS比PT印迹效率更高,且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对底物的分子识别能力和结合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