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发达地区“县-镇-村”不同尺度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研究——以宜兴市为例
【6h】

发达地区“县-镇-村”不同尺度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研究——以宜兴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2.1 土地利用时空差异与特征的研究概况

1.2.2 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布局的研究概况

1.2.3 土地资源配置的实现模式的研究概况

1.2.4 已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研究方法

1.4.2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配置分区引导研究方法

1.4.3 镇级尺度土地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研究方法

1.4.4 村级尺度土地资源配置实现模式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类型

2.1.2 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2.1.3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分区

2.1.4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2.1.5 土地利用模式与土地利用模式实现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人地协调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系统科学理论

2.2.4 城乡统筹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和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经济社会概况

3.1.3 生态环境概况

3.1.4 土地利用概况

3.1.5 相关发展规划

3.2 数据的来源

3.2.1 土地利用数据

3.2.2 经济社会数据

3.2.3 其他基础数据

3.3 研究区近十年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3.1 研究区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

3.3.2 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3.3.3 研究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配置分区引导

4.1 引言

4.2 本章研究路线与方法

4.3 研究区土地利用的主体功能分区

4.3.1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SWOT功能分区

4.3.2 基于改进熵权TOPSIS法的SWOT功能分区

4.3.3 研究区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结果的确定

4.4 功能分区的引导趋向

4.4.1 重点开发区引导趋向

4.4.2 拓展开发区引导趋向

4.4.3 适度开发区引导趋向

4.4.4 优化开发区引导趋向

4.4.5 限制开发区引导趋向

4.5 小结

第五章 镇级尺度土地资源配置结构优化

5.1 引言

5.2 本章研究路线与方法

5.3 官林镇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5.3.1 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求解优化方案

5.3.2 基于灰色物元法的最优方案的判用

5.4 优化方案的执行、效果与路径

5.4.1 最优方案的用地调整分析

5.4.2 最优方案的执行效果分析

5.4.3 最优方案的实施路径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村级尺度土地资源配置实现模式

6.1 引言

6.2 本章研究路线与方法

6.3 村域用地调整的基础评价

6.3.1 基于IGM的村域城乡统筹度现状评价

6.3.2 基于SCT的用地调整潜在社会风险评估

6.3.3 基于FAM的村域用地调整实现模式分类

6.4 用地调整的实现模式

6.4.1 农村城镇化类模式

6.4.2 新型工业化类模式

6.4.3 农业现代化类模式

6.4.4 结构优化任务村级实现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长达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土地资源稀缺、低效利用、配置不科学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愈加严峻。作为区域发展的先行先试者,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人地问题更为突出,亟待解决土地资源供少需多、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粮食安全急需保障、生态环境退化明显等4大人地矛盾。为解决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地矛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加强对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以解决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用地空间布局不够优化、用地数量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外延扩张、县域土地资源配置尺度单一等方面的关键性土地利用难题,这对经济后发地区的土地利用也具有借鉴意义。县域空间单元是都市圈发育的最小地域单元,且我国现行制度与经济发展模式下,县级行政区是具有完整政府职能与土地资源管理职能的最小行政单元。因此,对经济发达县域土地资源配置优化问题的研究很有典型性和必要性。
  宜兴市隶属江苏省无锡市,是全国排名前十的经济强县,2011年以来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产业结构为4.5∶55.5∶40。该市太滆平原中部和北部经济密度最高,东北片区其次,西部低洼圩区及南部低山丘陵区经济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GDP产出超过2.5亿元,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150平方米,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还有上升空间。宜兴市人均耕地面积0.74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8亩的耕地安全警戒线。此外,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太湖一度爆发蓝藻危机。总的来说,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但转型问题非常突出,内部各片区发展极不均衡,耕地红线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问题逐步凸显,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区域分工不明显且各镇发展趋同性较高,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是开展本研究的合适选择。
  土地资源的利用强调其空间性。不同尺度有不同问题,要各自侧重解决。现有关于县域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研究,要么停在县级层面,可行性、针对性不强;要么不同尺度都是一种方法,系统性、互补性不强。针对某一个特定空间尺度的探讨比较多,但不同尺度空间的优化模式如何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研究不多。现有的方法往往确定了全县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方案,但各类用地指标在乡镇间的分配却通常不是最优的。因此,如果不能在乡镇层面进行各类用地的指标控制和数量优化,或者越过村级尺度直接将各类用地布局到地块尺度上,在实际的土地资源管理中都难以得到很好落实。因此,在县域土地资源配置的研究中,充分考虑县、镇、村三级不同行为主体的目标分解和相互耦合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人地协调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城乡统筹理论等,构建经济发达地区“县-镇-村”不同尺度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的理论体系,提出基于主导功能视角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研究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时空差异特征与变化趋势,并通过县级尺度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的宏观引导、镇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中观控制、村级尺度用地调整具体模式的微观实现,来完成区域土地资源的三级尺度系统化最优配置。
  论文以宜兴市为典型研究区,对其区域土地资源进行了不同尺度优化配置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县级分区引导—镇级结构优化—村级模式实现”这3级层层落实、分工协调的县域土地资源配置的尺度分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经济发达县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土地利用问题。其中,县级尺度上的宏观引导,是直接将县域内的经济社会生产体系地域分工和用地指标分到不同类型的乡镇;镇级尺度上的中观控制,是将县级确定的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落实到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方案的优选中;而土地利用的村级尺度微观实现,则是以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为载体,来具体实现最优配置方案的用地调整目标。
  (2)2000-2011年,宜兴市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显著。其中,生活用地面积稳定增加、生产用地面积总体减少;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结构更加均衡,生产主导功能用地和生态主导功能用地的优势性逐渐降低;宜居性较强的区域以新城区宜城街道、开发区和环科园为中心,而南部低山丘陵区与北部环滆湖生态脆弱区宜居性较弱;生产用地优势利用区主要布局在宜居城镇中心近郊,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生态用地优势利用区主要布局在宜居城镇中心远郊,集中于南部低山丘陵区、东部环太湖区域和北部环滆湖地区。宜兴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宜居性逐年上升,但未来近期的土地转型仍有很大空间,居住生活功能与交通物流功能仍待提升,生活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长仍是主要转型利用趋势,主要以现有城市发展核心(宜城街道、开发区和环科园)为中心和优势区域向外扩张。
  (3)基于SWOT分析的宜兴市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结果表明,开发区、环科园和官林镇3镇可划属于土地利用重点开发区,新建镇、高塍镇、和桥镇和周铁4镇划属于土地利用拓展开发区,杨巷镇、徐舍镇、西渚镇、张渚镇、丁蜀镇、新庄街道、万石镇和芳桥镇计8镇划属于土地利用适度开发区,其余宜城街道、太华镇和湖父镇3镇划属于土地利用优化开发区,宜兴市五大生态特殊区域(太湖地区、滆湖地区、宜兴林场、大贤岭林场和横山水库)划属于土地利用限制开发区。不同土地利用开发区的区域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的目标定位各异,相应的配套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等也应进行差别化配套。
  (4)基于情景预测和灰色多目标动态规划等,对宜兴市重点开发区中的官林镇的实证研究表明,截至研究末期2020年,其村庄用地应由现状的1524.55 hm2减少为200.94 hm2,水域面积由3751.91 hm2减少为3598.74 hm2,工矿用地逐步复垦整治,未利用地逐步整理开发,交通用地由508.84 hm2增加至1037.96 hm2,耕地面积由3325.08 hm2增加至3678.40 hm2,城镇用地由1317.92 hm2增加至1651.36 hm2,林地由21.93 hm2增加至175.10 hm2,园地由14.08 hm2增加至164.90 hm2,而牧草地与沟渠等附属生产用地做存量优化即可。官林镇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方案的实施,将使其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提高0.17个百分点,生态效益提高0.29个百分点,而社会效益则降低1.05个百分点。
  (5)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社会燃烧理论与四象限分析模型等,对官林镇18个建制村的实证研究表明,官林村、滨湖村和笠渎村3个村为城镇型用地调整低风险村,适用于就近城镇化模式;凌霞村和都山村2个村为城镇型用地调整高风险村,适用于特色城镇化模式;大儒村、义庄村、韶巷村、滆湖村和东尧村5个村为乡村型用地调整低风险村,适用于新型工业化模式;丰义村、南庄村、杨舍村、白茫村、钮家村、戈庄村、桂芳村和前城村8个村为乡村型用地调整高风险村,适用于农业现代化模式。村域用地调整的不同模式,在针对的目标问题、适用条件与解决方案等方面相互区别。其中解决方案是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用地调整、政策依托与人员安置等内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