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1-09-20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大背景,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日益显现.为应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空间资源的需求,梳理其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为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从政治因素驱动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工业经济驱动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拓展,经济转型时期对城市间结构的影响方面阐述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了长春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最后探讨了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摘要: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冲突、城乡统筹和城市一体化等四个阶段,在系统梳理城乡统筹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总体规划等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若干概念及其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转型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几个核心特征:系统规划理念指导下的综合规划、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转型规划、全球化视角下的区域协调规划、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城乡统筹规划,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区规划、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环境规划、公共政策引导的创新规划、"多规合一"目标下的行动规划.以包头市东河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为例,探讨系统规划理念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内涵、理念特征、规划编制内容体系及其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提出转型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战略,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格局谋划、基于社会公平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人为本的住房保障规划等核心内容,同时需要针对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谋划政府人口引导的产业项目,并进行市场出口的城乡建设投融资规划,通过系统性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编制,真正提升城市的内在价值,引领区域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 摘要:本文从规划管理、开发建设、设施服务方面阐述了珠三角小城镇存在的问题。简述了珠三角小城镇发展趋势。介绍了珠三角小城镇的规划策略,包括:在市域总体规划层面确定组合发展的城镇,通过市场推力的运作带动组合城镇发展,组合城镇建立新一级行政管理机构统筹。
  •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操作性与实施性有重要意义.在对当前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反思基合广州规划实践,构建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相对应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一方面,在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基础上新增了绿地系统建设规划,绿地系统控制性规划两个规划层级,形成相对完善的规划体系,并重点探讨了绿地系统控制性规划的规划内容与规划重点;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 规划的地域空间层次,针对集中城镇建设区和非集中城镇建设区,在不同的规划层级中提出了差异化的规划控制内容.
  • 摘要:本文在梳理低碳城市及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路径,并澄清其中存在的认识误区.首先是产业发展方向由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低能耗转变.不同规模和经济基础的城市,应根据城市自身产业特色,实亊求是的寻找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应盲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是控制城市规模,确保生态底线.这不是单纯的规划技术的问题,更多需要思考的是规划实施机制的问题,规划应发挥土地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增减挂钩等政策和机制的创新来实现;三是空间布局由功能单一向集约混合转变.土地混合使用,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多种土地使用功能在小尺度街坊内的混合,应以人的步行尺度为标准,特别是在2km的范围内,就业岗位、居住空间以及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尽可能混合布置;四是建立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但是单纯通过加密轨道线网来提高轨道服务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多褀式交通换乘方式能大大提高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半径,有效扩大轨道交通的服务面,有利于城市低碳发展.继而将低碳城市的理念应用于虹桥商务区的规划实践,介绍了虹桥商务区践行低碳理念的困境与对策.
  • 摘要:近郊风景区充当着城市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角色,是城市区域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城市区域生态安全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承认在对其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景区发展的诉求还是必然存在的,探讨如何在维育景区生态的前提下,加以科学合理的适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近郊风景区规划和管理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題.但审枧目前我国大多近郊风景区的总体发展状况,形势并不乐观.对此本文以营口市大奇龙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将保护与发展整合为一体,提出一系列兼顾景区生态维育和以人为本双重适应的策略与途径,包括:制定风景分区保护,重点强化景区植被维育,促进景区健康进化;设置景区外围永久生态缓冲区,保护景区的生存空间;合理调控农村居民点,统筹景区及周边乡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希望为其他地区近郊风景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 摘要:从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城市和乡村两个子系统出发,以城市发展水平、乡村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关联水平为功能目标构建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核心区各城市的城乡统筹水平进行判别,总结归纳城乡统筹发展的不同模式特征,并针对不同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乡统筹的理论研究总结,目前国内城乡统筹模式有五种观点,即:"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工业区+地产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模式、新农村发展模式三种城乡统筹模;2+8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模式;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城乡统等发展椟式.通过各地城乡统筹调研分析.总结了国内城乡统筹的十大典型模式.即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为动力;珠江三角洲模式:"以城带乡";上海模式:"城乡统筹规划";北京模式:"工农协作、城乡结合";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換房;成都模式;拉农模式;嘉兴模式;以户藉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重庆城乡统筹模式:以解决农民工模式为突破口;赣州:"新农村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城乡统筹模式的区域性差别明显,主要由于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和形式不一致,小城镇的经济集聚力强弱不同,这些典型模式也存在一定共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七大制约因素和五点建议.
  •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目前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主旨是在于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与合理化配置.一切城市建设都是以基础设施的先行规划与实施为前提.本文以某市黄河国际生态城为例.着重讲述了黄河国际生态城总体规划中基础设施给水与污水工程规划中的"城区与乡镇,近期与远期"之间的互动关系.之后,基于对分层城市理论产生描述,理论内涵的阐述.以及理论可行操作的剖析,对分层城市理论进行了粗浅的介绍.并由此结合分层城市理论.对黄河国际生态城的城市分层进行了综合考量,立体空间排布进行了布局规划.吸取传统城乡规划之弊端,以期从规划初始,本着集约高效之目的,全面打造生态新城.
  • 摘要:"申遗"成功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丹霞山风景区带来的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也对风景区提出更加严格的保护要求,在"申遗"成功新形式下,风景区的服务设施开发需要更加慎重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本文以丹霞山风景区南门服务基地、夏富、龙皇坪片区三个服务设施片区为例,研究和探索"申遗"成功新形式下,风景区服务设施控制性规划的重点和规划对策.
  • 摘要: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的开展,不仅传承了欧美国家绿道规划建设之经验,也开启了我国绿道建设实践的新起点.本文采用回顾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对珠三角绿道网策划,规划编制和建设实施所进行的探索进行了梳理.本文认为,切合产业转型升级、宜居城乡和幸福广东建设要求是绿道上升为政府决策的重要据理;在绿道概念、绿道网规划理念、规划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是保证珠三角绿道网总体布局科学合理的基础;规划实施机制的传承和创新,是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布局构想得以实现并迅速建成的重要保障.
  • 摘要:城市规划作为土地权利安排和调控的政策工具,其编制和实施与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密切相关.随着《城乡规划法》明确将乡村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城乡二元的规划体系被打破.但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还是城乡二元体制,即城市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乡村规划面对与城镇规划完全不同权属的(集体所有)土地,因此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都将面临转型和重构.因此本文从乡村个案研究《小镇喧嚣》一书入手,对书中涉及土地转包,土地租赁,征收土地的事件及其事件中的利益博弈进行解读,并结合相关法律,分析事件背后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特殊性.从城乡规划转型的角度探寻城乡的土地产权制度差异,希冀对基于集体土地的乡村规划未来的编制和管理有所启发.
  • 摘要:新的《城乡规划法》颁布以来.街镇的规划管理要求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由于基础薄弱,普遍存在着"规划调整随意,测绘基础薄弱.成果质量堪忧,规划人才缺乏"等问题,文章从分析等街道规划管理的常见问题入手,剖析了南京区六合区街镇规划管理的典型特征,在分析了新时期规划管理的新要求和介绍典型地区街镇规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街镇规划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 摘要: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统等城乡发展一的新要求.小城镇作为我国最基础的行政单元,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城镇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而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中依然存在"重城轻乡"的情况,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建尚未真正意义上纳入城乡规划,部分农村地区建设出现规划建设失控的情况.在《城乡规划法》出台后,将广大农村地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呼声日益高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文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镇域规划编制办法研究为基础,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以四会市江谷镇镇域总体规划为例,开展全域覆盖的镇域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探讨.
  • 摘要:城乡统筹规划是实现城乡发展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而日渐受到重视,但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法定规划类型,城乡统等规划编制尚在探索完善之中,亟待明确思路和重点方向.从本质上看,城乡统筹规划仍然是以优化"城乡关系"为重点的区域规划,但是要从"重城轻乡"的编制思路中转型,城市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市场机制相对完善,农村地区量大面广,是整个经济社会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为了避免城乡资源配置中出现"马太效应"导致城乡差距进ー步扩大,必然要促进要素配置由"城市主导"向"侧重乡村"转型.基于此,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佛山市顺德区为例,本文主要针对"往规划编制中的"重城轻乡"倾向剖析出发,提出城乡统筹发展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思路和策略,以及编制城乡统等规划的制度创新的主要方向.旨在为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思路上得参考借鉴.
  • 摘要: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的转型是目前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21世纪以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的失效,严重地制约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本文回频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历程,提出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原则下.经历了"农民使用"和"村集体使用"的交织转变,并认为"私有公用"是未来农村土地市场化的方向,其次结合佛山市顺德区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沿海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从新制度经济学原理的三个角度解剖其深层原因,包括集体土地产权界定模糊、村集体内生交易费用大."灯塔"投入机制的缺失.最后.本文系统地提出了结合"土地开发权"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新模式,与已有的流转模式相比,其特征包括在封闭范围内流转,土地开发权可存可取、"灯塔"投入机制完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有效分离等,并对该模式运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最后从立法层面,企业准入制度,"村改居"政策和税收调节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流转政策的建议,为加快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破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问题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快速犮展建设,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针对村镇规划中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难題,总结国内外公共服务配置的基本模式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以空间可达性为基本条件.以生活圈模式为基本框架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体系;进而结合数量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枝术,探索自下而上的村镇规划实现路径;最后以河南省林州市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案例,对生活圈模式的理论与技术进行实践检验和探讨.
  • 摘要:选取城市违法建设处置实务中制度实践与法律规范产生偏离的三起典型案,通过案例剖析,揭示行政执法人员在处置部分城市违法建设中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对于复杂案件无法可依,另一方面城乡规划法等现有法律规范有法难依.透过依法行政过程中的困惑,进ー步分析"城乡规划法为核心的城市违法建设处置制度存在的问題.城市违法建设处置制度包括处置的规则和规则的运行机制,基于此将制度问题归纳为规则之失及行动之失:规则之失主要表现为法律规范对城市违法建设界定过于原则,有失公乎性;行动之失表现为使用完全规制行政方式.,推行存在功能局限性和模糊性的法律规范,有失正义性.在此基础上,从完善法律规范和改革执法方式两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在原则性规定基础上设外性条款;合理界定历史遗留违法建设、政策衍生违法建设和生活以来违法建设等违法建设类型;刚柔并济处置城市违法建设,针对某些例外类型城市违法建设采取柔性执法方式.
  • 摘要:基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第三轮修订工作中的体会,从地方标准的法定性与审批方式和时效性与管理方式两个方面展开讨论,重点借鉴香港相关经验,探讨地方规划标准修订和动态维护的长效机制.
  • 摘要:社会公正是长期追求的目标.空间资源的分配,已经成为城市社会资源分配是否公正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将社会公正的研究拓展到"空间分配公正"领域正成为ー个日益重要的新研究方向.目前,高尔夫球场在中国内地发展迅猛.大量高尔夫球场建设中.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特征非常明显,并且已经构成-种空间不平等,衍生出空间剥夺.不平等的二次生产、危害城市生态安全等诸多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空重构与转型中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建设为例,应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现状及其产生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北京市55个高尔夫正式球场和120个高尔夫练习场的建设过程及现状的问卷调查,以及典型球场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主体的博弈过程及互动关系对公共生态空间的生产机制进行了解构,发现政府在制度失灵、机构寻租、官员腐败方面的三重失灵,市场在土地获取、建设施工、运营阶段的三重越轨,公民个体缺席以及NGO第三部门失位下社会力量的二重缺位,共同构成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产生的综合机制.最后,笔者对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治理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从固化土地功能,完善监管体系来弥补制度惰距来规避权力寻租.通过高额处罚来提高开发商的越轨成本.减少政企合谋收益来瓦解政企利益联盟,以及加强对民众的复权以强化公共监督等措施,来构筑多元社会控制模式以期达到治理效果.
  • 摘要: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权威来源于其合法性.而其合法性来源于人民,通过分析和梳理城乡规划地方技术规范所面临的法制和社会矛盾,提出构建原理、控制要素透明化和基于关系管理的城乡规划地方技术规范体系,为推动实质性对话的公共参与和依法行政提供平台,从而实现规划自身的权烕性.
  • 摘要: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土地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环境污染加剧,休闲空间不足等影响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新形势下各地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课题.为解决转型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近年来广东开展了区城协调,城乡统筹,宜居城乡、三旧改造、绿道网、粤港澳合作等系列专项"行动规划",这些"行动规划"注重规划理念的务实性,规划过程的可参与性、规划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规划实施的可考核评估性,相对于传统城乡规划而言,不仅拓展了规划领域,而且通过政策转换和社会动员等方式实现了规划内容.规划实施等方面的大量创新,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务实性,对于引导城镇建设发展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出发,立足于规划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影响,针对我国目前所面对的城市问题和制约城市规划社会职能正常发挥的因素,探讨了解决的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规划的社会职能.
  • 摘要:为探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这三大综合性规划协调融合的途径,本文深入分析了引起三归矛盾冲突的内在原因,包括三归在内容、空间覆盖范围、法律地位、技术方法和标准等多方面的差异,并从规划编制、规划协调、规划标准、规划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促进“三规合一”的对策建议.
  • 摘要:快速城市化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所处的发展阶牲.深圳改革开放以来,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到超千万的大都市,创造了城市发展的奇迹.针对快速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持发展,深圳规划积极探索,在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创新项目、城市规划标准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实践.着重回顾了近年来深圳面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规划实践.
  • 摘要:本文基于一个假定的理论框架,来证明如何应用土地存量模型采解决城市用地扩展管理问题.研究将城市增长边界的扩展视为一个土地存量管理问题,通过考察土地存量管理的保留成本、订购成本和缺损成本,来比较“时间驱动型”和“事件驱动型”两种城市土地存量管理方式或城市增长边界扩展的控制方式,前者表现为时间序列上的单个、独立的决策,而后者则表现为时间序列上的多个且相联结的决策,研究通过一个假定和简化的城市增长边界扩展管理案例,证明事件驱动型管理方式比时间驱动型的管理方式的总管理成本低,该结果表明,制定多个且相联结的决策比单个、独立的决策的收益更大.
  • 摘要:基于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不同角色工作实践与探索,从规划编制工作方针、城乡规划体系、城市用地规模、规划强制性内容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当前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深入反思与再认识,寻找问题症结,谋求解决对策,以期早日走出当前规划编制工作面临的困境.
  • 摘要:本文在用地兼容性案例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兼容性的有效控制要素进行了总结提炼,并重点收集整理近年来武汉规划管理部门遇到的典型案例,对武汉市规划用地兼容性规定的需求特征和选择作出了深入分析判断,随后研究对武汉市规划用地兼容性规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兼容主体客体的筛选方法,以及武汉市规划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绿地(G)等不同兼容类型下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索,并研拟了《武汉市规划用地兼容性规定》。
  • 摘要:对目前南京市居住建筑间距的相关法规,规范,管理模式,管理特点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剖析了目前法规体系下,南京市居住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 摘要:目前国内,控规层面的规划实施评估缺少较系统评估体系和工作框架.上海新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范性之件的研究与探索,对控规实施评估提出新的工作要求和思路,本文以上海市安夸国际汽车城核心区控规实施评估为例对控规层面实施评估的目标、作用、特征、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动态多维的工作框架.
  • 摘要:目前城乡规划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很多与用地分类有关,首先分析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分类存在的问題,重新解读用地分类应有的功能,据此建构用地分类改革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落实用地管控,提升经济效益,体现公共政策和提升城市品位四个方面,以问題分析为背景,基于用地分类功能的重塑,在多元目标体系指引下提出用地分类改革的基本策略:包括相关用地分类体系的协整,建立用地层级与适用范围的对应关系。多重属性的分类方式、突出分类的公益属性和"四位一体"式用途管理机制,最后建构一个用地分类改革的基本框架.
  • 摘要: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自组织理论揭示了自组织系统发展的内外条件、进化形式与动力机制,认识到城市发展的本质特性.论文从自组织理论出发,总结出自组织思维特征,以自组织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作用作为研究的基本点,提出基于自组织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构想.
  • 摘要:当前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总结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发展历程。从评估背景,技术路线,评估内容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对转型时期天津的总体规划评估实践进行全面地分析归纳,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其他城市开展规划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 摘要:近年来规划评估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国内也开展了大量的规划评估工作,总体规划因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评估工作难以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考虑到目前内的城市规划仍是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为了便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开展,笔者利用GIS技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物质空间定量评估体系,从建设用地实施情况,居住用地实施情况,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实施情况,工业用地实施情况,绿地实施情况,空间管制实施情况等六方面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再定性的分析规划实施的机制,通过对长沙市的实证研究,证明该方法简便有效,对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 摘要: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提出规划实施评价过程成为法律规定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修编必要环节,这是规划实施评价走向法定性、必然性的第一步.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城市用地研究对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求探索出适合于城市规划学科.适用于中小城市总体规划中用地布局的实施评价方法,利用用地紧凑度、年均增长率等多个城市用地测度指标,以沂南县200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分别从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用地规模两方面对城市总用地以及各主要功能用地的实际建设情况与规划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題及形成原因,提出规划管理和規划编制等方面存在的局限.
  • 摘要:城市规划信息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城市规划与其他领域的矛盾.系统应用与信息管理的需要,信息共享与交换的需要,信息多样化与多源化的需要,是城市规划数据标准化的内在动力.复杂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及方法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城市规划问题、解决城市规划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工具.本文运用复杂系统工程的理论和综合集成方法,研究分析了复杂系统和规划数据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城市规划数据标准化的意义,通过对规划数据标准化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数据标准化的难点,推动力,目标和措施,结合天津城市规划数据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提出了以城市规划管理改革为需求,以新型的业务管理模式为支撑,以数据标准体系为核心,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的集约开发、深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摘要: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给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承接模式对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务院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批复,安徽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作为国家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试验田”.本文以中部安徽省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资源条件不佳的望江县为例,就其2004年以来开展的承接工作,从特征、模式和已经获得的承接成果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在承接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目前中西部各地欠发达地区展开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 摘要:根据武汉市1996~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该市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和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在近13年里武汉市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共减少了64.17×10 3hm2,年均减少4.98×10 3hm2;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0.056hm2/人减少到2008年的0.041hm2/人,人地矛盾突出;而在空间特征上,武汉市13各辖区的耕地相对变化率相差较大,主城区的耕地相对变化率明显高于郊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武汉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定量分析中运用SPSS17.0软件对影响武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1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得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力,其中经济发展是主导因素.
  • 摘要:本文阐述了项目规划用地的概况。从项目缘起、政策及开发策略解读、方案介绍方面对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规划用地位于武清开发区西北部,是以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城市地区,规划综合考虑了开发政策及土地出让、建设需求,在确定了城市基本的空间形态和明确的开发策略后编制了城市设计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住房市场分割的理论观点,并分析了我国大城市住房发展中出现的“空间垄断”现象;随后从城市空间角度对住房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大城市住房发展处于非均衡的空间扩张过程中,其空间约束具体表现为:非均衡的人口集聚、分均衡的增量用地供给以及存量住房的低效配置,这些都导致了住房发展的空间极化;进一步概括分析发现大城市住房发展处于空间增长、区位竞争与市场分割的循环影响过程中,单一市场化的住房建设势必导致住房发展的“空间极化“,并引发住房市场“空间分割“的循环累积,最终降低住房的发展绩效:文章最后提出,住房音源的优化配置有赖于在空间层面对各项发展政策进行有效整合,以改进住房发展中的市场效率。
  • 摘要:以武鄂黄城镇连绵带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在我国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中具有显著地边缘化地域性发展特征,本文从国内外具有相同特征区域发展历程的分析角度出发,通过发展阶段、阶段战略、次生问题的总结和研究,提出武鄂黄城镇连绵带规划建设应突出自主性极化发展、共生性城镇繁荣、先导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严控性环境资源保护的阶段性战略发展思路.
  • 摘要:本文通过对济南市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以及对政府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分折,得出济南保障性住房供应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济南保障性住房需求情况、济南土地市场供应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只有可持续性的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实现真正的住房公平.论文最后针对济南土地资源紧缺德问题从土地市场供应的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并从规划制定层面进行了对策补充,为土地紧缺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供应提供解决的思路.
  •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特拉华州溪岸社区及其业主协会的调查,探讨了该社区物业管理的方法和特点.提出居民自治传统、社区组织的法人性质以及社会普通的公共服务意识是美国社区自治的关键因素,并总结,社区规模过大、集合住宅和大量公共空间的居住方式、相对疏离的邻里关系等,是我国借鉴业主协会进行社区自治的难点.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公交免费区政策可以有效调整居民出行结构、提高公众的公交方式出行意愿,并带动地区产业发展、降低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以及设施建设费用,但也存在补贴费用过大带来的财政压力、公交车过度使用等问题,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得到公交免费区的规划原则、适宜范围、线路、时段和保障措施,避免以往实施过程中的过失,保证政策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并为我国公交免费区的实行提供一定依据.
  • 摘要:本文以湖州市仁北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从规划的技术路线以及特色创新方面详细阐述了基于管理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 摘要:以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车站地区为研究对象,从交通衔接、功能定位、开发强度三个方面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车站地区进行对比,并从控制编制与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剖析了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开发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车站地区在交通衔接、功能定位、开发强度三个方面的控规编制要点,以及划定控制范围、引导管理调整、提倡联合开发、重视公众参与四个控规实施管理对策,为实现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控规适应城市开发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摘要:紧凑型.集约化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综合体成为了应对城市"拥挤"问题的重要策略,但城市综析,从城市设计视角明确提出了城市综合体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出城市综合体的五个特征,即:要素多样性、结构有机性、立体整合性、城市开放性和形态整体性.通过案例分析对城市综合体特征的深入辩析,理清与之相关的城市问题和城市现象的对应关系,揭示出城市综合体问题的本质.
  • 摘要: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是21世纪广州市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有世界首条无人驾驶地下捷运系统“广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运输系统(简称APM线)”.珠江新城核心区步行系统作为其内部联系的纽带,是该区交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市首次全面实施体系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完整独立步行系统.本文以珠江新城核心区的四个APM站点周边区域的步行系统为研究对象(图1),从实际出发针对步行系统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问题对现行步行系统的规划方案《珠江新城核心区步行系统实施规划》(2008)(后之简称“规划”)进行解读, 最后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了实地调研,从地下步行系统、地面步行系统、二层步行系统、步行系统之间及与周边的联系四个方面对步行系统进行了评价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 摘要:目前中国城市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整合地下交通与地面交通资源,发挥地下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约束与优化角度出发,以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不同层次地下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为依托,对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类别进行了总结,对城市地下交通系统规划的关键问题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见和构思.
  • 摘要:本文立足中新天津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实践,提出由于城市发展的复杂性,规划不可能在编制初期就预见到城市建设管理中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全部发展变化,应当伴随着规划管理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建立控规管理与编制之间相互协调的动态协调机制,提出了动态量化的控规管理思路,即根据动态管理的需求,形成“一个控规三个导则”的规划编制体系,通过搭建共享数据平台,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服务,形成动态的规划实施机制.
  • 摘要:在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带动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源源不断进驻新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区将建设大量的蓝领公寓,本文结合滨海新区自身蓝领公寓的建设需求,在分析新区蓝领公寓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蓝领工人的社会属性、蓝领公寓的概念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和配套商业的功能业态等方面的研究,提出蓝领公寓的主要规划指标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内容,对于蓝领公寓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建设用地容积率有趋高倾向,分析了以高容积率为主要特征的过度集约城镇化带来的尝试发展问题,并结合长期的规划管理实践,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管理的建议.
  • 摘要:当小城镇遇到城市新区开发,常被大拆大建,仅仅是为新区建设腾挪空间,其历史文化遗产普遍存在飞速消逝的威胁.本文以一个实例,试图对这种背景下的小城镇该如何应并井有机发展探索一种合理的规划思站.现状兴田镇是典型的落后农村地区.配套标准低,环境差,村民的无序自建对本地历史遣存逐年年侵占和破坏,随着武夷新区的空间发展战略提上日程、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选址以及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镇的政策优势,使兴田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无序蔓延的旧城用地现状再加上2010年619特大洪灾建舟田镇面临极大的挑战与发展瓶颈.本文反对大拆大建式激进的新区开发模式,倡导新旧融合、弹性发展的原则,在充分保护利用现有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山水格局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村民更新意愿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连年整备、重要交通市政设施弹性预留、新老区区别控制引导、重点形象区集中提升等可造作性强的策略,并最终提炼为可供政府决策的行动计划,引导遍地区有机更新发展.既保证了该地区近其灾民重逢安置以及历史文化保护的迫切需求、又对远期武夷新区战略发展做出了弹性合理预留.
  •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控济发展背景之下,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所建构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为皈依,重新研究审视了香港法定图则体系,本文从编制范围、编制单元划分、基本架构和规划内容等四十方面着重探讨了香港法定图则编制方法的显著特点,同时指出必须重点辨析“三类法定图则之间的关系”、“法定图则与内部图则的关系”、“法定图则与通则文件的关系”、“法定图则与开发控制体系关系”这四对关系,从而全面剖析香港法定图刚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其对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若干启示,提出应“进一步明确控规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探讨控规的基本构架”、“进一步强化控规的土地用途管制”、“进一步加强控规的实体性规制”。
  • 摘要:研究同一运载能力下,不同车型、不同发车间隔条件下的客流在站台处的总耗时(为站台等待时间与上下车时间之和),分析总耗时随公交车大小和载客容量的变化趋势,以站点客流的总耗时最短为约束条件,提出最优的公交车选型方案.以南京市的16路公交车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铁车站综合开发的类型和模式,通过对日本和香港等地铁站综合开发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指出了国内地铁站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地铁车站站域综合开发的设计理念和实施建议.地摊站站域综合开发应为以地铁的建设为触媒,打造活力的地下综合型商业空间.开发从人的使用为出发点,构建完善的地上地下交通网络.提升区域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增加城市经济活力,激发地区发展潜力,同时缓解区域停车压力.以此为目的,本文提出在地铁车站站域综合开发时应强化车站节点凝聚力,实现“站城一体化”;建设具有高度便利性的车站空间,提高乘换的方便性并加强与城市的衔接;构筑与城市结构相呼应的人性化尺度的立体步行网络空间;统筹考虑“水/光/风”要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将车站的使用功能、硬件设施、环境条件等各种细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文最后指出地铁车站站域综合开发的关键:一是将地铁车站的建设与城市规划密切配合;二是需要确定投资主体,使地铁综合开发与地铁工程的进度相适应,在地铁站站域综合开发的规划建设时应保持整体性和协调性.
  • 摘要:经济的发展主导着城市的空间格局.对于任何一个开放城市而言,新的交通方式必然带来新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在空间地理上的布局.本文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从城际铁路引发的城市经济地理变化这一角度入手,寻找运用经济地理学原理来研究城际铁路对城市空间格局影响的方法,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2006年以来江苏省各城市在规划编制单元划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难点,并认为规划编制单元应面向全省各级城市进行推广,实现城市规划区的编制单元全覆盖,并建立相应的规划编码体系,为规划管理信息化平台做好基础.同时,本文提出在未来控规编制中增加规划管理单元的环节、实现基于规划管理单元的整体容量控制方法,增加控规的弹性。
  • 摘要:文章结合重庆市都市区建筑高度与容积率管理的实施效果分析,探讨了建筑高度控制与建筑结构、地块面积,市场需求和容积率管理的关系,以及建筑容积率与居住小区业主总满意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建筑高度和容积率控制管理的建议:(一)以城市设计研完成果和项目规划设计条件咨询为基础,强化重点形态引导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二)结合土地出让计划,预先开展土地出让条件的深入研究;(三)对重点开敞地区建筑高度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引入梯度控制理念;(四)细化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管理,给定一定的幅度范围间接控制建筑高度:(五)建议结合城市形态分区和基准容积率对建筑高度进行间接控制.为土地出让条件的论证提供依据.
  • 摘要:本文阐述了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难,静态的蓝图式设计成果与动态的规划管理需求不相衔接,导致城市设计不能有效实施,当前规划管理呈现精细化发展趋势,规划管理需要城市设计,它要求城市设计编制规范化,包括编制内容、表达形式、编制规程等各个方面,建立统一的标准;同时要求城市设计的管理法制化,与“一书两证”制度结合起来,将城市设计的内容转化为规划设计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设计的实施.上海的附加图则正是适应这种要求而提出的.附加图则是重点地区建设项目许可的必要依据,需纳入土地出让的规划设计条件,它通过五大类控制要素,使设计阶段的语言转化成为管理语言,让城市设计更好的融入控规中、更好的控制、引导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附加图则的编制内容包括法定文本和技术文件,法定文件包括《附加图则》和《附加图则文本》两部分,技术文件包括《附加图则说明书》,即深化城市设计地区的城市设计说明.
  • 摘要:本文首先从各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法规入手,分析各地方法规的共同特点即对城市必需的保障系统和公益设施的刚性控制、对地块控制指标弹性控制和对调整程序的探索,其次,从《城乡规划法》的立法精神和地方政府的土地作机制方面分析了地方与中央、地方法规与法律规章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当前控规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制度设计层面而非编制技术层面,最后,基于对现存地方法规的解析,提出在新的背景下控制性详细地方法规更新完善的建议.
  • 摘要:从都市圈具有阶段性更替规律的发展轨迹视角分析了空间扩展过程与动力机制的相互关心,认为影响都市圈的空间发展是由区位、资源、历史组成的基础作用力,产业、交通、人文组成的内生发展力和资金、技术、政策组成的外在推动力之间博弈而生的,初步揭示了都市圈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并由此分析了影响哈尔滨都市圈演化的主要动力要素,即历史动力、现实动力和新锐动力.通过其相互作用共同促使哈尔滨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 摘要:针对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基于对传统城市规划和交通换乘理论的分析,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创新研究VCT(Verdical Conneclion and Transit System)即竖向换乘交通模式理论.并对VCT模式形成的背景、理念、内涵及规划原则等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同时系统地介绍了VCT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理论的适用对象及实施管理措施,VCT模式将作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规划手段,开始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研究和应用.
  • 摘要:本文根据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通过调研,对现状津滨双城间客运交通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结合城市发展及用地布局,分析津滨双城间城市发展趋势,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客运交通发展模式,并通过情景分析法,引入约束条件,对现有规划进行评价和检讨,从而提出优化模式和建议,引导城市理性增长,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国以人为本、技术先导的公共交通体系,德国时间就是生命的完善公共交通的理念,新加坡科学高校的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匈牙利布达——佩斯主次有别的运营网络,归纳总结出各发达国家在发展公共交通中的共性-注重对人的关注,公共交通的关键点在于提高稳定性和保障正点率.最后结合国内雨后春笋般建设地摊的现状,提出单纯依靠地铁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公共交通是一个完整体系,发展公共交通关键在于路面交通的畅通,其本质在于对人的关心.
  • 摘要:本文回顾了1960-1970年代起新加坡规划体系由单一法定规划向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并行的二级体系转变的改革历程,分析了城市的高速发展要求与消极控制的法定规划体系间的矛盾.认为这一矛盾是造成新加坡总体规划1958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政体特点、开发主体等方面对比了当前中国与六七十年代新加坡规划体系的社会经济背景.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当前中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境是由城市的积极发展要求与消极控制型规划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根据这一认识,对两种当下流行的控规改革举措进行了思考.作为结论,提出了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不仅需要控制型规划,还需要建构型规划,并阐述了两种规划各自的作用范畴,对通过改革建立控制型规划和建构型规划并行的规划体系给出了建议.
  • 摘要:开发强度控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未来土地开发的收益,突出体现了城市规划中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对城市建设强度的分布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榆林新区核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从如何对开发强度控制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为基本出发点,基于“底”“图”模型对城市开发强度进行分级.
  • 摘要:容积率作为开发强度的核心指标,其直接反应了-片地区或一宗地的开发利用情况及其经济价值。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在对容积率进行赋值时,各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制定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其主要依据.由于该类规定中的相关内容制定得往往过于粗略,且缺少对城市内部不同昀区域在开发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性缺少考虑,由此,本文将以探讨容积率指标弹性控制曲出发点,针对目前现状指标赋值方法中的“一刀切”现象,对区域差异视角下的容积率弹性控制展开探讨,并提出“近实远虚”的弹性值域控制方法.
  •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兼具技术理性和公共政策属性的法定规划,本文以拉萨主城控规为例,从增强控规技术理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控规编制中贯彻落实总规要求,进而将城市发展战略意图融汇于具体的规划建设管理之中.
  •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对指导城市建设意义重大,而传统的控规对城市风貌涉及较少,或语焉模糊;城市风貌是城市文化和特点的直接载体,是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城市风貌作曲法定规划采执行.本文以山东临沭为例,分析了城市风貌的物质要素(高层建筑、水系、绿地、广场等)和控制要素(色调,高度、空间组合)的组成,把城市分成7个风貌分区;通过现状物质色调和文化传统色调提取,结合分区,确定各分区的主色调,辅助色调和点缀色调范围;通过各类景观物质要素的空间布局,以视域分析为依据,确定各视线通廊上的建筑限高;根据地块的风貌物质要素和高度控制,确定分区的建筑容积率范围;同时根据城币景观均好、景观要素的均匀分布和居民出行习惯,确定个景观要素的空间组合原则,本文从景观物质要素空间组合、片区容积率、高度控制和色调来体现城市风貌,从城市风貌的角度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对土地的占用主要是交通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而高速公路大规模的建设所带来的土地资源利用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从交通效率、土地供给的角度对山东省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又从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城市建成区土地扩张与空间布局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基于GDP规模分布的情况分析,说明高速公路建设导致区域城市呈等级扁平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指出山东省应控制高速公路适度规模、提高综合效益;密切关注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发展、防止无序蔓延;采用都市圈发展战略、节约资源.
  • 摘要: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机动化特征日益显著,民众的公共意识也逐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与公共利益进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公共利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公共利益协调发展的方法,并结合工程建设分析了相应对策.
  • 摘要:发展背景、环境要素的差异使中国内地各区域经历不同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形成迥异的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城镇空间分布连续、匀质,而中部地区城镇空间呈无序、分散的状态.中、东部地区不同的城镇化发展要素:政策取向、区位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决定了中部地区不会沿袭东部的发展模式,再基于spss方法定量分析的结果,网络节点式的空间布局更适应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应优化中部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区域路网密度,充分发挥区域路网排他性,重点培育有发展潜力的、位于区域交通网络节点上的城镇,用政策手段保障重点城镇的优先、优化发展.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以开区区为主导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资源环境日益短缺的背景下,东部地区以工业为主导的开发区开始步入“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进程.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分析了苏州工业园区从“工业区”向“新城区”定位的变化,解析了10多年来转型驱动下地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定位的变化,提出了转型驱动下苏州工业园区在苏州中心城区空间重构中的作用,以及苏州工业园内空间重构和功能重构的发展路径,并从政策创新的角度探讨了园区空间重构的保障措施.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北部部分核心区规划的研究背景。描述了适当总量、合理分布、弹性混合的总体思路,包括:中关村产业园区自身发展规律;适当总量的确定;建设量的合理分布;功能混合,弹性预留。探讨了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的整体空间布局及生态模拟辅助规划布局。分析了规划中自然与人工生态要素的交融。
  • 摘要:本文以呼和浩特新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例、以吸收陆桥口岸经济辐射为着眼点,以区港配合为切入角度研究新区规划建设,拓展传统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思路,提出服务业新区产业用地规模预测参考因子,支撑条件,用地构成分析,产住比例分析,和综合道路交通规划新尝试。
  • 摘要:鉴于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独特的规划目标、控制内容,且发挥作用效应的基础是准确把握其控制要素,本文在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风景区规划以及管理的要求,对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要素构成做了强要的调整和扩充,得出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包括资源保护、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景观风貌、行为活动六大控制要素,通过对各大控制要素的分析,采取“分级”、“分层次”的方式构建控制要素体系,为了进一步强化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规划管理的作用,专门提出面向规划管理的控制方法,控制要素体系的构建,为研究风景区拄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奠定了基础,对风景区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将行人交通(主要是行过街交通)和机动车交通纳入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引入了交通系统最优思想,以系统延误为主要参考技术指标,以加入行人交通延误和机动车交通延误权重的方法提出了系统延误模型,此模型的提出不仅考虑了行人过街交通的安全问题,而且考虑了机动车交通的畅通问题.最后,以交通系统最优为原则,提出了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依据,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为相关交通管制措施的制定提出了合理建议.
  • 摘要: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也给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创新带来了机遇,本文在分析江苏省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创新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经验,从规划理念.规划编制内容和框架、规划技术手段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总结了两个规划同步编制情况下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创新点.
  • 摘要:根据城市化进程规律,城市化水平达到65~70%以后,上升将变得缓慢.在保护耕地的原则下,大规模郊区化不会发生,城市与自然地空间关系将趋于稳定,届时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很长的时间内可能保持不变.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今天的城市规划应置于四维空间,即从10余年后的城市“终极稳定蓝图”背景下考虑今天城市空间的规划.因为城市空间结构一旦形成,便难以更改.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分析得出,大城市的近郊用地是当前城市化的前沿空间地域,如果城市化过程中,其空间使用上采取与城市内部“异质化”的发展思路,适度保有自然空间,形成城市与自然分离又结合的空间关系,那么10余年后所形成的城市“终极稳定蓝图”将兼有都市之便和自然之利,更适宜生活,可以更有效地防止随之而来的“郊区化”,也更易产生消费需求.
  • 摘要:《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后,控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得到进一步强化,规定建设项目的实施必须满足控规的控制要求,土地开发强度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开生强度的约束条件不断增多,《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以来,日照问题对当前土地使用强度确定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应对新的形势呢,笔者从新区和旧城两个方面以满足日照为前提提出了新的强度确定方法,本文比较了当前强度方法,分析当前控规编制的三欠考虑,提出基于日照分析的土地开发强度确定的新方法及模式、并形成规范、流程、通用的量化标准.
  • 摘要:本文在简要阐述城市的建筑高度对城市风貌维护与建立重要性的基础上.明确了建筑高度控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最重要控制指标之一.列举当前与城市建筑高度相关的理论,通过采用点、线、面、区的多维分析方法与GIS、Scthup、SPSS等多种模型性分析手段,提出了针对城市重点片区可量化性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同时结合长沙梅溪湖国际功能区浪琴湾地块,进行方法论的实例研究,以便更好的对此量化研究方法进行解析.
  • 摘要:浙江东部作为河网型水源地区,存在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原水水质多不达标、用水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等问题.为确保该地区供水安全,浙江省提出在县级以上城市建立备用水源,城市型平原水库指位于城镇规划建成区内部建设的平原水库.该类水在起到保障周边区域供水安全功能的同时,对城区景观风貌、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发展方向等方面均将产生重大彭响,本研究以浙江嘉兴市《海宁紫薇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项目为例,重点研究解决水库开挖的工程性问题、探讨水库开挖对城市空间结构、山水格局的影响、分析鹃湖湖面形态选择和构建的基本原则,并重点分析并解答城市型平原水库周边滨水地区规划中的工程性,生态性,文化性,经济性等核心问题.
  • 摘要:停车场规模的大小对城市交通有一定影响.规模过小停车供需矛盾突出,规模过大停车场使用效率低,不经济,因此需要研究停车场的合理规模.本文考虑了进出停车场的车辆不影响与之相关的道路正常通行的情况下的停车场的合理规模,并从交通区位、周边土地利用等角度分析了影响停车场规模的因素,并采用交通流理论中的可穿越间隙理论确定了停车场的合理规模.
  • 摘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保税港区发展经验基础上,总结前湾保税港区的现状交通特征及主要问题,分析在封关运营后交通体系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保税港区发展所必需的对外交通、内部交通、内外衔接交通三大系统,并通过对外疏港通道、内部道路网络、卡口布局、衔接立交等具体研究内容,深化疏港解决办法,对其他保税港区的发展建设将有一定借鉴意义.
  •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出路.在阐述低碳城市概念及内涵,以及分析影响低碳城市的因子的基础上,通过测算我国35个直辖市、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的碳缺口情况,构想和判定低碳城市标准,以长沙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低碳城市进行定量剖析,得到长沙2000年以来城市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和碳缺口情况,最后提出长沙发展低碳城市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 摘要:地表的透水性会影响场地的水循环、甚而会累积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在我国现阶段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单个场地的地表透水性看似小问题,然而多个场地的累积影响所承载的生态意义却不容忽视.本文选取了美国和新西兰多个城市在场地规划管理中的相关实践,从减少场地规划中的不透水地表,增加硬质地表透水性两方面,分析了其采取的法规强制、设计倡导、工程标准化、政策激励等多种管理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头减少"为主、以"末端补偿"为辅的管理思路,以及结合开发时序,多手段联合的作用机制.研究启示,应该提升现有的场地规划管理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融入对地表透水性的关注,通过对既有管理方法和控制内容的适当调整,逐步改善场地地表的透水性,改善城市环境.
  • 摘要:本文以增强控规管理的实效性为研究导向,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针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而采取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并以江苏软件园吉山基地为例.对控详与城市设计有机协作的规划编制方法进行探讨.
  • 摘要: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2.6忆的农民工,并且以每年约两千万的速度递增.文章针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搜集和资料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背景、群体组成特征以及他们在城市中生存、发展面临的居住问题,并根据城市规划学科的特点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住宅户型设计三十层面挺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彰显城市规划作为合理分配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一种公共政策,在促进和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 摘要:文章总结了“十一五”期间住房建设规划的一般方法,并分析了其在定位、方法及各类住房上存在的问题,认为“十二五”期间在“宜居、幸福、民生”等目标指引下.住房建设规划应从单一向综合、从静态向动态、从被动向主动、从独立向融合转变.
  • 摘要: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苏州市9个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地点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总结了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类型、居住设施条件、居住期望与意愿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并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从制度和政策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 摘要:高铁站前区是宣城东部片区连接主城区的东大门,宣城是皖江城市带对接长三角地区的东大门.本文从“交通换乘与集散服务”的门户区域、“东联战略与能级提升”的空间栽体、“文化传承与景观塑造“的过渡地带三个方面阐述高铁站前区是城市新区、旧城职能转变的空间契机;”从强化服务+提升能级”、“东西融合+整体协调“、“彰显文化+塑造特色”三个方面阐述高铁站前区是城市新区、旧城整体升级的重要引擎,突出了高铁时代来临的背景下,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包括客运专线)规划建设进度的加快以及铁路运营速度不断的提升,高铁枢纽的改造和兴建势必给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以大型交通设施的开发引起更多的城市复合功能开发、成为城市连锁开发的催化媒介、刺激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在中观层面研究高速铁路站点地区经济活动多样化、城市功能复合化、城市空间布局立体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启发城市土地开发的新思路、功能布局的新模式,形成符合高铁枢纽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规划设计新方法.
  • 摘要:基于可拓学理论的城市生态规划程序是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矛盾问题的一种新的途径,也是一种对传统城市生态规划程序的深化与改进.论文以可拓学解决矛盾的流程和城市生态规划程序为基础,研究其在解决城市生态规划问题的特殊性流程,改进了传统的城市生态规划程序,从而在理论应用方面找到可拓学,城市规划、城市生态规划之间的契合点,论文将生态规划程序划分了4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生态调研阶段、分析变换阶段和规划成果阶段.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程序的建立拓展了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形式化求解城市生态规划矛盾问题提供了程序保证.
  • 摘要:本文以南京市典型保障性社区西善花苑小区为案例,研究保障性社区居民的居住—就业变迁特征及其空间匹配性,并分析社区居民居住—就业存在的空间障碍及其形成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该小区内的居民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匹配现象,主要表现为保障性社区居民从原有市区居住地迁向郊区的政策性住房基地,造成了居民工作地与居住地的分离,虽然居住条件得以一定改善,但却牺牲了就业、上学、出行等的便利度.居住就业空间不匹配将影响相关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保障性住房合理布局的空间方案和实施途径.总结保障性住房空间建设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保障性住房空间优化的对策建议,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大城市的快速扩张,城下人口规模及其社会阶层构成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作为其投影——城市社会空间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奇异与重组,居住空间隔离正是其中一种十分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命题.笔者以此为研究视角,选择上海中心城区提蓝桥街道为验证案例,通过对街道日常生活设施现状以及居民的使用,评价及需求调查,研究居住空间隔离背景下新旧居住区居民设施使用的异同,分析不同设施供给者在配置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对未来城市中心区日常生活设施配置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如何更好的实现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进行有益探索.
  • 摘要:本文结合深圳市高新区内的住区停车调查结果,分析了国内城市住区现有停车方式特征,以及各种停车方式所带来的人与环境健康问题.结各国内外案例和技术方法的探讨,提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停车方式,即构建合理的停车单元、确定有效的停车组合方式、采用健康保障技术和管理方法,以缓解住区停车与行人.住区停车与环境人之间的冲突,实现住区的健康发展.
  • 摘要:本文以规划设计视角作为切入点探讨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趋势及综合性问题,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相关问题的积聚.高层高容积率发展,是基于我国大都市建设用地日趋稀缺、住房建设容积率不断攀升的趋势,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需求下的选择.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提高保障人口数量,是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同时也产生了如公共空间极度公开化与社区归属感的冲突、套型面积小与居住舒适度的矛盾等人居环境营造难点,以及产生居住空间分异、社会底层住宅“标签化”意识凸显等设会性问题.
  •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多城市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城市机动化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停车问题日益突出,停车均的规划与管理也越发重要,本文以厦门市为例,分析停车场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深层次症结,提出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强化停车场规划建设与管理原则,设立公共停车场建设发展专项基金、吸引民间投资、实行差异化收费等规划管理对策.
  • 摘要:本文以淄博市老城区市支路网改造和梳理为例、分析支路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结合淄博市的实际情况.提出支路网改造及控制的原则和相应的支路网改造建设及管理措施.并且在文章的最后用三个具体的改造案例来说明淄博市老城区城市支路网改造与梳理的内容、政策建议和改造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期达到指导淄博市老城区支路网规划建设的目的.
  • 摘要:新城市主义区域层面上提出的紧凑和功能复合发展建设的主要路径,是在“区域公交网”和“公交都市”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公交点建设紧凑型“公交社区”,形成区域精明增长的空间发展格局.本文在借鉴美图波特兰、丹麦哥本哈根以及瑞士苏黎世等世界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区域公交网”,建设以TOD模式引导公交网建设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公交都市”的发展策略.并以环珠江口湾区规划为例,提出在构建以城际轨道为主,与城市地铁、BRT和常规公交等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无缝衔接的区域公交网基础上,围绕公交站点建设生产、生活服务业集聚的公交社区,引导区域紧凑发展;最后提出公交区域专营化、轨道建设“地铁+物业”的开发模式、土地开发的可转让发展权以及容积率奖励等政策措施,作为“区域公交网”与“公交都市”发展的实施途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