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使臣与近代外交(1875-1911):话语转型与外交实践
【6h】

晚清使臣与近代外交(1875-1911):话语转型与外交实践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概念界定与学术回顾

三、理论、方法与本文框架

四、成果与不足

第一章、话语转型与外交理念

一、外交话语的转型-从春秋视角与连纵思想到公法理念

二、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三国同盟及三国协约的认识为中心

三、晚清使臣与国际组织

第二章、晚清使臣之外交实践-以华工保护为中心

一、驻英、德使臣与东南亚华工保护

二、驻美、日、秘使臣与拉美华工保护

三、驻美使臣与北美华工保护

四、驻英、德使臣与大洋洲华工保护

五、驻英使臣张德彝与南非洲华工保护

第三章、制度转型与使臣更替

一、传统的途径:推荐与继承

二、清末外交制度转型

三、张德彝个案的意义

第四章、晚清使臣困境之探析-以郭嵩焘、刘锡鸿的纷争为中心

一、郭嵩焘与刘锡鸿的早期相识

二、郭刘二人出使前的交往考察

三、出洋后郭嵩焘与刘锡鸿的纷争与冲突

四、第三者的态度:关于黎庶昌的中立与英国报纸的评论

五、结论:性格即命运?

余论:对“近代外交失败论”的不同看法

附表1:1875-1911年清代驻外使臣简表

附表2:郭、刘出使前在京期间交往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内部就出现了专门从事外交活动的驻外使臣群体,他们大多数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与西方接触的过程中,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转变,成为近代外交转型的主观因素.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与以往官僚所不同的作用与特征.该文在大转折的时间和空间中立论,以人物群为研究对象,勾勒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代驻外使臣的主要特征与群体气质,并且点面结合,以宏观的视角考察晚清外交大变迁的背景下,晚清使臣与外交制度的重建构过程.在内外交困的近代中国,驻外使臣勉力维护着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尚能有所作为,应视为精英群体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