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季遗民的处世之道——张岱个案研究
【6h】

明季遗民的处世之道——张岱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前言

(一)“遗民”的界定

(二)遗民问题学术研究回顾

二、张岱其人

(一)簪缨世家

(二)史学成就

三、梦里不知身是客:身份的转变

(一)晚明的困境

(二)早年的郊游活动

(三)披发入山

四、归梦难成——遗民的选择

(一)不见旧耆老——张岱的黍离之悲

(二)人命若朝霜——同时期文人的不同选择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1644年明朝灭亡,士人群体中的一部分成员对清朝的建立抱有仇视、抗拒的态度,他们拒绝仕清,苦节守穷,成为明季遗民。明遗民与前代遗民相比,其特别之处在于,他们既怀有对故国灭亡的悲痛,又同时因清朝统治者的特殊民族身份,让素有“华夷之别”观念的传统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因而明季遗民在数量上较往代更为庞大,对新朝的抗拒态度更为强烈。
  张岱就是明季遗民群体中的一员。明万历二十五年,张岱生于绍兴城内一个钟鸣鼎食的家庭,少年时肆情享乐。甲中之变时,张岱正值中年,面对国破家败的现实,张岱毅然选择披发入山,之后僦居绍兴城郊的快园,尽量避免同清统治下的社会发生联系。张岱在鼎革之际身份的转变造成的心理反差,是整个明季遗民的缩影。
  明遗民经历了国破家散,面临到生存与否、怎样生存的问题时,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处世态度。他们认定将自己的政治前途寄托于新朝是失节象征。而节义的失守,是远比死亡更令遗民感到痛苦的事。所以他们中的激进者如祁彪佳选择以死名节;更多如张岱者,将自己封禁在自己创设的“琅嬛福地”,不再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也有像钱谦益这样,在仕清与抗清之间摇摆不定。
  这些出现在鼎革之际的不同选择,一方面是受到客观环境影响:晚明之际商品经济发展,经世思潮逐渐兴起,士人开始自觉地反思国家弊端,在国难当头之际,赋予了自身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考虑到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对生死观、君臣观的理解,都因个人阅历、性格的不同,在国变之际作出了差异性的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