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组日本七鳃鳗rLj—RGD3与其突变体蛋白类HRG的抗血管新生与抗真菌活性
【6h】

重组日本七鳃鳗rLj—RGD3与其突变体蛋白类HRG的抗血管新生与抗真菌活性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富组氨酸糖蛋白的结构特点

1.2 富组氨酸糖蛋白(HRG)的生物活性

1.2.1 调节血管新生

1.2.2 调节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和FcyR介导的吞噬作用

1.2.3 调节凝血和纤溶功能

1.2.4 调节细胞增殖和吸附

1.2.5 pH感受器和锌离子检测器

1.2.6 抑菌活性

1.3 结语

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数据库与软件

2.2 方法

2.2.1 一级结构分析

2.2.2 二级结构预测

2.3 结果

2.3.1 野生型Lj-RGD3一级结构分析

2.3.2 野生型Lj-RGD3信号肽分析及其二级结构

3 野生型rLj-RGD3及其突变体蛋白的基因合成、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

3.1 材料、试剂

3.2 rLj-RGD3重组蛋白及其六种突变体蛋白的制备

3.2.1 六种突变体目的基因片段的合成

3.2.2 六种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提取

3.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3.2.4 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表达菌中

3.2.4 提取质粒做基因测序检验

3.2.5 IPTG诱导表达蛋白

3.2.6 七种重组蛋白的表达及提纯

3.2.7 Tricine-SDS PAGE电泳

3.2.8 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纯化蛋白的浓度

3.3 结果

3.3.1 野生型Lj-RGD3的蛋白序列比对分析

3.3.2 七种重组蛋白的cDNA序列合成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3.3.2 目的基因质粒的提取及表达菌的转化

3.3.3 七种重组蛋白的IPTG诱导表达

3.3.4 七种重组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3.3.4 七种重组蛋白的蛋白质浓度测定

3.3 讨论

3.4 结论

4 rLj-RGD3与其六种突变体蛋白抗血管新生活性的比较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细胞增殖实验

4.2.3 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

4.2.4 HUVEC细胞的迁移实验

4.2.5 HUVEC细胞的浸润实验

4.3 结果

4.3.1 对bFGF诱导的HUVE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4.3.2 对bFGF诱导的鸡绒毛尿囊膜(CAM)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

4.3.3 HUVEC细胞的迁移和浸润实验

4.4 讨论

5 rLj-112蛋白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5.1 材料

5.2 方法

5.2.1 用牛津杯法检测野生型rLj-RGD3及其突变体蛋白的抑菌活性

5.2.2 用稀释法测定rLj-112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抑菌率

5.2.3 测定rLj-112的杀菌动力学(Time-kill)曲线

5.2.4 rLj-RGD3及突变体处理后白色念珠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5.3 结果

5.3.1 用牛津杯法比较rLj-RGD3及各突变体蛋白的抑菌活性

5.3.2 用牛津杯法测定浓度梯度的突变体rLj-112的抑菌活性

5.3.3 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抑菌率的测定

5.3.4 测定rLj-112的杀菌动力学(Time-kill)曲线

5.3.5 rLj-RGD3及突变体处理后白色念珠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5.4 讨论

结论及展望

本论文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Lj-RGD3为七鳃鳗口腔腺中发现的RGD毒素蛋白,含有三个RGD模体序列,且与富含组氨酸糖蛋白(HRG)有一定序列同源性。本课题旨在探讨Lj-RGD3类HRG的抑制血管新生功能和抑菌功能。为了研究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本文对野生型Lj-RGD3进行了RGD及组氨酸His的缺失突变,合成了六种突变体,包括:缺失全部His,并缺失或者保留三个RGD的Lj-26和Lj-27;保留全部His,缺失三个RGD的Lj-112,以及分别只保留第1位,第2位和第3位RGD的Lj-113,Lj-114和Lj-115。将这六种突变基因全序列合成后,构建于载体pET-23b中,IPTG诱导表达可溶性蛋白,然后经组氨酸亲和层析进行纯化。
  抗血管新生功能实验方法与结果: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显示,rLj-RGD3的六种突变体蛋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用鸡绒毛尿囊膜(CAM)模型研究这七种蛋白的体内抗血管新生功能,结果显示,用等量的蛋白去处理鸡胚,除rLj-26外,rLj-RGD3与其他五种突变体蛋白均能抑制鸡胚的血管新生,其中rLj-112和rLj-27的作用更加明显。抗血管新生分子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浸润。本文用Transwel板检测各蛋白对bFGF诱导的HUVEC细胞迁移和浸润的抑制作用,浸润实验中,在Transwell板中包被人工基底膜基质Matrigel来模仿体内环境。结果显示,除rLj-26外,rLj-RGD3与其他五种突变体蛋白均能抑制HUVEC细胞的迁移和浸润,其中rLj-112和rLj-27的抑制率较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除rLj-26,野生型rLj-RGD3与其他五种突变体蛋白均具有抑制血管新生功能,且突变体Lj-112和Lj-27都表现出了较野生型和其他突变体蛋白较高的活性。这表明,rLj-112为类HRG蛋白,可能参与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而抑制血管新生;而rLj-27是RGD毒素蛋白,是以整合素信号通路行使抗血管新生功能的;同时存在RGD模体和类HRG结构并没有使野生型Lj-RGD3的抗血管新生功能得到增强;只含有一个RGD的突变体蛋白Lj-113、Lj-114及Lj-115的抑制血管新生功能均强于野生型rLj-RGD3,说明三个RGD模体间的抗血管新生功能也不是相互叠加的。
  抑菌功能实验方法与结果:采用牛津杯法检测rLj-RGD3及其突变体蛋白的抑菌活性,首先选取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白念珠菌作为试验菌,结果显示,野生型rLj-RGD3与其他突变体蛋白均有一定的抑制真菌活性,但没有抑制细菌活性。相较于其他蛋白,突变体rLj-112的抑菌圈最大,且rLj-112抑制白念珠菌的活性是呈剂量依赖性的。采用逐级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来检测rLj-112对白念珠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抑制率。结果测得野生型rLj-RGD3的MIC值为42μM,rLj-112的MIC值为7.7μM,阳性对照酮康唑(ketoconazole)的MIC值为15μM。接着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了rLj-112的杀菌动力学(Time-kill)曲线,结果显示,1×MIC和2×MIC的rLj-112在分别作用12h和6h后,能够使白念珠菌的生长减少98%以上,而0.5×MIC的rLj-112在作用24h后,依然不能明显的抑制白念珠菌。为了观察rLj-RGD3及其突变体处理后白色念珠菌膜的形态,将白念珠菌与各蛋白30℃孵育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PBS相比,rLj-112处理过的白念珠菌在形态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白念珠菌细胞膜破裂,且细胞内容物外渗;而缺失掉所有组氨酸的突变体Lj-26抗真菌的活性明显减弱。因此可以得出结论:rLj-112作为类HRG蛋白,能够以独特的机制有效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野生型rLj-RGD3及其他突变体的活性明显弱于rLj-112。而能够有效发挥抑菌功能的最小片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