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恶性阻塞性黄疸经胆管引流术与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
【6h】

恶性阻塞性黄疸经胆管引流术与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2 方法和资料

2.1 资料来源

2.2 方法

2.3 降黄效果分析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PTCD或胆管支架置入术后1周降黄效果

3.3 PTCD或胆管支架置入术后4周的降黄效果

3.4 各因素的初步分析

3.4.1 影响患者术后1周降黄效果因素

3.4.2 影响患者在术后4周TB因素

3.5 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恶性阻塞性黄疸在临床上确诊时通常已经发展至晚期,因患者的自身情况观察到只有个别可通过外科根治术进行治疗,同时患者采取外科姑息切除和分流旁路术所导致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高。在1966年英国医师Seldinger实施套管针在右肋间进行穿刺进入胆道并进行胆道减压使并发症明显降低;在1974年,Okduda等人将细针穿刺相关技术进行了改进与发展,并第一次成功做到了在穿刺后无外科进行干预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1974年Stocknm以及Molnar实施经过皮肤穿肝胆道引流术(PTCD)可有效将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病情进行改善和缓解后,在临床姑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方面,PTCD作为首选手段,从而为不可采取旁路分流进行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减压治疗的方案。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的广泛深入开展(以及介入治疗方法与介入器材的不断进步),介入微创技术的日渐成熟,使胆道内支架置入成功率大大提高,病人全身情况改善,为进一步的治疗(如肝TACE术、内放射治疗、二期手术切除等)创造良好的条件,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可望进一步延长存活时间。目前临床上胆管引流术与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影响降黄及其恢复的原因一直是临床医师研究的焦点。
  目的:本论文旨在探讨胆管引流术与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患者在1周以及4周治疗后总胆红素(TB)下降状况以及影响患者降黄效果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本论文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7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PTCD和胆管支架置入术,其中男性49例(64.47%),女性27例(35.53%)。患者的年龄范围是21-79岁,年龄平均值为(59.6±12.2)岁。根据患者实施PTCD及胆管支架置入术的情况对患者术后降黄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回归分析,分析其相关因素,寻找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对术后患者恢复与哪些因素相关。
  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进行PTCD和胆管支架置入术,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实施置入治疗,其中采用外引流管共计12例,所占比例为15.79%、实施内外引流管共计37例,所占比例为48.68%,实施金属裸支架共计27例,所占比例为35.53%。置入器材统计如下:20根外引流管、62根内外引流管和46支金属裸支架。
  本次研究标准为患者术后1周及4周的总胆红素(TB)水平,对各因素实施单向方差分析,两组样本t检验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通过统计分析观察到有显著意义的因素包括:治疗手段、手术前患者黄疽持续时间、手术前患者的TB水平、手术前患者肝功能,梗阻情况以及患者于手术后1个月的感染状况。
  结论:对PTCD以及胆管支架置入在患者术后1周和1个月的降黄成功率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治疗手段,患者的狭窄情况,患者术前的肝功能,患者梗阻情况,患者术前TB水平,患者术前黄疸持续时间以及患者手术后1个月的感染状况。其中恢复较快的患者情况主要特点为:非肝门区、在术前经肝功能检查为Child-Pugh B级,并未完全发生梗阻,经支架置入术后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而恢复缓慢的患者特点为:手术前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其在手术前的TB水平高、且手术后1个月出现感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