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构建
【6h】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构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部分前言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相关概念的梳理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部分 幼儿园课程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一、 幼儿园课程目标之人文关怀缺失

(一)课程目标的预定化

(二)课程目标的统一化

(三)课程目标片面化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人文关怀缺失

(一)课程内容单一化

(二)课程内容远离了幼儿的生活体验

(三)课程内容忽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之人文关怀缺失

(一)课程实施程序化

(二)课程实施中师幼关系等级化

四、幼儿园课程评价之人文关怀缺失

(一)课程评价内容片面化

(二)课程评价方法量化

第四部分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构建

一、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目标构建

(一)课程目标注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幼儿个性差异

(二)课程目标注重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程目标为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内容构建

(一)课程内容注重幼儿德育教育

(二)课程内容注重与幼儿生活联系

(三)课程内容注重幼儿审美教育

(四)课程内容注重各学科领域的整合

三、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构建

(一)课程实施注重对话性

(二)课程实施注重游戏性

(三)课程实施注重体验性

(四)课程实施注重生成性

四、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评价构建

(一)课程评价内容注重多元化

(二)课程评价方法注重质性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形成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思想,科学教育占领了学校教育的统治地位,导致了人性危机、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失落。反思教育的发展现状,教育应回到原点,重新找回失落了的人性。 幼儿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幼儿园课程是幼儿教育的载体,它直接影响儿童在这一阶段所获得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幼儿教育应关注儿童,尊重儿童,“激活”儿童,让儿童在和谐、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应体现人文关怀,为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释了选题的来源,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目的、意义,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的梳理。 第二部分:整理综述了国内外幼儿教育理论中体现人文关怀的相关内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教育史,从孔子开始便提出师生平等、因材施教、启发教育的思想。到了近代,蔡元培强调要尊重受教育者,要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我国近代人文素质教育先驱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活教育”、“整个教学法”等思想至今仍对我们的幼儿教育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西方教育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理论也很丰富,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教育家反对人性压抑和禁锢,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和热爱儿童,培养儿童个性和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夸美纽斯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编绘了世界上第一本儿童读物《世界图解》;福禄贝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建立了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幼儿园课程体系;蒙特梭利提出适宜的环境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化教育思想,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这些古今中外人文关怀教育思想,构成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笔者通过对内蒙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的调查、访谈以及到幼儿园实地观察,发现目前幼儿园课程各要素中均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预定化、统一化,忽视了幼儿的差异性,过分强调对幼儿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注重客观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幼儿情意、态度的培养,忽视了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课程实施程序化,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忠实地执行课程设计,师幼关系不平等,教师是播音机,幼儿是接收器,丧失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是权威,是规范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是权力的执行者;课程评价更多地注重对幼儿知识获得情况的评价,忽视了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第四部分:针对幼儿园课程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人文关怀教育理念下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并提出以下建议:课程目标应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应注重幼儿德育培养,实现从培养“好孩子”向培养“小公民”转变;课程内容要注重整合,要与幼儿生活相联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加幼儿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构建幼儿完满的精神生活,帮助幼儿完整地认识世界;课程实施中,注重课程生成,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互动对话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生活,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课程评价应突出强调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课程评价内容要注重多元化、个性化,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评价方式也应由“量化评价”向“质性评价”转变,更加体现人文关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