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比较研究
【6h】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五、本论文的预期创新点

第一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来源之比较

第一节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社会背景的比较

一、荀子与亚氏德性养成论社会背景的概述

二、荀子与亚氏德性养成论社会背景之异同

第二节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思想来源的比较

一、荀子与亚氏德性养成论思想来源的概述

二、荀子与亚氏德性养成论思想来源之异同

第二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理论基础之比较

第一节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与亚氏“潜能现实”说

一、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

二、亚氏的“潜能现实”之说

三、荀子天道观与亚氏自然目的论的比较

第二节 荀子“物理可知”论与亚氏“人是理性动物”的认知论

一、荀子“物理可知”论

二、亚氏“人是理性动物”的理性认知论

三、荀子与亚氏理性认知论的会通之处

第三节 荀子“性恶论”与亚氏“性无善无恶”论

一、荀子的人性论

二、亚氏的人性论

三、荀子和亚氏的人性论的比较

第三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目标之比较

第一节 荀子“圣人理想”和亚氏“至善人格”的比较

一、荀子的“圣人理想”观

二、亚氏的“至善人格”观

三、荀子与亚氏人格理想观的比较

第二节 荀子“德治统一”和亚氏“公正德性”的比较

一、荀子“德治统一”的治国理念

二、亚氏的“公正德性”

三、荀子“德治统一”和亚氏“公正德性”的相同之处

四、荀子“德治统一”和亚氏“公正德性”的不同之处

第四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获致途径之比较

第一节 荀子德性养成论的获致途径

一、圣人教化

二、礼乐教化

三、师友引导

四、修己劝学

第二节 亚氏德性养成论之获致途径

一、德性成于实践

二、音乐教育

三、中道思维

第三节 荀子与亚氏德性养成获致途径的比较

一、荀子和亚氏德性养成获致途径的相同之处

二、荀子和亚氏德性养成获致途径的不同之处

三、荀子和亚氏德性养成获致途径的会通之处

第五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荀子和亚氏德性养成论思想对公民道德培养的意义

一、荀子“道德教化”思想在公民道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亚氏“自我完善”思想在公民道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荀子和亚氏德性养成论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荀子“遵循礼义”思想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亚氏“中道思维”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中国战国末期的荀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双峰对峙的中西二哲。他们分别作为古代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虽分属中西方,其生活空间范围、地理环境、文化形态、民族精神等都相差甚远,但二者的思想却有很多的契合点和可比性。笔者认为: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皆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果卓著。在哲学世界观方面,他们都反对天命,注重人为。他们都是一代宗师,万众仰慕、青史垂名。本文选取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比较为研究课题,还由于他们二人都注重人道德伦理的培塑,并且都认为人德性的养成不是先验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正基于此,本文将二者博大精深的德性思想进行尝试性的解读和比较,为进一步加强对中西方德性养成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的了解尽一份微薄之力。
  全文共分绪论、正文与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思想的可比性略作说明,对该论文选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及论文创新点方面做简要介绍。
  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以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其思想来源作为比较对象,略加阐述。第二章以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理论依据为切入点,通过对荀子的天道观和亚里士多德的“现实潜能”说、二者的理性认知论和人性论阐述,说明二者在哲学总体观念方面的异同和会通之处。通过对荀子和亚里士多德之前人性论的介绍,更加了解他们在继承前人人性论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时代特征提出对人性方面的独到见解,这是他们二人德性养成论中最为直接、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对二者德性养成目标之比,旨在通过对二者人格理想观的比较,向人们展示远在二千多年前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性养成论思想的博大精深。第四章以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获致途径之比较为题,发现二者皆关注习惯、环境和“知行统一”对德性养成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通过比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大家关于德性养成论基础性和普适性价值的理论成果,发现二者德性养成论思想对当今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结语部分总结两位大家德性养成论思想在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综上所述,通过对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比较,认识到本文立意在于汲取前人思想的积极成分,为指导当代道德建设提供宝贵的参考。并借此管窥中西方古典伦理文化的差异性与会通性,深化中西方文明间的理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