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孔子学说的重光——儒学视域中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6h】

孔子学说的重光——儒学视域中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当下的社会状况

1.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2.新儒学主流倾向呈现

二、乡村的当下处境

1.礼治不再通行

2.法治难以伸张

3.找寻精神原乡

三、乡村建设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乡村建设运动由来及其类型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3.派别众多,影响深远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类型及其方式

1.定县模式——平民教育派的乡村建设

2.徐公桥模式——改进乡村生活的乡村建设

3.晓庄模式——改造乡村教育的乡村建设

4.无锡模式——民众教育式的乡村建设

5.邹平模式——儒家式的乡村建设

第三章 梁漱溟对中国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1.伦理本位——文化特殊,伦理为本

2.职业分途——阶层社会,四民流转

4.士人治理——读书明理,缓冲调节

二、中国乡村的问题

1.文化失调——妥当已失,陷于苦闷

2.政治消极无力——自救他救

第四章 乡村:中国文化之根

一、中国的现代化取决于乡村的现代化

2.乡村建设之必要——救济乡村,老根生芽

二、乡村组织

1.组织原理——以伦理情谊为本源,以人生向上为目的

2.具体组织——宋代乡约的补充改造

3.组织的作用——懈决当时问题,开出民族出路

三、政治问题的解决

1.政治问题解决的动力——知识分子与乡民相联合

2.政治问题解决的途径——上下通气,渐趋条理

四、经济建设

1.促兴农业——痛痒相关,翻身所系

2.工业化——统筹建设,启发兴趣

五、可成功的社会

1.中国新社会——转为积极,自然合理

2.人类社会建设的原则——人类精神所寄,表现人类精神

第五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之当代价值

一、责任与担当

1.复活孔子精神——走孔家的路,过孔家的生活

2.探索中国道路——护持传统文化,守护中国乡村

二、实践品格

1.问题中人——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2.知行合一——困勉研索,躬行践履

三、新秩序

2.伦理情谊——和洽关系,安顿身心

3.人生向上——内省振拔,价值安立

四、由乡村建设到乡村儒学

1.乡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重传统的复归,少建设的根基

2.改善农村道德面貌的乡村儒学——讲堂入乡村,改善众人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的乡村现代化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如今的乡村普遍存在着礼治不再通行、法治难以伸张的状况。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尝试着用儒家的方式予以解决。谈及儒家的解决之道,自然要讲到梁漱溟先生。梁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把握是独到而深刻的,他认为乡村中仍保留着传统社会的影子,时下乡村虽经剧变,亦是如此。因此,梁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对今日之乡村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内容共分为五大主要部分。文章第一部分讲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社会逐渐步入新常态,儒学也已重回生活。现在的乡村普遍存在着礼治不再通行,法治难以伸张的状况,我们可以试着用中国的老道理,用儒家的方式改善这一现状。第二部分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社会背景、直接动因及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谈梁漱溟对中国问题的认识。第四部分讲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第五部分讲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之当代价值。从乡村建设到乡村儒学,改变的是社会周遭的环境,不变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最后,我们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在当代社会乡村儒学正在逐步开展,复兴乡村,重振儒学,我们责无旁贷,唯有尽己所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