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性化:当前中小学德育的应然走向
【6h】

人性化:当前中小学德育的应然走向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前言

一、中小学德育人性化的缺失及危害

(一)德育人性化缺失的表现

(二)德育人性化缺失带来的危害

(三)德育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1、理性主义教育的畸形发展

2、人文精神的弱化

二、中小学德育人性化的理论依据

(一)我们的人性观

1、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2、当代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3、对人性的再认识

(二)德育何以要人性化

1、德育人性化的哲学依据

2、德育人性化的心理学依据

三、中小学德育人性化的实施策略

(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价值取向

(二)提倡人性化的德育目的

1、实现学生的完全发展

2、实现学生的和谐持续发展

(三)选择人性化的德育内容

1、重视基本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2、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

(四)运用人性化的德育方法

1、用理解和尊重唤醒学生

2、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判断

3、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

结束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性化”的缺失。在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一味讲求单向灌输;在德育内容上与学生生活相脱离,蜻蜓点水触及不到学生的灵魂。而道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人是完整的道德存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使人幸福,因此,片面强调“唯理性主义”的教育应该得到制止,人性化是学校德育的应然趋势。同时,德育的人性化也体现了时代精神,既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德育的本性,实现德育人性化,是人类文明的召唤,是人的价值全面自由实现的召唤。 本次新课程改革在努力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的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变革指明了人性化的新方向。 德育人性化,就是以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强调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提倡对话反对灌输,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与幸福。 本文以哲学研究方法为主,同时辅以调查访谈、经验总结等方法,一方面查阅大量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著作、文献及论文,了解相关基本理论及前沿发展状况;另一方面,结合作者本人多年来对中小学德育现状的考察及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探索,着重探讨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人性化走向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探讨中小学德育中人性化缺失的表现,及带来的危害——感受力衰退、精神生活贫乏、情感冷漠;分析了造成人性化缺失、的原因——理性主义教育的畸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弱化。 第二部分是阐述中小学德育人性化的理论依据,首先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和当代人文主义教育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人性进行了再认识;进而从哲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德育何以要人性化,分析了中小学德育人性化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是从实践的层面提出中小学德育人性化的实施策略,首先论述了中小学德育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价值取向,对所提倡的德育人性化进行了概述,然后分别从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纬度提出可行策略,在德育目的上强调学生的完全、和谐、持续发展;在德育内容上提倡重视基本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凸现人文精神;在德育方法上,倡导用理解和尊重唤醒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会判断,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铸造高尚的精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