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外失衡的原因探讨贸易战略与宏观政策的冲突
【6h】

内外失衡的原因探讨贸易战略与宏观政策的冲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0前言

0.1问题的提出

0.2文献综述

0.3本文的结构及研究思路

0.4本文的研究方法

0.5本文的创新之处

0.6路线图

1内外均衡的定义与我国内外失衡的特征

1.1内外均衡的概念

1.2我国内外均衡的概念的重新定义

1.3我国内外失衡的主要特征

2贸易战略的推行与外部失衡的形成机制

2.1贸易战略选择的重要性

2.2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

2.3出口促进战略的优势

2.4我国贸易战略的演变

3劳动密集型出口促进战略的约束条件

3.1影响劳动密集型出口促进战略实施的基本变量

3.2修正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

3.3结论

4内部失衡的具体表象与通货膨胀体制诱因

4.1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及评价

4.2通货膨胀的演变及形成机制

4.2.1计划体制下的通货膨胀

4.2.2经济转型中的通货膨胀

4.2.3通货紧缩的形成动因——预期的改变

4.2.4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化

5内外失衡的传导机制及表层冲突

5.1外汇储备的积累模型及人民币的供给

5.1.1外汇储备的模型

5.1.2人民币的供给与需求方程及传导机制

5.2内外失衡的传导机制及周期性特征

5.3出口退税政策和宏观政策的冲突

5.3.1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回顾

5.3.2出口退税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冲突

5.4货币政策与钉住汇率制的冲突

5.4.1货币政策的目标

5.4.2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

6消除内外失衡的积极对策

6.1政策层面内外均衡的实现路径

6.1.1西方内外均衡理论提供的路径

6.2宏观政策的调整之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汇率机制的改革

6.2.1固定汇率制的缺陷

6.2.2钉住美元汇率制的现实困境

6.2.3创造时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

6.3宏观政策的调整之二——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6.4宏观政策的调整之三——财政政策的方向调整

6.5贸易战略的反思及其调整

6.5.1我国出口面临的全局性的问题

6.5.2贸易战略的转型与产业升级

6.6积极地推进市场体制的完善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词

展开▼

摘要

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进出口规模迅速膨胀,2004年度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1千亿美元,截至2004年年底外汇储备已达到6099亿美元,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03年9月起快速上升,200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9%。我国的经济从2002年开始呈现新的态势:从内部经济运行看,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并由此引发了固定资产的投资热潮,物价指数(特别是CPI)从缓慢下滑转向持续走高;从外部经济看,近几年我国进出口总量的迅速扩张,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呈现着国际化、政治化、焦点化的趋势。这些迹象表明,我国经济以高额的外汇储备和资源瓶颈导致的通货膨胀为特征的内外失衡已经凸显。 从一般的贸易理论及实践,高额的外汇储备是长期成功推行出口促进战略的结果,而投资过热及通货膨胀,均可被认为是货币现象。但总的来看,对内外失衡的讨论更多地聚焦在汇率制度的改革和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面,缺乏一种对内外失衡的现象和原因的全景式的观察分析,从而也未提出深思熟虑的统筹的一揽子的应对方案。 通过对不同贸易战略的比较及其演变,它实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以及成功推行的微观基础的全方位的分析,就会发现:出口促进的贸易战略下出现的非均衡的增长模式导致了外部失衡,它一方面导致了外汇储备的膨胀,另一方面又为通货膨胀的形成、扩散提供了“超额购买力”,而这一战略的基础便是丰裕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和二元经济结构。软预算约束和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深度介入仍是我国通货膨胀(内部失衡)的主要诱因,而且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实际上并存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诱因,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并不意味着造成通货紧缩的体制缺陷的消失,而只是货币的过量供给使通货膨胀占据了上风。内外失衡的传导机制是,在出口促进战略的主导下,依赖低劳动成本和资源消耗的大量出口,积累了高额的外汇储备,在低估的钉住汇率下,外部失衡会传导到内部,引起国内的货币过量供给,伴随着政府启动的新一轮房地产投资高潮,通货膨胀的压力骤增。但在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的条件下,政府无法采取紧缩政策,外部失衡会进一步推动内部失衡,而随着内部失衡的延续,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诱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从而演化成混合型的通货膨胀。接下来态势可能是,价格上涨,贸易顺差减少,如果出现资本外逃,再加上投机性攻击,外部失衡就会由顺差反转为逆差,这时,外部均衡的恢复就得依靠货币贬值,而这可能诱发快速的经济衰退,对游资的攻击的担忧效果上使宏观政策难以产生效力,甚至产生反向的效果。因此,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调整存在着周期性特征。 内外均衡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远超出经济范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从本质上分析是内外严重失衡的恶果。政府在面临内外失衡的形势时,一般有三种选择:1.坚持汇率不变,通过产量的提高和相对与外部的紧缩,渐进式地调整相对成本,最终恢复内部均衡。这是一个漫长和难以控制的过程,除了经济成本之外,社会的承受力也面临着挑战。2.实施临时性的外汇管制,以防止投机性攻击,但管制措施难以有效实施,因为这不仅会破坏正常的贸易活动,还会严重打击公众对未来经济的信心。3.让汇率浮动,可即时完成调整。从各个方面权衡,浮动比固定表现出更好的效率,但需要彻底的金融制度的改革。 从我国的实践出发,仅仅依靠单一的政策层面的调整已不足以实现内外均衡的目标。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下,积极地推进非均衡增长模式向稳定的均衡发展的模式的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内需主导的内生性增长和改变资源消耗型的出口模式是必然的选择。从政策层面,短期中,汇率制度的改革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政策层面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需要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和汇率的浮动;推进市场体制的深入改革,构建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市场体系才是长期的治本之策,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最终建立内外均衡的自发回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内外失衡形成的机制诱因,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