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及其血管早期病变的前瞻性研究
【6h】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及其血管早期病变的前瞻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分组

2.研究方法

结果

1.基线资料比较

2.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动脉硬化各项检查指标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高血压患者各危险因素对血压及动脉硬化各项检查指标的影响

4 随访结束后资料汇总分析

讨论

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特征

二、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早期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与动态血压及其参数

四、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与中心动脉压及其参数

五、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六、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与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评分及终点事件

七、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巨大改变,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增长速度加快,已成为我国患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病,同时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中常见危险因素聚集现象,即高血压患者往往并存有其他多个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结果增加了高血压治疗达标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更增加了高血压患者总的心脑血管病危险。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血压长期持续高水平可引起动脉管壁顺应性减弱、僵硬度增加、管壁增厚。动脉功能的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早期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病变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如限盐、限酒、增加体育锻炼、控制体质量等,不仅可以预防或延迟高血压发生,还可以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提高降压药物疗效,从而降低心脑血管风险。然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危险因素的疗效评价,通过无创检测动态血压及其参数、中心动脉压及其参数、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等亚临床指标判定血管功能在国内外研究较少,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与亚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目的:
   ①观察高血压合并血管早期病变患者血压及动脉硬化各项检查指标与各危险因素的关系;
   ②观察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后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指标、血压昼夜节律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变化;
   ③观察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后两组中心动脉压及其参数的改变;
   ④观察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后两组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其参数的改变;
   ⑤观察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后两组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评分的改变;
   ⑥观察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对两组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筛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管早期病变、同时伴有一项以上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组(干预组)150例和对照组130例,两组年龄、性别相匹配。所有受试者均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共随访15个月。在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进行严格的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不接受相关指导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要求每名患者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在基线期、随访第六个月、研究结束时收集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及心率等临床资料;采集血尿标本进行常规检测外,还要进行24hABPM、中心动脉压、crPWV的检测,并且在基线期及研究结束后进行随访问卷调查,进行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评分。另外,干预组每两个月随访一次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的检测。每次随访收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①治疗前,2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24hABPM、中心动脉压、crPWV、KAP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crPWV、AASI、CPP、CSP、24hSBP、DSBP、CAI、DDBP-L及NSBP分别与年龄呈正相关;crPWV、DDBP-L、CAI、CSP及CDP分别与高血压病龄呈正相关;SP及crPWV分别与BMI呈正相关;crPWV、HR及AASI分别与WHtR呈正相关;crPWV、AASI、24hSBP、CSP、DSBP、DSBP-L、CAI、NSBP、NDBP、24hDBP、CPP、SP、NSBP-L及DDBP分别与尿钠呈正相关;24hSBP、DSBP、DSBP-L、DDBP-L、NSBP、SP、crPWV、24hDBP、NDBP、DP、NDBP-L、DDBP、CSP、NSBP-L、AASI、CPP及HR分别与吸烟呈正相关,SBPF与吸烟呈负相关;crPWV、NSBP、CAI、DDBP-L、AASI、NDBP-L、CPP、HR、NDBP及24hSBP分别与饮酒呈正相关, SBPF及DBPF分别与饮酒呈负相关;
   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hSBP(mmHg)=113.33+10.01×吸烟(支/天)+3.39×饮酒(ml/天)+0.25×SP(mmHg)-0.20×DP(mmHg)+0.05×尿钠(mmol/L),吸烟、饮酒、SP、DP和尿钠是24hSBP的主要影响因素;24hDBP(mmHg)=74.24+3.87×吸烟(支/天)+2.55×饮酒(ml/天)-1.46×FBG(mmol/L)+0.23×DP(mmHg)+0.04×尿钠(mmol/L),吸烟、饮酒、FBG、DP和尿钠是24hDBP的主要影响因素;SBPF(%)=26.84-3.4×饮酒(ml/天),饮酒是SBPF的主要影响因素;DBPF(%)=10.18-2.86×饮酒(ml/天),饮酒是DBPF的主要影响因素;AASI(%)=0.09-0.005×DP(mmHg)+0.002×尿钠(mmol/L),舒张压及尿钠是AASI的主要影响因素;AI(%)=58.98+0.4×SP(mmHg)+0.16×尿钠(mmol/L),结果显示SP和尿钠是AI的主要影响因素;CSP(mmHg)=-6.67+2.87×饮酒(ml/天)+0.89×SP(mmHg)+0.06×尿钠(mmol/L),结果显示饮酒、收缩压和尿钠是CSP的主要影响因素;CDP(mmHg)=14.39+0.78×DP(mmHg)+0.47×BMI(kg/m2)+0.1×SP(mmHg),结果显示DP、BMI和SP是CDP的主要影响因素;crPWV(m/s)=5.35-1.77×HDL-C(mmol/L)+0.9×吸烟(支/天)+0.83×TC(mmol/L)+0.06×年龄(岁)+0.02×尿钠(mmol/L),结果显示HDL-C、吸烟、TC、年龄和尿钠是crPWV的主要影响因素;
   ④治疗后,对照组TG、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尿钠和尿钾较前显著下降;干预组BMI、WHtR、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尿酸、TC、TG和尿钠较前显著下降;治疗后,干预组BMI、WHtR、TC、TG和尿钠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干预组WHtR、TC和尿钠下降率显著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⑤治疗后,对照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和DSBP-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干预组24hSBP、24hDBP、DSBP、DDBP、NDBP、DSBP-L、NSBP-L、SBPF及DBPF较治疗前明显下降,DDBP-L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干预组24h DBP、DSBP、DDBP、DSBP-L、NSBP-L、SBPF及DBPF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DDBP-L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干预组24h DBP、DSBP、DDBP、NSBP-L和SBPF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⑥治疗后,对照组PWV、CPP和A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干预组PWV、CSP、CDP、A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干预组CSP、CDP下降幅度及下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⑦治疗后,对照组高血压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KAP)得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高血压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KAP)得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干预组高血压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KAP)得分提高幅度及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⑧干预组死亡0例,发生脑萎缩、无症状脑梗塞、脑卒中、心肌梗塞及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者共9例·次,对照组分别为死亡1例及住院者19例(·)次。干预组发生终点事件的例·次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各血压指标及动脉硬化指标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高钠、吸烟、饮酒、体脂等是与高血压及其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的高危因素;
   ②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血压、血脂的代谢;
   ③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降低crPWV、AASI及AI,说明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甚至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病变;
   ④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中心动脉压;
   ⑤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可以纠正24hABPM的昼夜节律;
   ⑥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
   ⑦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