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硅纳米晶的光致发光增强及受激辐射研究
【6h】

硅纳米晶的光致发光增强及受激辐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0 研究背景

1.1 硅纳米晶发光

1.2 受激辐射(Stimulated Emission)

1.3 实验设备及技术

1.3.1 主要实验设备

1.3.2 制备技术

1.3.3 光学特性和结构特性表征技术

1.4 主要实验试剂列表

1.5 论文安排

第二章 硅纳米晶的光致发光增强与调制

2.1 硅纳米晶的制备方法

2.2 用蒸发硅氧合物的方法制备Si-nc∶SiO2

2.2.1 原理

2.2.2 制备过程

2.3 Si-nc∶SiO2的表征及其光致发光特性

2.3.1 Raman谱

2.3.2 XRD谱

2.3.3 HRTEM图像

2.3.4 Si-nc∶SiO2的光致发光谱(PL)

2.4 增强和调制硅纳米晶光致发光的方法

2.4.1 氢钝化

2.4.2 稀土元素掺杂

2.4.3 其它元素掺杂

2.4.4 氩离子轰击硅衬底形成形貌对沉积硅纳米晶以及光致发光的影响

2.5 不同基体环境中硅纳米晶发光情况的研究

2.5.1 样品介绍

2.5.2 不同样品的光致发光强度以及变化趋势研究

2.5.3 不同隔离层对载流子的限制对硅纳米晶发光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表面态处理样品的光致发光

3.1 实验样品及操作简介

3.2 氧的作用

3.3 氢氧循环

3.4 氨钝化

3.5 Si-nc∶SiO2结构的硅氧界面层分析和硅纳米晶发光来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纳米晶的受激辐射现象研究

4.1 硅纳米晶的受激辐射及光增益的研究

4.2 样品及设备介绍

4.3 结果分析

4.3.1 PL对比

4.3.2 受激辐射现象分析

4.3.3 VSL测试和样品光增益系数计算

4.4 经过表面态处理的硅纳米晶样品的VSL测试及分析

4.4.1 不同表面态处理样品的VSL

4.4.2 不同功率密度泵浦下的VSL

4.5 不同制备过程样品的VSL数据分析

4.5.1 Si/Si3N4和Si/SiO2多层硅样品的VSL比较

4.5.2 Si/SiO2和SiO/SiO2多层样品的VSL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硅纳米晶的波导研究初探

5.1 硅纳米晶薄膜的光学参数测量

5.1.1 棱镜耦合法测量硅纳米晶的折射率

5.1.2 椭偏法测量硅纳米晶的光学参数

5.2 用COMSOL软件设计膜系结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内容小结

6.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报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镶嵌于二氧化硅中的硅纳米晶是一种新型光学材料。与体块硅相比,其具有光致发光,电致发光甚至受激辐射的性质;与其它Ⅲ-Ⅴ族半导体发光材料相比,其具有与现代硅工艺兼容,制备简单,成本低廉和安全无毒等特性;与其它纳米结构硅材料如多孔硅相比,其又具有稳定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正由于具备这些优点,近年来硅纳米晶作为一种发光材料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了硅纳米晶的制备及表征及其光致发光增强和调制方法。首先通过热蒸发硅氧合物的方法制备了镶嵌在二氧化硅中的硅纳米晶,并使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然后采用氢钝化,多种元素掺杂和氩离子轰击衬底硅片诱导生成结构等手段对硅纳米晶发光进行调制。主要通过光致发光谱来评价调制结果。发现采用氢钝化和三价铈元素掺杂可以有效提高硅纳米晶的PL强度。本部分重点讨论了不同基体环境中的硅纳米晶光致发光性质,得出基体效应对硅纳米晶发光的影响,发现硅纳米晶的表面态是重要的荧光来源。
  2.研究了不同表面态处理对样品光致发光的影响,并分析了硅纳米晶的发光来源。采用了氧气,氢气和氨气对制得的硅纳米晶薄膜材料进行了后续处理,通过分析其PL的强度,峰型和峰位来反推硅纳米晶荧光可能的来源。讨论了多种表面态对荧光的影响,研究了钝化处理修饰硅纳米晶表面态对光致发光的调制。
  3.研究了硅纳米晶的受激辐射现象。通过可调激发长度和可变激发点位方法对硅纳米晶样品的受激辐射进行了测量。获得硅纳米晶的光增益系数为114cm-1。利用类似方法,得到了多种表面态处理过的硅纳米晶样品的增益系数。同时,采用不同功率密度的激光泵浦样品,测量了多种样品在不同泵浦功率密度下的光增益表现。发现具有更高荧光强度的样品在高功率密度激发下,会有更好的光增益表现。
  4.另外本文也对利用硅纳米晶薄膜制备波导结构的条件进行了探讨。在利用椭偏测量术和棱镜耦合法测量了硅纳米晶薄膜的一些光学参数的基础上,设计了硅纳米晶波导的结构,研究了不同结构的光场分布。研究结果为硅纳米晶谐振腔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