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使用麻醉深度监测(BIS、AAI)指导麻醉维持和预测苏醒
【6h】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使用麻醉深度监测(BIS、AAI)指导麻醉维持和预测苏醒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指标--BIS和AAI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一直是麻醉领域的热点问题。BIS和AAI作为有效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这两种监测指标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老年患者中的有效性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观察BIS和AAI在指导老年患者麻醉维持期的用药以及预测苏醒方面的有效性,探讨两者相对于传统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的优势所在。 【方法】选择30例65~75岁、ASAⅠ~Ⅱ级、无听力障碍、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近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普外科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使用AAI(A组),BIS(B组),根据经验(C组)来调节丙泊酚靶控输注时的血浆药物浓度。A组维持AAI在15±5,B组维持BIS在50±10。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使用丙泊酚的总量及术中高血压、低血压的发生人次。缝合腹膜后停止输注丙泊酚,并开始间隔五分钟给予患者TOF电刺激。记录此时的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效应室药物浓度、TOF值、刺激前后的BIS和AAI值、血压及心率。术后24小时随访患者,了解有无术中知晓。 【结果】三组间年龄、体重、基础AAI和BIS值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中丙泊酚的用量为0.71±0.12ml/h;B组术中丙泊酚的用量为0.65±0.15ml/h;C组术中丙泊酚用量为0.66±0.11ml/h。三组患者均未发生高血压和术中知晓,三组间低血压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AAI、BIS、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和效应室药物浓度都可以用来预测苏醒。50%患者苏醒时,各参数与患者苏醒时间的复相关系数平方由大到小依次为BIS、效应室部位药物浓度>AAI>血浆药物浓度;95%患者苏醒时,各参数与患者苏醒时间的复相关系数平方由大到小依次为BIS>AAI>血浆药物浓度>效应室药物浓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